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状态是不攀比不嫉妒

文摘   2024-11-16 06:30   上海  


最好的状态是不攀比不嫉妒


近年来,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说法:“羡慕、嫉妒、恨”,这句话虽简短易说,却蕴含着深刻的意蕴与不为人知的辛酸。

在羡慕他人的优越时,内心往往会泛起相应的情绪波动,进而滋生出嫉妒之情。嫉妒如同侵蚀骨骼的朽木,逐渐深入,当其累积至某个临界点,便会转化为怨恨。这一系列的心理演变,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尽管这些恶劣的心理变化起初可能隐蔽难察,但它们作为潜在的负面思维,亟需得到及时的干预与遏制,否则可能会引发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网络上热议的一则事件是,一位家长驾驶跑车去学校接孩子,结果因此被班主任移出了班级群聊。


老师的反馈意见是:建议为人处世应保持谦逊,避免过分炫耀财富,因为这样的行为可能会激发孩子们的攀比心理,对教育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此事激起了众多家长的不满情绪,部分家长纷纷发表意见,认为:做人本应低调,接送孩子而已,何必驾驶如此豪华的车辆?普通的车辆难道就不能满足需求吗?


而这位驾驶豪车的家长则回应道:我所拥有的财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合法赚取的,并非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开跑车就会引发孩子的攀比心理?那是不是说明你们的孩子心理太过脆弱了?凭什么我要因为我自己的消费方式而为你们的脆弱心理买单呢?

当那位拥有豪华座驾的家长言之凿凿地发表见解后,紧接着尝试再次发送信息时,却遭遇了刺眼的红色感叹号提示,意识到自己已被悄然移出群聊。


家长们对此事各持己见,而对于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却鲜有人深入探究。


在我看来,家长们或许不必如此愤慨,驾驶跑车本身并非过错。他们所担忧的是,炫富式的跑车驾驶可能给其他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然而,这种担忧更多源自成人世界的视角,至于孩子们的真实感受,我们实际上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少人将金钱视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尺。缺乏财富、地位或能力时,一些人可能会感到自卑或嫉妒;而拥有更多财富的人,则可能以此为荣,炫耀自己的身份优势,从而引发所谓的“炫富”现象。


其实,这两种人的价值观都存在认知偏差。贫穷与富裕是社会常态,具有相对性而非绝对性。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并非仅仅取决于其财富多少。如果一个人虽然富有却缺乏仁德,那么在人格层面他就是失败者;而如果一个人因贫穷而心生嫉妒,那么在精神层面上也同样是个失败者。这些都属于消极的价值观。

孩子亟需恰当的指引,家长们务必避免将自身不良的价值观念与心理状态传递给下一代。
幸福并非物质的堆砌,更非源自与他人的盲目攀比、嫉妒或怨恨,而是根植于个人的奋斗与奉献之中。值得肯定的不仅仅是圆满的结果,参与的过程同样重要,无论成败,都应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守护我们的内心,这比守护任何外在之物都更为关键,因为人生的成效与影响,皆源自内心深处。


生活的最佳境界在于不心生嫉妒,不盲目攀比,而是勇于展现最真实的自我,并向孩子们传递正向的价值观念。


本文为“文化与体育”微信号(healthbeing)原创,部分插图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1,人民日报:10种惯坏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18种不合格的家长

2,“同一个班的孩子,差距咋就这么大呢?”(老师和家长都读读)


文化与体育
文可通达天下 武可独善其身。 主题内容:知识普及、学术讨论、热点跟踪、开阔视野。传播正能量,稿件来自各个方面,理性阅读,文明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