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廉润心 —— 陕西廉洁文化系列宣传之二

企业   2024-11-22 18:17   陕西  

以文化人 以廉润心

臣门若市 臣心是水



“廉,仄也。”廉洁历来被视作为政的基石,廉正清白是对官声的褒奖。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中,积累了丰厚的廉洁文化遗产,崇德尚廉、廉为政本、持廉守正等传统廉洁文化精华。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代的廉政文化基因。






民为邦本 唯德是辅



汉代重民本,西汉初年采取“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顺应民心所向所求,以德化民,以农为先,减少徭役赋税,提倡君臣并耕而食,反对厉民以自养。从汉高祖的“约法三章”,到汉文帝“农,天下之本”和汉景帝的“三十税一”,再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等,均体现汉代统治者以民为本的基本政治理念。

汉代诞生了第一部地方性成文监察法规。汉承秦制,在吸收和借鉴秦代监察立法的基础上,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颁行了一部专门性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地方性成文监察法规,用来约束近畿的“三辅”地区官吏。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监督,沿用了以前御史巡行考察的方式,创立了刺史制度,以“六条问事”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监督。“六条问事”即《刺史六条》,是西汉监察立法的重要实践,实施后,使监察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澄清吏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汉代在官吏选拔上以“廉”为重要标准,从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诏令郡国推举“贤士大夫”,经汉文帝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对策授官,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廉各一人,汉代以“孝”和“廉”为标准的察举选官制度逐渐确立。“廉”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由此更多的与政治行为联系起来,成为官吏应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













(图为曾担任刺史和侍御史等职的东汉官员王稚子墓阙铭的拓片,来源于《中国纪检监察》)

















器以载义 倡导廉政



规矩镜














(图片来源:陕西纪检监察)













文物名称:四神规矩纹铜镜

时      期:汉代

文物级别:一级文物

尺      寸:直径16.5cm,重0.63kg

材      质:铜器

收藏地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人使用铜镜的起点,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了汉代,铜镜使用已较为普遍,其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规、矩本是我国古代的建筑绘图工具,圆曰规,方曰矩。“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外有约束、内有尺度才能秩序井然。规矩镜背面布设规矩纹,将“规”“矩”图样设在镜中,意在提醒人们每日持镜时要检视自身,涵养规矩意识,做任何事都要按照规矩程序,秉公处事。古代公堂之上,常见一块牌匾,上面写的便是“明镜高悬”。为官者当如明镜,判断是非曲直,使奸邪受到惩罚,使良善得到保护。

(视频来源:陕西纪检监察)

獬豸(xie  zhi)














(图片来源:陕西纪检监察)













文物名称:北朝陶独角兽(獬豸)

时      期:南北朝

文物级别:一级文物

尺     寸:高25.5cm,长43.5cm,重2.825kg

材      质:陶器

现收藏地:陕西历史博物馆

古代“法”字原写作“灋”(fǎ),偏旁为“氵”,取意为平之如水,右边的“廌”就是獬豸。“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汉代学者杨孚在其专著《异物志》中对獬豸的特性进行过概述:“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獬豸,神羊,能辨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讲的是,相传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獬豸冠”寓意执法者铁面无私、明辨是非、公平公正。从汉代起成为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司法者一般头戴獬豸冠。

在汉代画像砖中,中国司法鼻祖皋陶身边就有一只獬豸,头上长着独角,当出现双方争执的案件时,皋陶便牵出獬豸,让它用独角去抵触有过错的人。皋陶与獬豸合作判案,体现出古代法治文化中人判与神明审判的结合。即使到了现代,也能看到很多法院门口摆放着一只或两只独角兽雕像,以表示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后世有诗云:“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屈轶无佞人可指,獬豸无繁刑可触。”汉代獬豸的形象与精神内涵,一代代流传下去,成为我国古代法制史的一种象征、心理史的一个写照。

(视频来源:陕西纪检监察)




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



“四知”太守杨震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杨震,字伯起,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东汉中期著名学者。五十岁始仕州郡,官至太尉。为官清正廉洁,忠于职守,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

东汉中期以后,朝政腐败、官吏贪污。但是在安帝时,享有“关西孔子”美誉的杨震,即是当时的一股清流。《后汉书·杨震传》载: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孟子曾强调过所谓的“夜气”。也就是说在夜阑人静时,一个人只要端坐省思,自然就会有一股明是非、别善恶之“气”。而这股“气”,人皆有之,但是要靠不断的修持,才能永葆清明,不受蒙蔽。杨震就是善养其“气”的最佳典范。

(视频来源:陕西纪检监察)





传承文化 涵养新风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两千多年过去了,汉代士人对廉洁的不倦追求仍然镌刻在我们记忆深处,为我们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滋养。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迈出了廉洁文化建设的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共产党员崇高理想追求,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看成是极大的耻辱。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督促领导干部从严管好亲属子女。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型,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

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把厚植廉洁奉公文化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用革命文化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文化土壤,不断从崇廉拒腐的社会风尚中汲取智慧力量。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建设金融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策划编辑|党委宣传部            

素材来源 | “秦廉廉”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
大行德广 伴您成长 使命: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 愿景:建设国际一流商业银行集团。 核心价值观:诚信立业,稳健行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