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科技创新赋能文学发展
学术
2024-11-06 12:45
北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为全社会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可持续的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科学技术在全球创新中发挥了引擎作用,一方面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质变,推动社会要素在创作形式上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加快未来产业的形成,促使生产效率获得极大提升。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长期的内在驱动力,而科学技术是内在驱动力的直接“加速器”。它不仅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建构了某种社会关系,包括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的形成。科学技术不仅在发展动能上,而且在生产效率上也为各类社会要素的全面进步创造了可持续的必要条件。科技创新推动文学创作模式的革新。无论是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包括外国文学的传播译介,还是国际社会中知识生产和历史叙事,诸如学术专著《美印关系转向分析》中对大国关系演化规律的洞悉,都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加以创新、演绎和归纳,改变传统的文学创作和写作模式,从粗放型的规模生产朝着集约型的知识效益方向转变。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对传统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革新来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创作形式的颠覆性变化,进而达到突破性的高质量增长效果。这包括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融入制造业和各类知识生产及文学创作中。文学的教学、研究、译介和创作新的作品等不同形式,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及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促进文学作品创作效率的提高。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社会的协调发展,各式各样的创作要素纷纷融入文学题材中。科学技术作为社会进步的革新力量,在产业化、信息化和功能化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激励作用。从实践角度看,各类社会要素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推动作用,能够快速提高生产效率,进而生产出大量的社会文化产品。创作者在文章和著作撰写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科技手段,产出更加丰富且题材各异的文学产品。这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为文学新样态的形成提供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进入21世纪后,各种新的生产要素不断融入社会生活中,这一方面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另一方面也有力推动着文学新样态的形成,包括传统创作观念的改变、写作方式的更新、文学内容的增加,以及创作效果的提升等。无论在创作方面,还是在传播及译介方面,科学技术都能够借助多种模态,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丰富的科技元素,推动文学新质态的形成,进而产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从整体上看,文学创作的新颖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都需要科学思想的正确引领和创新方案的有力实施,充分发挥科技在文学创作中的激励机制,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这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外国文学“引进来”,增强文化软实力,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同体”新格局,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学互鉴。科技创新促使更多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译介、传播、交流等方式,与中国文学和本土文化进行交融互鉴。从现实角度看,无论是文学创作者,还是文化传播者,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国际互联网等多种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文学作品的知识生产效率。这既创造了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包括中华外译文学作品),也在交流中促进中外文学对话平台的机制建设。“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通过赋能文学的创作与传播,一方面能够提高文学知识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推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交流,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鉴,促使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学向前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加速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