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好历史接力棒 奔向现代化新广东

文摘   2024-10-06 21:40   山西  

跑好历史接力棒 奔向现代化新广东

——写在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

峥嵘岁月,山河为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风起南粤,潮起珠江。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承担着重发展农业、轻工业和出口创汇的重任;到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争当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实现大发展大跃升;再到新时代新征程,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每一个历史时期,广东都自觉扛起沉甸甸的责任,与时俱进抓改革、促发展、护稳定,以一省一隅不断发展的新实践,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增光添彩。

经济总量连续35年领跑全国,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居首,全面超越亚洲“四小龙”……绚烂精彩的历史蝶变,让广东成为新中国发展奇迹的精彩华章、生动缩影;广东以无可争辩的发展成就,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正以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闯劲干劲拼劲把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奋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

穿越历史烟云,回望广东75年筚路蓝缕、沧桑巨变的奋进历程,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蝶变轨迹清晰可见,不断前进、向上突围的经验规律格外澄明。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引领广东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劈波斩浪、勇毅前行——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8次南下广东,从修改审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率先提出利用外资的设想,再到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诸多有关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决策从这里“飞”往神州大地。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鼓励支持广东当好改革“试验田”,推动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邓小平同志在重要关头为广东改革开放把脉定向,放权广东“先走一步”,激励经济特区“不走回头路”,发表南方谈话拨开思想迷雾,引领南粤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推动广东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新一轮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亲临广东,释放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为广东关键历史关口的发展掌舵领航、定纲指向,一以贯之殷切期望广东“走在前列”,赋予新时代新征程上新的更大使命,给予广东干部群众最亲切关怀、最有力指导、最强大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党中央接连赋予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等重大机遇,部署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平台,以及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广州期货交易所、华南国家植物园、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等重大项目,为广东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强劲的动能、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方+记者 朱洪波 摄

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接续奋斗、艰辛探索,推动广东各项事业与时俱进、向纵深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东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经济社会稳定,胜利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拉开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序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积极承办广交会,使广东成为新中国冲破西方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与各国平等互利互通贸易的时代窗口。

改革开放之初,以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广东改革开放先行者、开创者向中央争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带领广东“先走一步”,率先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国有企业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财政“包干制”改革、价格闯关等一系列首创之举,以“敢为天下先”的历史担当“杀出一条血路”,形成了“孔雀东南飞”“发财到广东”的动人场景,有力推动全省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飞跃。    

新时代以来,省委、省政府锚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扭住一个又一个重大节点拼,抓住一个又一个历史机遇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蓬勃发展,带领全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二十大以来,新一届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在农历开年之初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擂起奋进催征的金鼓,奏响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强音;立足新的省情实际作出“1310”具体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一代代建设者奋斗者的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凝聚成亿万群众的伟大创造,让南粤大地旧貌换新颜——

从破土动工建设超百米高混凝土大坝——新丰江水库大坝,一举建成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水库;到开凿雷州青年运河、造就省内最大“人造海”,兴建长岗坡渡槽、架起“人工天河”,一改雷州半岛干旱苦难历史、罗定“十年九旱”困局;再到建设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为代表覆盖全省的水资源骨干网络……紧紧依靠群众投资投劳兴修水利,广东加快实现从旱涝不均、小水大灾到水润万家、江河安澜的历史变迁。    

从开展岳山造林大会战、创造将贫瘠荒山变成万亩林海的绿色奇迹;到全省全域推开“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一跃成为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再到新时代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力绘就岭南山川城乡绿美实景图……广泛发动群众投身全民绿化火热实践,助力广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克服亚洲金融危机、抗击“非典”斗争、防控新冠疫情、抵御“百年一遇”洪水、迎战超强台风……面对发展中积累的难题和突如其来的风险挑战,广东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汇聚成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在战风斗雨中克难前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

追寻发展足迹,纵观广东75年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跃升为第一经济大省的惊人巨变,不难发现,在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背后,凝结着这片改革热土、发展热土到处蓬蓬勃勃的创新与创造,涌动着升腾着亿万广东儿女的梦想与希望,使之成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进程的生动注脚。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实现历史性跨越——

1949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2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1988年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1989年跃居全国首位,并保持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特别是近5年来,经济总量更是连跨数个台阶,从10万亿元跃升至超13万亿元。

按不变价计算,广东2023年GDP是1949年的743倍,年均增长9.3%;2023年,广东人均GDP达10698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52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

产业筋骨日益强健,挺起现代化脊梁——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经济以农业为主体,此后广东开始结合自身优势,逐渐加强特色工业发展,陆续兴建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广州化工厂、湛江化工厂、韶关钢铁厂、广州钢铁厂等大批骨干企业,逐步奠定了重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后,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为代表的“广东制造”开始在国内打响名号,工业化进程全面提速,现代化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如今,以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为代表的“广东智造”行销全球。

2023年,广东工业增加值达4.87万亿元,是1952年的3469倍,年均增长12.2%,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华为、腾讯、美的、格力、比亚迪等一大批创新企业强势崛起,一个颇具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两个文明”比翼齐飞,交出更优异答卷——    

海陆间腾起的重大工程,深刻改变了广东的地理格局:伶仃洋、珠江口,当新中国初立之时,这里还是舟楫过海、摆渡过江;直到1997年,珠江口首座跨江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自主建设的大跨度悬索桥虎门大桥建成通车,此后数十年成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唯一交通命脉;进入新时代,随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南沙大桥、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接连落成,由南向北纵列排布的跨江通道网络,有如“穿针引线”般加速缝合珠江口A字形缺口,历史性地拉近了东西两岸时空距离,也打开了珠江口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深中通道

推陈出新的艺术创作,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壮丽雄阔的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尽显新中国勃勃生机,第一部以“个体户”为主角的电影《雅马哈鱼档》风靡全国,细致刻画打工者生活的电视剧《外来妹》热播一时,《我爱你,中国》《春天的故事》等经典曲目传唱大江南北,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破圈大热,大型舞剧《咏春》蜚声中外,动画电影《雄狮少年》逆风翻盘……一件件讴歌时代、承载历史、书写人民的文艺精品如百花齐放,构筑起文英荟萃、活力迸发的“岭南文化新高地”。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日子越过越红火——

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逾2万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集中供水,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1岁提高至2020年的79.3岁……从求生存到谋幸福,人民生活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伊始,广东人口近八成是文盲,1979年只有普通高校26所,在校大学生只有3.79万人;2023年,广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97.25%、63.1%,人的全面发展得到空前提升。

(三)

探究表象根源,解码广东75年迎难而上、大步向前的奋斗实践,广大干部群众身上有那么一股子精气神,根植基因里、融入血脉中,成为砥砺奋进、开拓进取最深沉最持久的强大力量。

这股子精气神里,敢闯敢试是实践淬炼的时代标识——

“向前走,莫回头。”这是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原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袁庚的口头禅。1979年,他创办培育了我国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从此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口号。    

“书本上没有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著名呼吸病学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以“敢医敢言,生命至上”的责任担当,始终冲在第一线,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乡镇企业改组上市的先行者何享健、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者禹国刚、创立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领跑者任正非……勇立潮头的广东涌现一批改革闯将、探路先锋,让“春天的故事”在南粤大地接续唱响。

这股子精气神里,向上向善是永恒不变的鲜亮底色——

1958年,为挽救国家财产,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女工向秀丽用身体挡住燃烧的酒精,避免大爆炸发生,英勇壮烈牺牲。但她却在人民心中永生,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永励后人,60多年来,广州命名秀丽楼、秀丽街,建立向秀丽·雷锋志愿服务队……光辉榜样的精神在后继有人的接力中发扬光大。

“能为患者多工作一天,就是我人生的意义!”徐克成61岁退休后到广州创办复大医院,成为癌症冷冻疗法的中国第一人,被誉为厚德行医、医德共济、诚信廉洁的“雷锋式好院长”。

“布衣院士”卢永根为贫困学生和优秀教师捐赠毕生积蓄,护士叶欣临危受命牺牲在抗击“非典”战场,好人丛飞11年资助183名贫困儿童,“托举哥”周冲徒手爬楼救女童……感人至深的道德榜样、接连涌现的凡人善举、可触可感的平民英雄,让崇德向善更加深入人心,让浩然正气更加激荡充盈。    

这股子精气神里,刚健朴实是持久涵养的鲜明品格——

1959年,来自中山的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成为新中国体育界第一位世界冠军,开启了中国体育的新篇章,发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响亮口号;65年岁月流转,来自湛江的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在巴黎奥运会蝉联跳水女子十米台冠军,赛后受访时真情流露:“我不是天才少女,一遍一遍地去练,这期间有自己的辛苦、泪水,也有开心的时候。”

“实业是一种积累,要耐得住寂寞,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唯有发展实业,才能撑起中国经济的脊梁。”40多年间,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始终坚守实业报国梦,带领企业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为千亿级全球化企业。

建筑专家何镜堂主持和设计200多项重大工程、气象员杨万基扎根上川岛40余年、“乙肝斗士”骆抗先耄耋高龄依然挺在一线……各条战线的建设者以求实务实的工作态度坚守岗位、奋发有为,支撑起广东发展最广泛而深厚的基底。

这股子精气神里,艰苦奋斗是历久弥坚的意志品质——

“研制核潜艇将成为我一辈子的事业。搞不出来,我死不瞑目!”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不畏凶险,带领设计人员攻克一个个难关,用无怨无悔的毕生奋斗,献身于艰苦卓绝的潜艇研制事业。

上世纪60年代,上万名建设者来到东深供水工程施工现场,一锹一筐、肩挑背扛,开山劈岭、修堤筑坝,在短短一年内建成了全长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极大缓解了香港的用水困难。此后50余年,3万多名工程勘探、设计、施工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克服地质环境复杂多变的不利影响,倾情倾力参与工程建设运行,精心守护这条香港供水生命线。    

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在汗水中“泡”出世界纪录、海军战斗英雄麦贤得以钢铁意志开展对敌斗争、优秀农民工代表胡小燕通过勤练本领从基层工人成长为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每个人都用敢打敢拼的精神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于挫折中不断奋起、在荆棘中开辟道路。

东深供水工程金湖纪念园主题雕像。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站在一代代人为之奋斗奉献的岭南大地上,建设现代化新广东的征途就在脚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展现日新月异的创造,用实干业绩再创新奇迹、续写新辉煌,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在万马奔腾中一马当先、步步领先。南方+ 姚瑶 刘艳辉 黄应来 龚春辉 骆骁骅 祁雷

         

 

         

 

         

 

         

 

努力“再造一个新广东”

——广东经济发展新观察

今年以来,广东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跨境电商、工业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等新产品、新业态和新产业势头良好,前8月外贸占全国比重超过20%,上半年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1/10。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以“再造一个新广东”为目标,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发挥经济发展“火车头”作用    

  今年上半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42.50亿元,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比超过10%,经济规模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

  ——制造业不断“推陈出新”带来新增长。在位于佛山顺德区北滘镇的智能机器人制造科技园里,不到30分钟就有一台工业机器人完成组装。目前,佛山已有库卡、发那科、川崎等机器人行业巨头先后扎根,隆深、嘉腾等本土“新秀”也不断涌现。据佛山海关统计,今年前8月,佛山工业机器人出口约2.2亿元,同比增长44.1%。

  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今年1到7月,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9万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GDP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外贸高增长成全国外贸增长重要力量。外贸是今年上半年广东经济数据最亮眼的领域。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外贸进出口4.37万亿元,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较去年同期增长1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20.6%,贡献了上半年全国外贸超过四成的增长量。

  跨境电商表现突出。据广东省商务厅介绍,今年上半年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达4273.4亿元。从2015年到2023年,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年均增速高达71.4%,占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比重超过1/3。广州、深圳、佛山3市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超千亿元。    

  ——新产业不断开拓增长新空间。13日,飞行汽车企业小鹏汇天在广州城市核心区完成了广州塔至海心沙的跨江飞行演示,这也是广州即将开通的首条市区低空飞行航线。在深圳,美团无人机开通了30余条配送航线,完成订单超30万单。

  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理事长杨西将说,低空经济产业链在粤港澳大湾区日渐成型,正逐步形成两条“低空经济交叉带”,一条是以香港、澳门和深圳为核心的生产性金融服务带;一条是以广州、珠海和佛山为核心的生产制造业服务带,“低空经济圈”前景可期,为经济持续增长开拓了新空间。

  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东将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努力推动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

  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其中广东选手获得的金牌占比超三分之一。

  带队的广东省人社厅负责人说,此次广东选手的优异表现,不仅反映出广东省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成效,也体现了新技术在广东产业发展中广泛而深度的应用。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营收超过18万亿元,约占全国1/8。在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丰沃的发展土壤。    

  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同志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双双超过7万家,企业创新活跃成为广东经济的特色长板。

  科技创新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广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深圳市中金岭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金科技)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广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永钟说,近三年来中金科技累计投入超1.5亿元用于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年均研发投入占比超4.7%,公司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碱性电池锌粉供应商之一。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抓实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在大设施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沿途下蛋”,服务产业发展。同时推进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深化改革开放

  今年中秋假期,横琴口岸迎来客流高峰。自今年3月1日分线管理政策落地生效后,澳门居民可以“一脚油门”过关,往来琴澳便利度明显提升。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行政事务局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一线”口岸监管进出境车辆超124万辆次,116.2万人次入境旅客经“新家园通道”快速通关。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深化改革开放,广东继续展现“排头兵”风采。

  ——高水平对外开放更有力。9月4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项目站房、电信机柜间、变电所三个建筑物顺利通过联合验收。埃克森美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魏捷凯说,公司坚定看好广东、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

  广东省商务厅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全省新设外资企业1.3万家、同比增长11.2%。实际利用外资606.7亿元,其中利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外资增长15.7%。

  ——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成果频出。前海出台投资者保护条例;南沙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揭牌运作;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势头良好……从重大平台建设,到体制机制和规则制度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改革蹄疾步稳。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锦侠说,前海已累计推出166项系统集成类制度创新成果,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产生99项制度创新成果。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从2018年超10万亿元到2023年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广东是投资贸易、交流交往的窗口,也是外国观察中国、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说,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将推动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贡献更大力量。(新华社)

         

 

广东一批优质制造企业崭露头角

深圳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在极氪5G智慧工厂“实训”。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马芳 通讯员 唐婷 摄

         

 

近期,两份企业500强榜单的发布引发关注,其反映的产业趋势与经济周期的变化更值得深思。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9月20日,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广东省企业家协会发布2024广东500强企业榜单。

对于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来说,有得有失:在全国榜单中被山东超越,退居第三;但同时,一批优质制造企业崭露头角。    

在经济周期加速演变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当下,广东企业和产业发展趋势正在发生改变。

地产周期影响企业表现

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受周期性变化影响。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看来,中国基建周期、地产周期正处于调整阶段,两者相互交织影响,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一定影响。

广东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与房地产关联度较高,受到的影响也较大,这两份榜单的变化反映出房地产行业的调整。

在2024中国企业500强中,53家粤企入围,总量较上一年减少2家。5家企业掉榜,包括碧桂园、鼎龙实业2家房地产企业。3家企业首次入围,其中2家来自制造业。

一直以来,房地产在广东经济中占比较高,其深度调整对广东经济形成一定拖累。今年上半年,广东GDP增速为3.9%,受房地产投资下滑影响较大。

为此,《2024广东500强企业发展报告》建议,针对房地产行业,支持企业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如长租公寓、养老地产等新型业态,以应对市场变化。

由于基建周期、地产周期均属于长周期,不会一去不复返。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继续稳步推进,这两个周期还会回来,但短中期的经济阵痛在所难免。

惟有创新才能行稳致远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经受房地产周期性影响的同时,广东制造业发展继续保持提质扩量、稳中有进。

这在最新的企业500强榜单中表现得十分显著。

在2024中国企业500强中,传音、金发科技、永道控股集团3家企业新晋上榜。其中,传音号称“非洲手机之王”,占据非洲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半壁江山;金发科技则是新材料领域的佼佼者。

在2024广东500强企业榜单中,制造业企业继续占据主体地位,数量为267家,较上一年增加8家,占比达53.40%。这也反映,广东以制造业为支撑的实体经济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去年以来,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复苏回暖,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先进制造业的强势崛起,推动一批优秀广东制造企业加速发展壮大。以比亚迪为例,在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从上年的第212位跃升至第143位,成为年度排名升幅最大的车企。

这受益于广东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上半年,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1%、13.0%,高于工业整体增速。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25.7%、23.4%、31.1%、37.6%。

企业规模只是发展结果,惟有创新能力强者,方能行稳致远。

创新是广东经济最为浓厚的底色,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在202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基础上发布的“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中,广东有22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超1/5。其中,华为以95.44分的得分连续4年蝉联榜首。

近年来,广东着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广大企业创新发展厚培发展土壤、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2023年,广东工业增加值达4.87万亿元,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这是广东经济最大的家底,也是培育更多500强企业的肥沃土壤。

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经济发展、企业兴衰的舞台上,角色更替、你来我往是常态。对于广东而言,惟有坚持制造业当家,以实体经济为本,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培育出越来越多的大块头、独角兽企业,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南方日报 黄应来)

         

 

 

广东海归齐聚点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就!汇演唱响民族精神    

9月20日,由广东欧美同学会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海归汇智 报国建功”投身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主题进行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题汇演环节,广东欧美同学会编排的舞台剧《星海归航·爱国颂歌》,以广东海归、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和著名爱国将领陈铭枢革命友谊故事为背景。此次舞台剧,全体与会人员集体合唱《黄河颂》,欢庆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

活动现场

共话广东高质量发展

9月20日,由广东欧美同学会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海归汇智 报国建功”投身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活动由广东省委统战部指导,广东欧美同学会主办,广东欧美同学会青年分会、广州青年企业家协会、各地级以上市欧美同学会以及海归代表企业支持。

“我们要把留学人员的独特优势与改革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建言献策,为产业升级提供真知灼见。我们要主动担当起民间外交官的光荣使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广东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正佳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萌表示。    

当天活动包括主题对话和主题汇演两部分,吸引了400多名海外归国人士参加。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主题,海归高层次人才、行业代表进行了对话,从市场经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社会文化等维度分享了个人见解和经历,诠释了留学报国的重要意义。

广东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衡益,自己归国加入中山大学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实地调研,确信大湾区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表示,广东具备优秀的工业基础,粤港澳三地高校资源丰富、科研实力强劲,此外,广东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领先。

主题对话现场

广东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北科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轶多年来一直深耕智能语音领域。他认为,深圳具有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相关法律和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政策。“人工智能价值在于赋能千行百业,深圳的产业集群广、各产业链非常完整,许多事情可以在这里先行先试。”他告诉南都记者。    

广东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说,在尖端领域,海归群体应全力施展其独特优势,探寻并稳固构建个人的事业舞台,积极投身产业进步的浪潮,以期实现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中国民航局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颁发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未来人们点击手机App,就可以像选择网约车一样选择‘空中的士’。”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副总裁薛鹏感慨道。

广东海归唱响民族精神

在主题汇演环节,广东欧美同学会编排的舞台剧《星海归航·爱国颂歌》等节目上演,讴歌了留学先驱追寻真理、奉献家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广东海外归国人员朝气蓬勃、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舞台剧以广东海归、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和著名爱国将领陈铭枢革命友谊故事为背景。

“几大就几大,大家顶硬上,疏兰,尽地一煲,尽地一煲,嘀嗒,嘀嗒(鼓声),挟山超海虽笑诋,死命相拼奈我何!珠江水长,五岭山高,我们靠着哪?只要吐口气,天也撞破,撞破,撞破……”

数年前,陈佛新在整理父亲陈铭枢的资料时,无意间发现《民族精神》的完整词谱手稿。陈铭枢留下的手稿共三页、五段歌词,五段歌词配曲不同。

之后,她在一本《冼星海歌曲集》中也看到这首歌曲,并注明是1938年作于武汉,歌词为广东方言。后来,她又查阅《冼星海全集》,遗憾的是,里面只刊印了这首歌曲的一部分。

陈佛新记得,父亲在四处奔走中丢了很多东西,但这份词谱没丢,三页手稿都完整保存了下来,“说明父亲真的很珍惜冼星海先生的心血”。

歌词里的“尽地一煲”,意思是把最后赌注全压上、同归于尽。“这真实反映了战场上的情景,以及将士们和父亲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显示了父亲的率真性情。”陈佛新感慨,“歌词里这么多粤语俚语,不用粤语真唱不出那个味。”    

陈铭枢曾资助冼星海前往法国巴黎留学。冼星海女儿冼妮娜曾向南都记者回忆道,“对方是一名高级将领,我父亲是一个穷学生,两人地位悬殊,陈铭枢将军却很理解我父亲对音乐的热爱”。

而《民族精神》最后一段歌词以“全人类,全人类,乐陶陶,乐陶陶”结尾,展现了陈铭枢和冼星海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必胜信念。

此次舞台剧,全体与会人员集体合唱《黄河颂》,欢庆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85周年。南方都市报 梁令菲 彭子倩

         

 

汕头“华侨之家”吸引44家侨团入驻

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写字楼鳞次栉比,占地超600亩的津湾东海岸公园宛如城市绿洲;今年底将举办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世界潮商大会的汕头国际会展中心雄姿初展,“华侨之家”吸引44家侨团(商会)入驻挂牌……走进位于汕头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下称“华侨试验区”),10年前一纸蓝图正逐一落地实现。    

2014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试验区,要求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

10年来,华侨试验区立制度、探新路、谋发展,开放步伐未曾停止,经济发展持续向好——12个总部经济项目、39家金融机构入驻直管区,“华侨板”挂牌企业超700家,华侨母基金下设的科创子基金投资项目11个。

迈向下一个10年,华侨试验区提出打造“一区四港”现代产业布局,构建华南国际电商直播港、数字经济港、大健康港和文娱会展港四大现代产业空间载体,全力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特区核心区。

直管区生产总值翻一番

不久前,中粮我买网在华侨试验区宝能时代湾大厦开设了华南地区首家体验馆,为区域内的政府单位、央国企、大型企业提供一站式产品供应服务。

央企为何选择华侨试验区?

“这里具备独特的地理和政策优势。”中粮我买体验馆所属企业负责人说,华侨试验区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夯实,此举是该企业深化华南市场的重要布局,将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护航。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集中推出24条涵盖广、力度大、措施实的“重磅”政策,赋予华侨试验区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同等省级权限。

2021年,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在华侨试验区设立,汕头国际通信业务不再需要经过广州迂回汕头,传输距离比以前缩短约1200公里。    

依托这一机遇,华侨试验区在数字经济赛道上抢得先机。从2020年至2023年,华侨试验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截至今年8月底,直管区存量登记注册数字经济类企业超900家,总注册资本43.49亿元人民币,涌现了一批数字经济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企业。

首创“侨惠宝”服务侨企

走进华侨试验区“华侨之家”,44家海外侨团(商会)入驻挂牌,27场文化交流活动顺利举办,“涉侨权益保护法官工作室”为侨企侨胞提供涉侨司法服务……这是一方联系和服务侨界人士的阵地,也是华侨试验区惠侨便侨、聚侨联侨的缩影。

作为中国唯一以“侨”为核心概念的国家级功能平台,华侨试验区牢牢把握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以做好新时代“侨”文章为着力点,在经济和文化上双向发力。

深化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服务海外华侨华人的汇侨联侨绿色算力节点,大力建设国际数据交互枢纽……近年来,华侨试验区设立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平台的“国际侨才港”,登记注册企业78家,注册资本达186亿元。

同时,首创面向华侨华人及投资者的专业代办服务平台——“侨惠宝”,今年以来为183家企业提供便利的登记注册服务。优化完善政务服务大厅配套建设,专设华侨华人专用服务通道,截至8月底,政务服务大厅共受理完成审批事项1258件。

一个个不断攀升的数字,见证着特区改革开放再出发。这个寄予厚望的“试验田”,正成为汕头经济特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展示窗口。南方日报 杨立轩

         

 

苹果、华为“同台竞技” 粤电子信息产业

迎新机遇    

9月10日,深圳湾体育中心,观众在发布会现场体验华为手机。新华社发

9月以来,全球市占率较高的厂商,陆续进入新机密集发布期,将带动新一轮换机潮,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迎来新机遇。

近日,苹果、华为两大科技巨头先后召开了新品发布会,备受关注的iPhone 16系列和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HUAWEI Mate XT 非凡大师相继面世。上一次两者同一天开发布会,还要追溯到2018年10月,彼时华为Mate 20系列和iPhone XR同一天发布。

6年过去,电子信息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消费者将这次发布会较量视为一种同台竞技。两者的新品发布是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是市场策略的较量,更是6年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竞相创新的缩影。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一个前沿产业,不断有新的变革、新的爆点来触动产业。”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秘书长许晓民认为,在新一轮消费电子的行业周期中,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则要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走向高端化。

引领性产品面世

有望带动消费者购机热情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发挥了关键作用,让你喜爱的功能和体验一一成真。”发布会上,库克站在Apple Park标志性的彩虹桥草坪上说。

今年被称为“AI手机元年”。今年6月,苹果推出了Apple Intelligence。作为苹果首部专为Apple Intelligence设计的手机,iPhone 16系列无疑代表着苹果在AI时代的动向。

硬件方面,iPhone 16的芯片直接跨代由A16升级为A18。官网称,A18的“16核神经网络引擎针对大型生成式模型进行优化,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的速度,相比A16仿生芯片提升最高可达2倍。”

今年以来,主流手机厂商均纷纷入局AI手机这一赛道。8月,谷歌宣布将推出深度集成人工智能的Pixel智能手机新系列。不久前,vivo正式发布全新一代AI手机vivoy300Pro。

研究机构IDC预测,随着越来越多手机品牌的旗舰产品采用内置的GenAI功能,到2024年底,GenAI智能手机将激增344%,占据18%的市场份额。

再看华为。华为发布会的重头戏是首款三折叠屏手机HUAWEI Mate XT非凡大师。一开启预订,就有330万人涌向了华为商城官网。

余承东将其称为科技新物种,是华为最具引领性、创新性、颠覆性的产品。他说:“这是别人想到但做不到的划时代产品,5年的坚持与投入,我们将科幻变成了现实,引领折叠新时代。”

一般来说,三折叠屏手机主要新增了一块屏幕、一个铰链。多一个铰链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折痕也会更明显,这就对三折叠屏手机屏幕、铰链加工技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余承东介绍,华为耗时5年解决了屏幕和铰链的技术突破,全球首创华为天工铰链系统,实现双轨联动,手机铰链系统首次实现内外弯折。

当前,中国手机厂商引领着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Counterpoint Research近日发布报告表示,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24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了48%,中国折叠屏手机占总出货量超过一半。    

一直以来,下半年都是消费电子行业的旺季。9月开始,将进入主流厂商产品的密集发布期,有望带动消费者购机热情,推动产业链业绩规模增长。

IDC也上调了全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测:2024年全球出货量将同比增长5.8%,约为12.3亿部。而此前IDC的预测涨幅为4%,约为12.1亿部。

在深圳工作的白领何女士告诉记者,她三天前已经在官网预约了华为Mate XT作为下个月父亲的生日礼物。“折叠屏在办公方面的优势突出,屏幕尺寸大、操作方便,实现平板与手机之间的丝滑切换,使日常办公更加便捷。”

面对线上预约抢购的激烈竞争,何女士坦言并不抱太大希望。“官网预约的人太多,抢购成功的概率太低。”她补充道,“所以我特意来到线下门店,想看看可否通过线下渠道提前预订,也想第一时间尝鲜体验。”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升级

这场同台竞技,谁才是赢家?答案是广东。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广东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约占中国三分之一,连续33年位居中国首位。终端产品制造发达,手机等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均居中国第一。

无论是华为还是苹果,其背后的供应商就有不少来自广东,还有不少同时为二者供货,如立讯精密、伯恩光学、比亚迪、欣旺达、领益智造、德赛电池等。

比如,比亚迪不仅仅是个车企,还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代工厂,该板块一年创造营收1500亿元左右。华为手机90%是比亚迪生产的,相当于“脑子”是华为设计的,而硬件全是比亚迪生产的。同时,苹果的平板电脑、手机以及很多电子元器件都是比亚迪生产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像华为、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其引领性的技术革新将带动广东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共振。

今年以来,消费电子市场复苏,成为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强势回暖的重要因素。根据IDC数据,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和PC的出货量呈现边际改善,分别同比增长7.1%和2.2%。    

今年上半年,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002.22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广东省工业25.5%;实现销售产值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广东省工业26.5%。从主要产品产量看,手机、笔记本计算机、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同比分别增长13.5%、20.0%、31.1%、35.7%。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全球手机品牌格局迎来“大洗牌”,在兵家必争的高端市场,中国手机厂商已经开始叫板国际知名品牌,也随之带动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上下游的企业技术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通过为海外手机品牌代工白手起家,进而成为全球行业的有力竞争者。正如以消费电子连接器产品起家的立讯精密,成立20年来,不断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以及外延并购,不断拓展产品实力的纵深,成为“大且强”的精密制造龙头企业。

“立讯在所从事的细分行业中还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比如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家,都无法复刻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道路,这些国家在产业链整合方面也与中国有着一定的差距,且中国一直在招商引资中提供最好的服务,这使得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依然稳固。”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信心十足。

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具有长周期、长链条等特点,唯有下好先手棋、构筑新优势,才能持续巩固和提升产业发展后劲。

许晓民建议,广东一方面要从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培育、项目建设、产业链生态链打造等方面,持续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大在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布局力度。另一方面,围绕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开展赋能提升工程,依托5G、大模型、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产品创新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中占据竞争制高点。    

“我们从未失去信心,不断创新突破,追逐梦想,永不放弃,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余承东在发布会上难掩激动。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以华为为代表的广东企业,淘出了越来越多的创新金子,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在科幻走进现实的道路上,广东从未缺席。(南方日报 许宁宁 昌道励 唐亚冰)

         

 

         

 

 

梅龙高铁开通运营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  

16万公里  

  9月14日11时30分,G8491次(梅州西至广州东)、G8494次(广州东至梅州西)、G8496次(深圳北至梅州西)三趟复兴号动车组,分别从梅州、广州和深圳三地同时发车,标志着龙川至龙岩高铁梅龙段(以下简称“梅龙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大粤东地区增添一条往返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铁大通道。

  随着梅龙高铁开通运营,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超4.6万公里,分别较2012年底增长64.2%、392.2%。中国铁路的路网规模、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客货运输、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安全业绩等主要指标稳居世界前列。

         

 

   

9月14日,龙川至龙岩高铁梅龙段(简称“梅龙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图为列车乘务人员在G8494次(广州东至梅州西)列车前合影。中新社记者  郭军  摄

  梅龙高铁是中国中长期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主通道区域连接线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长三角至粤港澳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省首条全额投资建设、自主审批的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项目。其正线全长98公里,途经梅州市、河源市,全线设梅州西、兴宁南、五华、龙川西四个车站。

  “以前每次从广州回梅州都要绕道潮汕,全程需要四个小时左右,现在梅龙铁路开通了,最快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回到梅州了。”带着家人回梅州过中秋节的熊小姐表示,自己在广州工作,这次非常开心能坐上梅龙铁路首发列车,“回梅州时间大幅缩短,以后可经常回家看看,家乡也将迎来更多游客。”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工程建设指挥部党委副书记龙建霞表示,梅龙高铁开通后,梅州到广州、深圳等地通行时间都缩短一半以上,极大提高了旅客输送能力和铁路运输组织效率,进一步完善了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对推进梅州、河源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海西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梅州位于粤东偏北地区,是革命老区。同时,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是客家文化集大成的城市。未通铁路前,梅州曾是广东最偏远的地区之一。

  梅龙高铁通车后,铁路部门计划开行两条高铁环线列车。双环线高铁列车辐射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梅州、揭阳、潮州、汕头、汕尾等10座城市,将大大缩短粤东与粤港澳大湾区时空距离。

按照规划,在未来几年内,梅州将成为广东境内比肩广州和深圳的铁路大枢纽。它连通梅汕、漳龙、畲汕、瑞梅和龙龙等铁路线,加上原来过境的广梅汕和梅坎铁路,可衔接四方通达全国。届时,梅州将迎来新一轮发展良机。(中新社 郭军)

         

 

 

广州最新城市空间规划出炉 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9月20日消息,《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复。根据该规划,广州面向2035年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

  《规划》提出了一个目标愿景,六个城市性质、四项核心功能的广州城市发展蓝图。

  其中,一个目标愿景指广州建设具备全球吸引力、集聚力、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六个城市性质、四个核心功能指广州需具备广东省省会、中国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质;要求广州发挥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核心功能。

  该《规划》是广州面向2035年建设发展的新蓝图,广州正从“云山珠水”到“融湾向海”,形成“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面向2035年的广州以更广阔视野,引领建设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以复合交通枢纽建设、优质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外溢等多类方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的战略支点,辐射带动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全域繁荣。    

  根据《规划》,广州将实现通达世界对话全球,包括建设形成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航空交通圈”;打造以南沙港区为核心的国际航运枢纽,拓宽国际航运通道;建设辐射全国、连接东南亚、衔接欧亚大陆的世界级铁路枢纽,构建10个方向的对外高铁通道,实现至广东省内城市1.5小时互达,与长三角、成渝城市群5小时直连;增强国家主场外交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建设国际交往会客厅、国际机构集聚区、国际化街区与社区;高标准建设南沙新区开放高地,构建国际交往新平台等。(中新社 王华 潘海波)

         

 

 

粤西融湾“快车道”全线开放双向八车道通行  

         

 

  茂湛高速改扩建项目第四次交工验收会议9月19日至20日在广东湛江举行,茂湛高速改扩建项目全线108.6公里高速公路正式开放双向八车道通行。

  作为广东省“十纵五横两环”高速路网第五横的重要组成部分,茂湛高速改扩建项目东起茂名电白,西至湛江麻章,路线全长108.6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按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改扩建。项目分两段建设,观珠至林屋段共69.4公里,于2022年12月23日通过交工验收;林屋至高阳段共39.2公里,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建成通车。

         

 

   

茂湛高速改扩建项目开放双向八车道通行。广东交通集团 供图

  近年来,沈海高速开阳、阳茂高速改扩建项目相继建成并开放八车道通行,便利粤西民众出行,这次茂湛高速改扩建项目全线建成通车,畅通了沈海高速广湛线八车道通行的最后一段,对于优化粤西片区高速公路规划布局,加快粤西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步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连接粤西与珠三角的交通大动脉,茂湛高速自西向东蜿蜒而来,如一条丝线串联起湛江、茂名两市数十个村庄,视线所及,产业在崛起,物流、人流、信息流在高速公路畅快流动,彰显粤西经济发展的强劲脉搏。

  “中国荔乡”茂名是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茂湛高速的扩容升级,不仅畅通了优质农产品销售通道,更激活了旅游采摘、康养休闲等特色产业的迅速崛起,助推荔枝“土特产”发展为“大产业”。

  在茂名荔枝连片种植带南端的电白林头镇田充村荔枝种植基地,绵延成片的荔枝林郁郁葱葱。“我们的荔枝果园就在高速公路路边,路扩容了,人气旺了,不管是荔枝运输还是游客采摘,都更方便。”荔枝种植农户说道。

  同样,80多公里外的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交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也在上演。

  官渡三角市场是湛江最大的生蚝交易市场,“市场靠近茂湛高速公路官渡站入口,几分钟就能上高速,农产品出得去,客商进得来。这里200多个档口,每年有一万吨左右的蚝从这里销往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城市。”三角村委会相关人员介绍。    

  此外,茂湛改扩建项目推进打造官渡“蚝文化”主题服务区,结合生蚝产业金字招牌,增设蚝文化主题展厅、蚝主题特产商店,建造蚝壳墙,打造集文化展示、产业推广和特产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中新网 蔡敏婕)

         

 

侨乡汕头新建汕头站站房9月20日正式启用  

  记者采访获悉,备受海内外关注的新建汕头站一期站房20日正式启用。新建汕头站的开通运营,将方便粤东民众出行,推动汕、潮、揭都市圈交通路网再次“提速”,也助推汕头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新建汕头站一期站房9月20日正式启用。(受访者供图)

  9月20日7点48分,G6358次列车从汕头站驶出,这是新建汕头站一期站房启用后开出的首趟高铁。汕头站一期站房启用初期,铁路部门计划日均开行动车组列车37对,主要开往广州、深圳、香港西九龙、武汉、张家界西、桂林北等方向。    

  据悉,新建汕头站站场规模11台24线,站房规模10万平方米,其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与汕头市公共交通及汽车运输于一体,各种交通方式实现无缝对接。

         

 

受海内外关注的新建汕头站一期站房9月20日正式启用,图为新建汕头站。(受访者供图)

  9月20日新建汕头站一期站房正式启用,原汕头站房同步暂停使用。

  “我们在汕头站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合当地文化,提取了莲花峰、自然之门、希望之星等汕头标志性元素,并将它们融入出站通廊与售票厅等区域的壁画设计中。”中铁建设新建汕头站项目经理南菲说。汕头新站房一期候车面积42000平方米。其设计理念为“海丝腾飞,潮立汕头”,站房将海洋文化与潮汕民俗文化相结合,随处可见红头船、波浪、厝角头等文化元素的应用。

  汕头站是国家八纵八横沿海高铁的重要节点,北接漳汕高铁,南连汕汕高铁、广澳港铁路、汕普城际、粤东城际,西联既有梅汕铁路、粤东城际。

  为保证旅客的出行需求和汕头站的正常运营,汕头站建设分两期实施。一期新建东侧站房第一阶段于2024年9月底开通普速场,第二阶段通过海湾隧道与汕汕铁路相连,计划2025年底开通高速场;二期西侧改扩建站房计划2027年年中与粤东城际同步开通。(中新网 李怡青)    

         

 

乘“后奥运经济”东风 广东体育用品出口走俏  

  

巴黎奥运会期间,一大批“广东制造”闪耀奥运赛场,从运动装备到场馆设施,从纪念产品到辅助设备,展现了广东体育产业的发展活力。当前,乘“后奥运经济”东风,不少企业抢抓海外订单,广东体育用品出口走俏。

  赛事经济的持续升温,为中国体育产品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契机。在广东东莞,多家自行车产品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商机,产量和出口额均实现增长。

  成立于2003年的东莞泰合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东莞泰合”),是多个知名自行车品牌的车架供应商。该公司的自行车架等产品,曾在奥运会、环法自行车赛等多个国际大赛上“亮相”。

  为持续优化产品,东莞泰合与多所高校组建研发团队,搭建了专业复合材料生产线。今年以来,东莞泰合源源不断接到海外订单,特别是7月至8月,出口额达88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2%。

  生产自行车零配件的东莞永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东莞永湖”)同样在海外市场受欢迎。今年7月至8月其产值达到1.7亿元,出口自行车前叉、自行车座、把手等自行车配件共1.66亿元。

  广东省轮滑运动协会会长林家坤认为,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给体育用品企业带来了更多商机。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持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的产品,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选择。企业产品“出海”到国际市场,不仅要有“硬品质”,更要有稳定的供货能力。

  在佛山,专业生产轮滑鞋、冰刀鞋、滑板等产品的广东森海运动用品有限公司,近年来凭借产品的创新优化抓住了奥运会带来的发展机遇。今年7月以来,该公司轮滑鞋产量达18万双,其中出口欧美、中东、南美等国家和地区达16万双,出口金额超1500万元,环比增长约10%。    

  在广东海赛运动器材有限公司(简称“广东海赛”)的生产车间内,一块块款式新颖、色彩鲜艳的水翼风筝板经过打磨、塑形、涂刷等多道工序,准备出口到海外。

  今年1月至7月,广东海赛累计出口冲浪板等产品达1000多万元。广东海赛负责人蔡宇玲介绍,公司的产品以出口欧美市场为主。

  广东体育用品出口走俏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同比增长16.7%,高出同期出口整体增速9.8个百分点。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表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的出口势头,主要得益于其在品牌建设、供应链效率以及性价比方面的综合优势和竞争力。(中新社 孙秋霞 岳瑞轩)

         

 

南航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实现商业首航  

  9月19日中午,随着CZ3539航班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飞往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中国南方航空(以下简称“南航”)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正式迈入商业运营阶段。

  在首航仪式上,南航集团总经理韩文胜表示,南航将全力运营好C919广州至上海虹桥航线,为旅客提供安全、优质、便捷的航空运输服务。持续筑牢C919飞机运营保障体系,为规模化运营夯实基础,结合机型特点和区域市场发展需求,持续完善航线网络。

         

 

   

9月19日,中国南方航空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正式迈入商业运营新阶段。图为首航仪式现场。 中新社记者 郭军 摄

  当天,南航首架C919飞机执行CZ3539广州至上海虹桥航班后,继续执飞上海虹桥回广州的航班,航班号为CZ3540。后续南航将结合市场需求和飞机引进计划等因素,逐步将C919运营航线拓展至广州至杭州和广州至北京大兴等航线。

C919大型客机是中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南航首架C919飞机采用164座三舱布局,包含8个公务舱、18个明珠经济舱和138个经济舱。(中新社 郭军)

         

 

从“剑麻的海”到“剑麻出海”    

红壤上广阔无边的剑麻地映入眼中,宛如利剑出鞘。受访者供图

工人正对剑麻进行并条处理。陈文 摄

很多人都知道湛江“菠萝的海”,却很少人知道,湛江还有一片“剑麻的海”,广东农垦湛江垦区建有亚洲最大的剑麻产业基地,麻片单产是世界平均亩产量的2倍多,长期位居中国之首,素有“中国剑麻之乡”和“亚洲剑麻王国”的美称。    

剑麻是一种旱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墨西哥,湛江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从东非引进经济价值较好的东1号剑麻,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大规模生产。

经多年的发展,垦区现有剑麻种植面积近6万亩,成功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有剑麻纤维及制品加工厂5个,年叶片加工能力达40多万吨,制品年加工产能超2万吨。

产量全国最大

全国60%的剑麻产自湛江

剑麻虽然来自遥远的墨西哥,但雷州半岛的气候条件却非常适合它生长。

雷州半岛南部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玄武岩构成的缓坡台地地形,地面起伏小,坡度平缓,宜于机械耕作,赤泥地土种,土层深厚,保肥力强,有机质多,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全年平均气温23℃,终年无霜,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生态环境好,因此这里特别适宜剑麻旺盛生长。

2019年,“广东农垦湛江剑麻”被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认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被批准建设广东省现代剑麻产业园,于2020年经农业农村部批准升格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剑麻)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湛江市雷州和徐闻境内多个农场,规划面积18万亩,产业园按照“1211”发展计划规划布局,即1个科研创新中心、2个基地,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与农产品加工基地、1个剑麻主题公园、1个综合服务中心。规划范围包含广东农垦湛江垦区东方红农场、幸福农场、金星农场和五一农场。    

车辆沿207国道南行,透过车窗往外可看到,从雷州龙门镇开始,土壤从棕色转为大片的红壤,红壤上广阔无边的剑麻地映入眼帘,宛如利剑出鞘,一丛丛直上云霄。

“虽然其他国家与地区也种植剑麻,但是质量最优的剑麻纤维是在我们这里。”广东农垦东方剑麻集团党支部书记黄健刚自豪地说道。

据介绍,湛江最大的剑麻基地在东方红农场,亩产叶片最高达9吨,亩产纤维超过300千克,增产潜力大,且质优、纤维粗,拉力强。

早在2006年,“湛江剑麻纤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保护范围为雷州松竹镇、唐家镇、北和镇、企水镇、南兴镇、龙门镇、英利镇等9个乡镇。

近年来,凭借着优良的品质,剑麻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太阳”牌剑麻地毯等5个产品在连续五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或名牌奖,剑麻基地被国家命名为“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

行走在产业园内各生产车间,可见工人与机器正对剑麻进行刮麻、并条、理麻、纺纱、织布等生产步骤。

“剑麻产业园建立了近5万亩剑麻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园区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90%以上,整体加工设备工艺趋于国内领先水平。尽管受到超强台风‘摩羯’的影响,但是园区正有序生产中,可保证原料供应。”黄健刚说。    

为了更好进一步对剑麻生产提质提量,产业园聚集相关科研单位8家、剑麻种植企业6家、剑麻初加工企业6家、剑麻制品精深加工企业13家、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发展企业1家,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95%以上。如今,我国的剑麻产量为亚洲之最,而全国60%的剑麻产量来自湛江。

发展全产业链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剑麻纤维应用很广,通常被应用来制造缆绳、电梯用钢索绳心、光缆芯内材料、抛光轮等。”东方剑麻集团新东方纤维制品分公司经理助理陈忠平向笔者介绍,剑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因剑麻纤维拉力强,有很好的耐盐碱以及耐摩擦性能,随着科技发展,剑麻纤维还被应用到纸币的原材料、绝缘层、大坝及高速填充材料、特殊用布等行业,同时还向室内装饰、艺术品等领域不断扩展,国际上对剑麻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但其实,曾经因随着农业生产资料及人工成本跳跃式增长,成本投入大、回收慢、劳动强度大、产品开发欠佳等原因,剑麻产业发展日渐困窘。

为了解决剑麻产业发展痛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探索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有效路径。广东农垦东方剑麻集团注重剑麻相关技术研发和种苗培育,积极推进加工企业与剑麻种植对接,建设原料生产基地,采取家庭农场自主经营模式,确保种植经营主体按照企业要求的品种和标准进行生产。    

据悉,目前产业园科技团队自主研发剑麻抗病材料3种,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物专用有机肥技术、剑麻抗病种苗繁育应用等新生产技术6项。产业园通过培育抗性苗加强麻田管理及探索防治措施等方式,已实现斑马纹病、粉蚧、叶斑病、炭疽病等剑麻病虫害的全面可控。

此外,广东农垦东方剑麻集团建设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物流园区改造升级项目,形成开发从科技研发、种苗培育、种植,到初加工、制品加工、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和电商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随着人们对剑麻纤维特性的认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广东农垦东方剑麻集团加大了主打绿色、可降解的产品的开发,如天然麻替代化纤工业用布、剑麻与塑料混合制作可降解塑料及用于汽车工程的复合材料等。

除了产品实现绿色环保,剑麻生产也基本上实现了零废弃零污染。“我们形成‘麻渣—还田—作物—饲料—畜牧—有机肥—种植’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生产废料利用循环化。”东方剑麻集团新东方纤维制品分公司经理李德山说。    

据了解,传统的手拉式、半自动刮麻机等剑麻叶片分散加工方式无法回收废渣废水,通常是就地丢弃排放,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垦区通过推动全自动一体化对提取纤维后的叶肉废水回收加以综合利用,如麻汁废液中可提取剑麻皂素等用于医药制品,在超氧化物歧化酶、缓蚀有效成份、保健美容产品、抗肿瘤成份等方面也已取得科研进展。

麻渣则回施甘蔗地,提升地力,还实现了麻渣栽培草菇,种植的甘蔗叶加工饲料可供给金星农场、幸福农场大型猪场,通过种、养、加工等环节,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促进剑麻可持续发展。

剑麻产业是湛江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全产业链正快速发展,广东农垦正在实施海外发展再拓新局行动,积极推动剑麻产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方向发展。

日前,由联合国国际天然纤维组织秘书长Tambyrajah Randolph Dilipkumar,肯尼亚、坦桑尼亚政府机构人员及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专家等9人组成的剑麻专家团先后考察剑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东方剑麻集团剑麻制品加工厂、东方红纤维加工厂和东方红农场剑麻种植示范基地,详细了解湛江农垦剑麻产业发展和种植加工情况,双方就剑麻产业发展合作等相关事宜展开了深入交流。    

专家团希望在剑麻生产技术服务和初加工等方面与国际天然纤维组织和相关国家加强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 陈文 吴智敏

         

 

 

大湾区“跨境”养老融合加速  

  广州居民卢奶奶生活在广州市番禺区,子女在广州市南沙区工作,儿媳是香港居民。2023年南沙区被列入探索港澳居民内地养老试点,该家庭符合相关规定中“在南沙区工作的港澳人士及其配偶的直系亲属可申请轮候入住南沙区公办养老机构”的规定。经申请,卢奶奶入住南沙区养老院。

  “港澳老人和广州南沙长者享受一样的服务。我们按照公办养老机构定价标准收费,港澳老年人入住享受与本区户籍老年人同等普惠的价格。”南沙区养老院院长邝文海介绍。

  粤港澳共同发布养老服务“湾区标准”,粤港合作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纳入更多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养老机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门新街坊”长者服务中心进入试运营阶段……

  近年来,一项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服务合作步伐不断加快。

  临近中午,澳门居民康姨来到小横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长者饭堂用餐,根据常住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港澳长者与本地户籍长者享受同等待遇的长者配餐服务的政策,她只需花3元人民币就能享受到两荤一素一汤健康可口午餐。    

近日,澳门长者康姨(左一)在小横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长者饭堂用餐。(广东省民政厅 供图)

澳门长者何叔在2022年与妻子搬来横琴居住,因腿脚无力、需拄拐杖,较少出门与人交流。针对这一情况,澳门街坊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方面为何叔提供康复理疗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减缓其腰腿痛症;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上门探访缓解何叔夫妇“空巢”的孤独,还邀请何叔参加中心举办的棋牌比赛等活动,帮助他结识新朋友、拓宽交际圈。

  大湾区内地城市和港澳在养老服务领域各有所长,内地有土地、养老配套设施、人力资源的优势,港澳则在标准化、服务精细化、智能化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双方的交流合作是优势互补,为大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我们将澳门社会服务理念、标准和技术等专业优势与内地资源、创新等发展优势有机结合,运用精细化的服务手法,为长者提供优质多元的养老服务。”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将澳门标准的“家居照顾及支援服务”改良并引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合作区内半失能、失能、残疾和缺乏家庭照顾的高龄独居长者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据了解,广州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养老服务联合体,目前已有30多家成员单位,涵盖智慧养老、港澳服务等多类养老服务业态;深圳推动养老服务合作,开展深港两地养老服务人员交流、标准衔接;珠海以法规形式,探索面向常住珠海的港澳老年人的跨境养老服务和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团体标准,并选取拱北、湾仔等街道港澳长者相对集中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作为标准化示范点。

  在支持跨境养老方面,港澳服务提供者来粤兴办养老机构,在市场准入、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方面与内地机构享受同等待遇。目前共有港澳服务提供者开设或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10家。

  广东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鼓励珠三角9市开展“湾区养老”服务试点,逐步探索大湾区养老服务一体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路径。(中新社 蔡敏婕 莫冠婷)

         

 

澳门青年湾区创业:数字赋能助优质农产品进军海外  

  

  “澳门是粤港澳相互连接的一个中间点,我们在大湾区创业,通过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融合内地产业发展,发挥澳门品牌优势,让内地更多产品出口海外。”澳门青年冯文滔日前接受中新网采访,谈起他在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创业经历时如是说。    

  

图为澳门青年冯文滔(左)近日在广州接受中新网采访。张璐 摄

      这位在澳门成长的企业家,初中毕业后赴英国留学,2008年完成大学学业后回到了澳门。冯文滔说:“回到澳门后,我先是去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后又回到家族企业任职。几经思考,我还是希望能转换赛道自主创业。”

  “我父亲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到广东中山创办工厂,因此每年假期我都会跟着父母到内地,这些年也亲眼看到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快速发展。”冯文滔表示,通过考察,他认为广州拥有完善产业链体系和良好营商环境,充满发展潜力和机遇,于是选择在广州落户创业。

  创业之初,冯文滔把目光投向农产品数字化产业,在2021年创办广州澳新茶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新茶业”),为茶叶企业提供区块链数字化溯源、茶叶快检等方面的服务。

  “我们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区块链、云储存等技术,打造了数字化茶园、智能炒茶车间,实现了从种植、采收、存储到销售的信息全程上链。”冯文滔称,澳新茶业通过技术研发,建立对原产地茶叶从种植到成品全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溯源和跟踪,确保了茶品的正宗优质。目前已与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将军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对其茶叶基地进行数字化升级。    

  冯文滔认为,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化都市,与葡语国家紧密联系。他近年又推动成立澳门质量品牌国际认证联盟,并担任联盟理事长,启动“湾区品质认证”。他说:“我希望通过澳门国际质量认证云平台和大湾区国际跨境数据高速通道的建设,帮助内地茶叶企业和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拉丁美洲、欧洲市场。”

  谈起大湾区的创业环境,冯文滔说:“内地城市的科技创新迅猛,拥有完整生产供应链和配套设施的区位优势,可以加快资源整合和吸引港澳青年人才。”他认为,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打造,使粤澳两地往来快捷,工作生活十分便利,“受内地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吸引,将有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前来创业就业。”

  作为澳门广州青年社团总会的秘书长,冯文滔一直致力于大湾区青年的沟通联系。他创办的澳门369合伙小镇,已与广州、深圳、珠海、中山及东莞等城市达成服务对接,吸收了600多名澳门青年会员,为他们在大湾区创业就业赋能。

  “希望有机会能够帮助更多同伴融入大湾区。”冯文滔说。就在前些天,他又组织澳门的青年企业家到广州研学考察。中新网 张璐

         

 

一碗“广宁云吞”擦亮“中国厨师之乡”招牌 解海内外游子乡愁  

  在有“中国厨师之乡”美誉的广东肇庆广宁,云吞店随处可见,还有穿街过巷的流动摊档。逢年过节,街头巷尾的云吞店座无虚席。一碗温热鲜香、爽口弹牙的云吞给人带来温暖和满足。

  “几乎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碗属于自己的广宁云吞,海外侨胞也会经常回来吃。”肇庆市正旺食品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邓剑铭称,广宁云吞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通过品尝这一道美味,他们能感受到来自家乡的亲切感。

         

 

   

为迎合现代人,广宁云吞生产和销售的商家推出多种口味。 中新社记者 蔡敏婕 摄

  广宁云吞是广宁民间延续传承逾百年的传统手工技艺食品,以皮薄馅鲜、饱而不腻、汤鲜甘醇的特点闻名。2010年荣获“中国粤菜名点”称号。

  传统上,云吞师傅会选用高筋面粉,按比例以新鲜土鸡蛋液和面,搓揉成光滑面团。然后挑选粗大的竹竿,师傅骑坐在竹竿的一头,用脚蹬地,反复碾压面皮至厚度约1毫米,全程不沾一滴水。而云吞馅则按照“三分肥七分瘦”的猪肉分别切碎搅拌,加入蚝油、生抽等调味料混合均匀而成,再配以猪筒骨、大地鱼干等熬制的汤底,一碗碗爽滑鲜嫩的云吞新鲜出炉。

  如今,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广宁云吞生产和销售的商家推出麻辣鲜笋饺、鲜虾蟹籽云吞、鲜虾云吞、大肉云吞、手工水饺、三彩鲜蔬面等产品。    

  

近日,广宁云吞店食客络绎不绝。 中新社记者 蔡敏婕 摄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广宁云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官方相继出台多项措施,包括采取免费开展广宁云吞职业技能培训、奖补经营广宁云吞公共品牌店等,通过开设“粤菜师傅”培训项目等方式,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云吞制作人才,还推动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广宁县县长何剑才表示,广宁云吞是竹乡广宁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小吃,也是肇庆“粤菜师傅”特色品牌,云吞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截至今年9月10日,中国内地经营广宁云吞的店面约2700多家,广东省内开设门店1000多家,年产值超20亿元人民币,成为广宁县发展实体经济的支撑。

  随着时代发展,广宁云吞不仅在当地市场稳扎稳打,在各大电商平台销售推广,更逐步拓展至港澳地区乃至海外市场,以其独特的广府口味和创新产品赢得赞誉。

  “广府传统口味最受港澳地区的消费者欢迎,这主要得益于港澳地区消费者对于此类美食的偏爱。”邓剑铭称,为了更好地拓展港澳市场,广宁云吞品牌积极参与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和食品展览会,未来也会创新口味,目前已经进驻香港百佳超市等商超,港澳地区超市的意向加盟商超过50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华美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广宁云吞也开始积极探索海外市场。邓剑铭表示,通过参加国际食品展览会,与当地华侨华人社团合作等方式,通过冷链方式把广宁云吞带到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已销至马来西亚。同时,品牌注重产品的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策略,针对当地市场进行了口味调整和优化,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中新社 蔡敏婕    

         

 

系列纪录片《赤坎华侨古镇》播出!探寻传奇古镇的前世今生!  

         

 

 

在广东江门,一座承载数百年历史的赤坎古镇正悄然焕新。

自370年前设墟开埠,赤坎因水而兴,百年间又因侨而盛,见证了两大家族的辉煌与海外华侨的深切乡情。2014年起,古镇踏上改造与文旅开发的新征程,旨在打造独一无二的华侨文化古镇。五年间,摄制团队跨越广东、上海、北京及美国波士顿,细腻捕捉从一碗煲仔饭的烟火气到整镇搬迁、1.2平方公里景区诞生的每一个瞬间。三集30分钟的纪录片,围绕“古镇改造与文旅开发”、“华侨爱国爱乡情怀”及“作家熊育群创作《金墟》”三条主线,通过数十位人物的鲜活故事,生动再现赤坎的传奇魅力。    

穿越时空,体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感受华侨精神的深远影响,见证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赤坎华侨古镇,不仅是回忆的载体,更是活力四射的现实篇章。

         

 

系列纪录片《赤坎华侨古镇》将于9月27日至9月29日在大湾区卫视(海外版)播出。敬请关注,一同探寻这座传奇古镇的新生!广东对外传播中心)

         

 

         

 

   

爱岛华人吧
我们是您在爱尔兰的信息、新闻和热点话题的共享平台。我们的使命是为您提供及时有效的新闻内容,并为您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让爱尔兰华人拥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信息交流平台。让您在这里获得最新的资讯,了解社区动态,以及分享您的想法和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