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部数据显示,我国能繁母猪在2024年4月停止去化,此后连续7个月环比回升,对应2025年2月生猪供应也呈递增态势;且暖冬并未对生产效率造成显著影响,2024年10月和11月期间,仔猪存栏量仅环比下降0.6%,远低于2023年同期5.4%的下降幅度。所以我们预判2025年生猪供给是非常宽松的,猪价会保持低迷。
下周就是春节,家家户户采办年货的热情逐渐高涨,农贸市场、各大超市里“年味儿”正浓。时逢佳节,“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供应是否充足、价格是否稳定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12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受前期压栏惜售、二次育肥等因素影响,猪肉供应充足,价格环比下降2.1%,降幅比上月收窄1.3个百分点。
进入1月,记者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四川、新疆、云南等地了解到,目前,猪肉等多种农产品供应总量充足、价格基本稳定。
猪肉短期消费刺激猪价小幅抬头
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莲城中心市场肉类销售区的摊位上,各类新鲜猪肉,五花肉、里脊肉、排骨等一应俱全,前来采购的市民络绎不绝。
“冬至前后是灌腊肠、腌腊肉的季节,猪肉比平时要好卖许多,进入腊月,猪肉作为主要食材,更是达到了消费高峰期。因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也略有上涨。”市场猪肉经销商唐永芬介绍,平时每天只能卖一头猪,这两天可以卖两三头。
“猪价从去年8月中旬以来一路下跌,直至12月末仍未见回暖,创下全年最低水平,现在生猪价格在15元/公斤。”新疆双河市五元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忠华介绍,目前,合作社生猪存栏量1.1万头,春节期间约有2000头供应市场,最远销到甘肃、伊犁等地区,“为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我们改变了养殖模式,缩短了存栏时间,加快了出栏速度。”
“2024年下半年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增加,8月份开始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连续增长,标猪和大猪供给充裕,春节前进入出栏高峰,同时猪肉消费也进入全年最高峰,需求增加与供应增加同步。”农业农村部市场分析预警团队猪肉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表示,春节前价格走势仍将保持平稳的状态,难以出现明显的涨跌,即便是价格出现一些波动,波动的幅度也会很小,持续的时间也会比较短暂。
朱增勇分析,自2024年5月份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增加,按10-12个月出栏周期计算,2025年3月份后生猪出栏将逐步增多。2024年1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80万头,已经接近生猪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上限。同时,母猪生产效率也在提升,一头母猪每年要比上年多提供约0.6头肥猪。预示2025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将持续增加,猪价春节后可能有过快下跌风险。
在此背景下,生产端能够盈利吗?“从成本来看,2024年生猪养殖成本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但全行业平均成本仍维持15元/公斤左右,部分养殖效率较高的养殖场户已经下降到14元/公斤以内;从养殖效益来看,自繁自养养殖场户仍然可以维持100-200元收入,但专业育肥养殖场户受前期购入仔猪价格较高影响,出栏生猪收益在100元左右。”朱增勇介绍。
猪周期趋向微利模式
2025年并非个别现象,长远来看,猪周期将逐渐从高弹性阶段过渡到低利润率时期。
原因并不复杂——产能难以大规模出清,又没有生猪养殖企业大举扩张,生猪产能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削弱了猪周期的周期性波动。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持续缩小,逐步进入了一个低利润率时期。
先说为何生猪产能难以大幅出清,这背后主要有两层逻辑:
(1)市场参与者的亏损承受能力明显提高,这也是我们过去常提到的产业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在之前,我国生猪养殖参与者7成以上是散养户,这些散养户的规模较小(出栏量通常不超过500头),资金实力相对薄弱。
而随着环保政策以及非洲猪瘟的清退,大量小规模散户退出市场,5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开始占主导地位,从2011年的36.6%提升至目前的70%左右。相比散户,规模场融资能力相对更强,亏损承受能力也更高,因此即使在猪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它们也能够维持甚至扩大产能。
猪周期在资本介入后逐渐失去规律性,逐步弱化,这也是本轮猪周期被拉长的主要原因。
(2)现在处于生猪养殖盈利周期,是主动去化的阻力。本轮猪周期起始于2018年6月,至今已经持续了6年多时间,在这期间,猪企们经历了4轮“亏损底”,如今终于迎来了本轮周期的第二个盈利周期,自繁自养模式自2024年6月开始有利润。
猪企盈利的背后,不仅有猪价上涨的推动,还有养殖成本的下降。上游饲料(玉米和豆粕是主要原料)价格持续回落,叠加猪企的降本增效,行业平均养殖成本已从2023年底的15.7元/kg降至当前的15.5元/kg。这一变化提高了猪企的抗风险能力,也使得行业产能的“自我调节”变得更加困难。
那么, 行业究竟什么时候才会出现主动去化的局面?
理论上,只有当猪价跌至行业的现金流成本以下,即低于13.5元/kg时(行业的非现金成本约为2元/kg),猪企才会面临现金亏损,届时才有可能出现主动去化的情况。截至2025年1月12日,我国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6.3元/kg,距离这一现金成本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因此,单靠主动去化很难推动猪周期反转,真正的转机可能来自被动去化。具体来说,有两个主要因素可能触发这种被动去化:一是猪病爆发,包括蓝耳病、口蹄疫和非洲猪瘟等;二是政策的强力干预。
再说为何生猪产能短时间内也难以大幅扩张?
首先,在上述背景下,养殖户也放低了猪周期反转的预期,其补栏的意愿自然随之减弱。
其次,在这一轮猪周期中,猪企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务压力,扩产的能力已大幅减弱。
经历多个亏损周期后,猪企在上行周期积累的利润几乎被耗尽,普遍面临财务困境。资产负债率超过60%已成常态,最严重时,6家猪企的负债率超过70%,其中2家突破80%。
所以在本轮盈利周期中,养殖户并未像以往那样疯狂扩张,而是更为谨慎,选择将盈利用于修复资产负债表。我们预测,在资产负债表明显修复之前,猪企难以进行大规模扩产。
总而言之,猪周期的弱化导致行业缺乏剧烈波动和短期高收益,投资者不能再单纯以周期股的视角评估该行业,因为猪肉股的业绩和估值上限已被产业趋势所限制。
同样,养殖户也需要重新审视这一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