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洁凝
香港财政司司长将会于2024年2月28日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于新一年开始便马不停蹄地出席不同的公众咨询会,笔者有幸出席了由香港电台举办的《众言堂》直播节目,并被安排第一位发言,主要是关注政府停止卖地所引起的问题。综观香港过去六年的财政状况,当中有四年均出现财赤,即政府的收入大过开支,只有2018/19和2021/22两个财年达收支平衡。四年来的赤字,令香港的财政储备由过万亿减到今年余下六千多亿。这六年间香港亦经历了很大的变化,2019年暴动后加上三年多的疫情封关,财政出现赤字在所难免。翻查政府过去六年来的五大主要收入来源,由多至少顺序是利得税、卖地收入、印花税、薪俸税和投资收益。
今年除了卖地收入大幅下跌外,其余四大主要收入均与过去四年相若。截至2023年9月的数据,卖地收入由预期的850亿跌至只得156亿,连百分之二十也达不到,卖地不达标使政府未能收支平衡。卖地不达标谁之过?总不能只怪发展商,政府的底价设定过高亦是问题所在。发展商总不会做赔本的生意,政府在定价时只参考过去市场数据,未有适度因加息等外围因素而调整价格,这便造成政府或公营机构多次流标的恶性循环。发展局为避免再进一步流标,索性停止卖地,这就更与政府原来要定期推出地皮的初衷相违背。政府停止出售商业用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香港现时的商业楼面空置面积已达1430万平方呎,在市场有大量供应下仍推商业地皮是不智的决定。
可是,政府连住宅用地的出售亦同步停止,这就更令市场摸不着头脑。住宅售价下调主要原因是加息和政府逆周期楼价管控措施未有按市况及市场调整有关。金管局自2009年推出的楼市逆周期措施如限制按揭成数和按揭保险计划,其目的旨在确保银行物业按揭贷款风险得到妥善管理,保障银行体系稳定,而非协助中产专业人士上车。这些所谓的逆周期措施是适用于楼市急促上升时所用,现时楼市因加息下调,政府仍管得这么紧,变相是政府措施阻碍市民买楼,自绑手脚压抑了正常的楼市发展。财政司司长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宜进一步放宽首期的限制,由现时规定的百分之三十,减至百分之五至十,按揭保险计划亦无须要继续存在了。
政府卖地收入不理想,主要是订价过高引致。若要低价卖地,为何不在卖地条款中引入“分成”制度,发展商利润能与社会共享,以达至维持政府有卖地收入,而发展商和社会均能互惠共赢的理想目标呢?另外,现时有很多公共服务如急诊室和住院收费、停车收费表等是否未有按时调整呢?香港市民到急症室只需180元,入院费75元,住院费每天120元。
香港私家普通科诊症连两天药物均要200元以上,市民为求便宜宁愿在急症室等也不愿去私家诊所求诊,令到急症室求诊个案多达五成半至六成半属于非紧急或情况轻微,变相令公营医疗服务被滥用,而私营医疗又未能把有能力负担的市民分流,政府是时候要调整公营医疗服务的收费。还有,现时停车收费表车位每小时只收8元,而私人停车场每小时已是20元或以上,公营停车收费表长期被霸占,收费表的费用与使用机制亦是时候要加价和检讨。在“用者自付”的大原则下,公共服务收费上调以适度帮补政府库房收入亦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