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付此一生
——时代楷模张富清
家风是一面镜子,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家风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从我做起、从修身齐家做起,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从小事小节上、一点一滴中培育和建设良好家风。本期我们将通过张富清的家风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良好家风,真正把家庭建设成家教好、家规严、家风正和家味浓的健康细胞,从而为社会注入正能量,涵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人
物
名
片
张富清,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1985年1月在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他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尘封功绩60多年,直到2018年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他的事迹才被发现。2019年6月,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人
物
故
事
党叫他往哪走,他就往哪走
(图片来源:新华网)
“是党培育了我,把我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培养成了一个享受革命荣光的共产党员。”95岁高龄的张富清,他的名字是2018年底才进入人们视线的。若不是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人们或许还无法得知,在大山环绕的小县城里,竟“藏”着一位共和国的“人民功臣”。
1955年,张富清面临转业。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干部,尤其是偏僻艰苦的湖北恩施来凤,“那里又苦又累,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张富清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满怀当年突击战斗时的豪情,偕妻子来到了“一脚踏三省”的来凤,这一待就是64年,也把曾经的峥嵘岁月收进了一口暗红的皮箱内,只字不提。
张富清的第一任职务是城关镇粮油所主任。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为了提高碾米量,他先是发动社员帮忙加工,又想方设法买来几台打米机,基本解决了供应难题。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业绩突出,张富清调任三胡区副区长,这是出了名的穷地方。张富清每天同大家一起上山干农活,手上的血泡从没断过。即使再累再苦,张富清也从未想过放弃,他只有一个念头:困难面前,共产党员不冲,谁冲?
心中无我,深藏功名。张富清考虑的从来不是“我需要什么”,而是“党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在他眼中,从始至终,自己只是一名忠于组织、忠于人民的普通共产党员。如今,张富清和妻子仍住在一套老房子里,生活简朴的他内心充满知足和感恩。走过95年的风雨人生,即使往事尘封,他也从未忘记过那些并肩奋战的战友,“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已经很幸福了。我还要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一辈子跟党走”。从老英雄的眼神中,流露出一名曾为共和国流血奋斗的战士,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清
廉
家
风
前人不搭“捷径”
后辈莫求“沾光”
“多为公少为私,看重工作看淡名利,好家风是父亲给我们子女最好的馈赠。”张富清的儿子张健全这样说。这样的馈赠,张富清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传给子女的。
张富清每次吃完药后都会把药锁起来,从不让同样患病的家人碰自己的药,在他看来,药是国家报销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有人劝张富清“灵活点儿”,他却正色道:“我是国家干部,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如果我给自己的家属行方便,这不就是以权谋私吗?这是对党不廉洁,对人民不廉洁,我坚决不能做。”
(图片来源:新华网)
六十年代初,张富清的妻子孙玉兰已经按照国家政策被招录为公职人员。然而,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张富清选择动员妻子辞去公职,从供销社下岗。孙玉兰回忆:“他对我说,要完成任务,领导自己要过硬,勇于从自己开刀,才能开展好工作。”
七十年代,一家国企在招工,大儿子张建国符合条件。作为领导干部,张富清最先得知这一信息,却主动替大儿子放弃了这一难得机遇,并动员张建国去做一名知青。他宽慰儿子:“我虽是你的父亲,但更是党的干部,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对党怎么想?”公与私的分别,在他眼中看得比什么都重。
1979年,张建国从师范学校毕业,希望父亲能帮忙让自己分到镇上的学校教书,又一次被父亲拒绝了。“村里更需要老师,我帮不了你,就算能我也不会帮你”最后,张建国被分配到了一所村小学教书。一家四代人,6名党员,后辈们都兢兢业业、本本分分工作,为国家和社会作着贡献。张富清老人欣慰地说,这是他最高兴的事。
(视频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比一比就会知足感恩”
(图片来源:新华网)
张富清老两口的家在建行宿舍楼2楼。近40年过去了,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墙腰上淡黄色的油漆斑驳脱落,水磨石地板被磕出不少小坑,客厅里依旧摆着那张磨损的沙发,厨房里,厚实的铁锅架在简易的煤气灶上,窗户一开就是天然的“抽油烟机”。
“吃得好、住得好,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没有什么要求了。谈起生活条件,老两口却总是淡淡一笑。
儿女们也早已习惯了家里的简朴。在卯洞工作期间,他们一家住在一座年久失修的房子里,一大一小两间,共20多平方米,三张床挤了两个大人、四个小孩。父亲张富清那时候分管财贸和机关工作,但从来没给家里安排得好一点儿。大姐患有脑膜炎,多年看病花钱,他们也从没找组织特殊照顾。
做人要知足,懂得感恩,不给组织添麻烦,是张富清一家常常念叨的话。他们的秘诀是“比”:和过去比,和困难群众比,和牺牲的战友比,一比,就觉得很知足,很幸福。
2018年,因患白内障,张富清接受了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按规定,张富清的医疗费用可以在离休单位全额报销。结合病人和家属的实际情况,医生在手术前征求张富清和家人对人工体的意见。“人工晶体有很多档次的,根据您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您选用7000元到15000元左右的,当然,也还有更好的……”“那就7000元的!”还没等医生说完,老人家就选定了。
手术前几天,张富清在与同病房一名病友的聊天中得知,对方选的人工晶体竟是3000多元价位的。得到“机密信息”,张富清立即去找医生,坚决要求给自己换成3000元的。“他是自费,所以选便宜的,您是公费可以考虑7000多的。”医生劝他。“群众能用的我怎么不能用?公费也是国家的钱,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张富清态度坚决。
(视频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富清的先进事迹被发现后,荣誉接踵而至,一家人的生活却依旧平静、恬淡。粗茶淡饭是老两口吃习惯了的,剩下的第二顿接着吃,绝不浪费,旧衣服也依旧不允许丢。
小儿子张健全说:“父亲有一种非常朴实的知足和感恩心态,他就是用这种心态来回报社会、回报党的恩情,而不去贪图个人的名利和生活上的享受。我们也要把这份从小耳濡目染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精神践行好、传承好。”
清
廉
寄
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老英雄张富清用朴实纯粹、淡泊名利写就了传奇一生,像他一样的老一辈革命家和众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为我们树立了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典范。在新的征程中,党员干部应该对标这些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守公仆之心,不为个人私利而动摇,真正做到为政清廉,为人民服务。
策划编辑|党委宣传部
素材来源|“秦廉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