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临近春节,是大家想要集中“变美”的时间节点。可是,有些“爱美”的陷阱一定要注意,一不小心掉入其中,一场纠纷可免不了。
因造型需要,唐女士到一家美发店修剪头发。可是剪完后,她发现头发长度比双方刚开始约定的:“修剪至手肘部位。”整整短了10厘米以上!双方因此发生纠纷,后来闹至法院。法官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美发店在为唐女士提供服务时是否存在违约行为。而理发师作为专业人士,未能严格按照双方约定的长度为唐女士修剪头发,在履行服务合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违约行为。最终,法院判决美发店向唐女士赔偿损失500元,并退还唐女士会员卡内充值费用90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生活中,与理发师发生的纠纷可真不少,价格不透明、服务质量不佳等都有可能成为“导火索”。大家要注意,接受服务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沟通,表达清楚自己的需求。而服务人员也应该本着真诚友善的原则,相互尊重,并进行有效沟通。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应该积极协商、勇敢维权。
利用长假做医美,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许多“悲剧”由此产生。之前,古某选择某医美公司为其治疗黑眼圈,共花费6000多元。术后古某却发现眼睛周围浮肿,医美公司多次补救也未见好转。于是,古某诉至法院要求该医美公司赔偿。法院审理后认为,医美公司无法提供古某前三次注射药品的产品说明书等相关治疗资料。最终,法院认定医美公司构成欺诈,判决赔偿三倍手术费等款项。
医美如今不是啥新鲜事,但是大家一定要警惕市面上不合法、不规范的医美机构,别让美容变毁容!在消费前,一方面要看清机构是否悬挂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证上的诊疗科目是否核准开展医疗美容,注意证照有效期限截至何时,是否过期等。另一方面,在接触主诊医师时,一定要询问是否拥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是否公示于显眼位置。切不可被精美广告和诱人话术迷得找不着北,理性消费才能减少纠纷。
常言道:“人靠衣装。”恰逢春节和年终网购大减价,鞋服消费迎来井喷。可是,网购的假货问题同样值得注意。赵某不久前通过网络购物平台自甲公司店铺购买某知名品牌跑鞋一双。甲公司在商品交易页面购前须知中也写明支持虎扑、识货等专业论坛鉴定。可是,赵某通过“识货”APP进行鉴定后,结论居然为假。赵某连忙将鞋子退回,而甲公司未对鞋子的真伪作出结论即再次寄回赵某。于是,赵某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退还货款并支付赔偿。法院认为,鉴于甲公司明确表示接受“识货”鉴定并承诺假一赔三,而赵某鉴定鞋子为假,甲公司亦未能提交反驳证据推翻该鉴定结论,所以应依据店铺承诺退还货款并赔偿。
其实,关于鞋服真假问题、质量问题等纠纷时有发生,懂得维权是重中之重。我们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解决纠纷:
一是与商家及购物平台协商处理;
二是向消费者保护协会或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
三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同时,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应注意保存证据,如对商品详情、与客服的沟通记录、交易页面等及时进行截图保存;收货时及时对货物进行查验,并对开箱及查验过程进行录像等。
供稿|抚州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