梁冬 | 五味对应五脏的秘法,这本失传的古医书道明真相

健康   2025-01-28 19:31   四川  

导语:(《梁品本草》精华版-中医生命观013)


昨天我们聊了一个话题:一个药是不是中药?也许它同样是青蒿素,它既可以是中药,也可以是草本药,甚至也可以是西药。


那到底它的区别在哪里呢?



同仁堂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夫——关爷,有一次到小梁这喝茶,他说:“现在人研究中药都从分子结构,什么酊什么酚去研究,没意思。或者起码应该从「气味归经」的角度去看吧!”

也许落到各种醇、油、酯,各种化学名词也不失为一种中药研究的现代科学视角。但如果你不能够理解“气味归经”(或“性味归经”)对于中药的研究意义的话,就丧失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

这背后隐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中医人用两千年的时间证明,似乎也是很有道理的假设。那就是:

真正治病的并不是药,药只不过是一个驱动力或是钥匙,真正治病的是我们身上一炁周流的「气」。


所有的药只干一件事,就是让这个「气」怎么走,是升还是降,是沉还是浮,是出还是入。


如果能够让这股气转起来,用什么样的味道、用什么样的食物可能都差不多。重点不在于那个引子,重点是这个引子引发的——气的升降出入。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我们看待中药的角度可能要简单而深刻得多。

归 经
什么叫“归经”呢?中医有十二经络之说,这个药吃下去,可以帮助这个气去到哪一根经上。

小梁有位朋友写过一本书叫《内证观察笔记》,作者署名叫无名氏。无名氏先生把他吃药之后的感觉描述了出来:吃桂枝的时候,他可以感受到这个气在怎么走,吃姜的时候感觉到哪里是热的。

我们自己平常也会有类似的感觉,你会感觉到这个气在窜。你在吃了某个食物或者点了某个穴后,或在某个部位做了艾灸后,你能感觉到有一股暖暖的,像水波一样、咕噜咕噜地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的感受。

我就很明显地感觉到:曾经有股气是从足阳明经往下走的,顺着大腿的外侧,经过膝盖外侧,然后一直往下走,走到第三和第四个脚趾之间。

它不是放电感,而是那种像水流一样的温暖感。站桩、打坐、针灸的时候都有过类似的感觉。

小梁认为,中国古人对于气的感受是值得我们体会的,而且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体会得到。只要你花一点点时间去学一下站桩、去学一下艾灸,你就能感受到。

中药认为,气的运动轨迹和运动方向才是调理疾病的秘诀。所有的药,无论是吃进肚子里的,还是贴在外面的,无论是用针扎的,还是听到的音乐,甚至闻到的气味,都不过是促使这个气运转的理由。

甚至这个气的运转还可能受到来自于天地。也就是地球自转公转、太阳对我们的影响,月亮对我们的影响所造成的变化。

我们常常说“万事万物皆可入药”。这背后所讲的,其实就是万事万物都可以引发气的流动。

五脏补泻
关于气的流动,有一个更有趣的讨论。

我们都说有不同的药,可以引发不同气的变化。小梁在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就听说过“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但其实如果多研究历史的话,你会发现《辅行诀》关于五脏补泻的解释要复杂很多,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有趣的视角。

相传《辅行诀》是陶弘景收集传统的中医方剂,以道家思想重新整理而成。但陶弘景绝对不会说这是他独创的,也许陶弘景看到过一些上古时期的书(相传其中许多方剂都来失传的《汤液经法》一书)。

他把气味和脏腑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更充分的说明,更符合常识。

比如对于肝体系来说,如果肝气本身不足,要用辛味来刺激;如果它过于亢奋,肝气过盛,用酸味可以进行收涩;如果有些地方亢奋、有些地方收涩,应该用甘味进行调和。

肝系统


肝气不足,辛味补之

肝气过盛,酸味泻之

肝气不和,甘味缓之


原文: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我觉得五味和五脏、五种经络之间的关系,似乎显得更加的符合常识。因为你不能够用酸双向调节,最后还能和谐,我觉得应该不是这样。


心和肝的补泻
假如从《汤液经法》传到《辅行诀》这个体系更加成立的话,我今天想和大家讲一讲,五种不同的味道如何作用于我们身体五大体系的,也就是心、肝、脾、肺、肾这五大体系。

我用了“体系”这个词,也就是指它们所对应的功能和周边脏器的功能以及所对应的经络和经络所循行走过的部分的功能表达。

所以它是一个体系,如果是用数学的语言叫做“集合”

用咸味来补「心体系」的不足,也就是心气不足,得吃点咸的;用苦来泻心气过旺,心火如果很旺的话,就吃几颗莲子,你能够迅速地感受到心里没有那么的燥,缓解五心烦热的症状。

心系统


心气不足,咸味补之

心气过旺,苦味泻之


原文: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觉得很热,热的时候人就很亢奋。吃一点点苦的味道,苦瓜、莲子,吃一点点,不用太多,太多了又用力过猛。

你会发现温度没有变,空调没有变,而你的心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兴奋,你自然感觉到绿绿的凉。所以“心静自然凉”不是一个文学描述,可能是一个生理描述。


脾胃的补泻
刚才讲了肝和心,接下来讲脾。

我们称之“脾”其实是「」。在身体的中枢系统,脾大概对应的是消化系统,也对应肠道菌群系统,也对应免疫系统等等。

这些是现代的词,只能够大概这样去说,它不是一一对应的。中文和英文、中医和西医、现代术语和古代术语,讲的同一个字眼,其实是不能够完全对等的。

比如汉语里的普通话都不能精准的对应方言。


四川话有个词叫“儿豁”,“豁”就是“骗”,倒装句“骗你是儿子”。如果翻译成普通话,有个差不多的话——“骗你是孙子”。


但“儿豁”和“骗你是孙子”这两句之间有很精妙的不同。只有同时精通两种语言的人,才能够理解这背后那种况味。


脾也是这样,放在中医语境里讲的“脾”是一个集合概念。在这个集合概念里,它对应的是一系列的功能。

我们讲脾,只能说它约等于人体淋巴系统,约等于人体消化系统,约等于人体物质分解系统,约等于中焦。但其实它都包含,但又不完全是。

同样用味道调节的策略,用甘味可以补脾气的不足;用辛味来泻脾气的过盛;用苦味来去调和脾气过度兴奋和过度不兴奋的状态。

脾系统


脾气不足,甘味补之

脾气过盛,辛味泻之

脾气不和,苦味和之


原文: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你发现这个体系和老百姓平常讲的“五行对五味”很不一样。但是小梁觉得可能从这个角度能够更好的来看待用药的法则。


肺与肾的补泻
对于肺功能来说,用酸味可以补肺气的不足,用咸味可以泻肺气的过量,用辛味来化肺气的阴阳不平衡。

肺系统


肺气不足,酸味补之

肺气过量,咸味泻之

肺气不平,辛味散之


原文: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对于肾气来说,用苦味来补肾气的不足;用甘味来泻肾气的过量;用咸味来调和肾气的不平衡——既能够调节肾气的过度兴奋,又可以补充肾阴的不足。

肾系统


肾气不足,苦味补之

肾气过盛,甘味泻之

肾气不平,咸味润之

 

原文: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什么叫做肾气的既兴奋又不足?有经验的朋友知道,是那些经常启动肾气的人,反而好像很需要。既好像不足,又好像过量的状态。

我们的身体里面往往有这种状态。比如明明吃得特别多的人,但他老饿。还有些人吃得很少,但是他总是不饿。

你怎么看这些事情呢?这是「」还是「不及」呢?小梁认为这就是身体和生命的丰富之处。

在刚才提到这个体系里,也许你就用「和」的方法,用咸味肾气调和回来。

大家吃过牡蛎吗?天生带有淡淡的咸味。在法国十七世纪的时候,王子、贵族经常一大串一大串的吃牡蛎,肯定多少有点用的。

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牡蛎里有这个分子、那个原子、这个离子......所以导致肾上腺、到膀胱、睾丸酮的互相作用。

但是中国古人就不从牡蛎去讲,古人讲“咸”就有这个作用,盐或许也有这个作用。它就可以调和肾气过量和不足同时存在的这个情景。


肺气不足与高血压


但是盐同时有个作用,就是会泄肺气。所以吃盐很多的人,虽然肾得到了某种调节,但容易出现肺气不舒,其中一个表现就是高血压。

王唯工老师曾经说过:“很多高血压其实都是肺气不足导致的。因为我们的血液需要承载一些氧气,如果你的血氧转换能力差,就必须要用更大的力气供血到身体里面去,以保证血氧对身体的供给不会缺失太多。这实际上就跟高血压有关。”

我研究睡眠这么多年,发现有打鼻鼾的人,也就是有呼吸暂停综合症的人,如果三十岁打鼾,大概四十岁的时候,大概率就会得高血压。

为什么呢?当你打呼噜的时候,因为卡顿,其实你吸入的氧气是不够的。比如本来你可以吸进去一升空气,结果你只吸进去了三分之一,因为打鼾隔挡了三分之二。


那怎么办呢?就需要用高血压和其他方法来补足血氧,甚至身体还会调动肾上腺激素的分泌来做各种含氧的调节,以降低你的缺氧程度。


所以吃得过咸,会导致肺气不足,泄了肺气之后,反而又会影响到血压的偏高。这就是一个有意思的视角。

古人不一定了解这么多细节,但他们知道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味道本身是一种药,所有的食物都可以用味道的视角来看待。再从药物动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它对于我们的一炁周流的影响。


身体有大药
这个话题实在是太有趣了,小梁能力有限,还不能够把它讲得特别清楚。但是我希望抛砖引玉,给大家一个视角:

原来在中国古人的世界里,有许多东西都是可以入药的。如果你理解了这一点,会发现音乐入药的机理和味道入药是一样的。有些音乐让你兴奋,让你的气血往上冲;有些音乐让你放松,让你的气血是往下沉。

音乐也是药,所以根本不在乎那个药是什么,它们都是引子,都是钥匙。《伤寒杂病论》最开始的时候,张仲景就把所有的药引申为可以帮助你吐、帮助你泄、帮助你拉、帮助你出汗,帮助你收敛汗水的东西。

它们不是里面的宝藏,里面的宝藏是气血、是气血的流动。

所以道家说“身体有大药”,那才是根本。气血在流动过程当中,把身体该带来的带来,该带走的带走。在把一些合适的气血跟某一些合适的能力结合之后,它会创新出新的东西。

甚至有人认为,我们身体的干细胞,其实也可能跟气血的流动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再生干细胞可以被有效的刺激创新出来,并且源源不断的输布到全身的各个地方,那它不是真正的超级大药吗?

我们说免疫疗法,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自生再生疗法难道不是这个意思吗?

身体比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哪里需要什么。应该用什么样方法组织、合成、分布这些需要的东西,哪些东西又该带走,身体都知道。

食疗方子、调养五脏,关注👇

关注梁友圈,

免费领价值299《梁冬枕边书》





自在睡觉
睡好觉的人,运气才会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