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的扩张与收缩周期,对实体经济、资产价格表现及个人的收入等,造成明显且深远的影响。
当利率降低、信心高涨时,债务扩张,表现为实体经济的增长与通胀,以房地产或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行。而当经济周期性回落、信心缺失时,资产价格开始下行,通缩预期发酵。
我们此前所处的,正是不断螺旋式加强的通缩预期,也就是所谓 “资产负债表衰退”。实体经济下行、资产价格下行、CPI乏力及PPI下行,使得全社会面临着债务刚性、资产缩水的困难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参与者的理性选择是不断偿付债务,增加储蓄以改善资产负债表。这一困境会自我加强与实现,成为宏观政策实施上的核心突破口。
政策上的强力转变来自于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要实现房地产的“止跌回稳”,要继续发力实现经济目标,要大幅度降低利率,要继续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让地方政府在保经济、促民生的过程中施展更大作为。
笔者认为,本轮政策的亮点在于财政政策,那就是杠杆主体的腾挪与切换,未来可能会由中央政府加杠杆支持地方化债以及充实国有银行资本金,着力填补企业和居民部门债务收缩的那部分空间。
当经济处于极致的底部,就会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托底。本轮大规模政策的出台,不仅有美联储等全球主要央行降息的外部因素,更是基于国内宏观经济的准确研判,它诞生于全国性地产泡沫化大幅度消解,以及产业结构开始多元化的进程之中。地方政府债务方面,我们踩下了地方融资扩张的“刹车”,已经通过特殊再融资债券等一揽子措施逐步化解地方隐性债务。
回顾这一轮下行周期,既有客观性的人口与地产及美元周期的影响,但更是主动“拆雷”的结果,目的是实现地产软着陆、地方债务化解及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从历史上看,任何一轮美元与美国利率的上行周期,全世界非美经经济体及其风险资产价格均面临压力,甚至大部分情况下出现了金融与经济危机。但目前看,我们极为有效地控制了其影响的烈度。
必须看到,改善经济内部的诸多结构性问题,对于对抗通缩预期、提振消费等具有更强有力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来说,通缩问题并不仅是总量问题,更是分配问题,如何提升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如何通过权益市场、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打造一定的财富效应机制,已经在诸多文件和会议中给与足够关注。
那么,站在当前时点,如何看待股票、房产、债券等大类资产?
房地产方面,随着房价此前的明显下行,租金回报率开始恢复,其对境内存款及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相对价值开始恢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些年拿地的减少及新开发投资的放缓,可能在某些高能级城市,存在优质库存消化过快的情况。近日,北上广深出现多个“日光盘”,类似优秀筹码在底部开始放量,值得持续关注。
毋庸置疑的是,股票市场已经由巨量成交堆出了右侧,沪深两市单日超过3.5万亿的成交量,已经是历史最高,代表着市场情绪的转变。一些金融机构与央行的互惠便利陆续展开,银行储蓄、债券基金等,开始逐步平移至权益市场。在估值处于历史极低位置的情况下,信心就是最好的“杠杆”,而本轮以ETF(指数基金)为主导的被动性基金认购活跃,将支持大盘股及指数的强势表现。
债券市场上,利率债已经于8月开始调整,整体做多债券的趋势已经得到了阻断,而长久期、低资质信用债由于其较差的流动性,表现更差,整体绝对收益率已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较大幅度调整。后续,由中央政府持续加杠杆支持地方化债,是影响债券市场表现的核心变量,这将增加国债等利率债的供给,提高城投债的安全性。未来,债券类产品仍将持续产生安全稳健的收益。特别是一直以为较为安全的城投债,经过市场调整后,开始具有一定的性价比。
货币市场上,整体资金利率低位运行,特别是DR007、GC001等向7天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靠近,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显见。值得关注的投资品类为银行同业存单,为短久期、高安全品种,目前1年期股份行存单持平于2.0%,性价比较高。但由于整体社会风险偏好与市场情绪的提升,债券与货币两类资产的赢率,相较于2020年至2023年,开始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投资者的信心仍然有限,即使已经处于周期底部,却浑然不自知。在整体情绪仍偏向于质疑时,在只有一小部分人处于积极行动且坚定做多时,我们对风险偏好及中周期内的经济复苏,要更乐观一些,时间要看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