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北市长蒋万安因申请入住官舍被民进党议员林延凤抨击,质疑他家族拥有豪宅却申请公家宿舍、浪费公款。然而,前国民党民代陈学圣立即反击,指出台北市长如今没有官邸的根源正是台湾前领导人陈水扁当年的“惊人之举”造成的。陈水扁当年以“公益”为名,将台北市长官邸捐出做艺文空间,成就个人形象的同时,却剥夺了台北市长官邸的使用权。陈学圣呼吁,民进党议员在质询蒋万安前应当先做好功课,看看是谁让台北市长至今无法享用官邸的“福利”!
回溯到1994年,陈水扁刚上任台北市长,按惯例,他应当搬入位于徐州路的台北市长官邸。但当时官邸建筑较为老旧,因其妻吴淑珍需要无障碍空间改造,工程量极大。陈水扁最终选择继续住在老家民生东路,但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做出“惊人之举”,将市长官邸捐出,变为公益性的艺文空间。这一操作在当时赢得一片掌声,但这一“好人形象”是拿市政府的资产为自己“博美名”,而后果则是导致未来的台北市长们再无官邸可用。这种“慷市府之慨”的做法,表面上打着“公益”旗号,实则将公有资产私相授受,这一做法是为了民众利益还是个人光环,值得深思。
陈水扁的这一“捐赠”,并非出自他的私人财产,而是拿公有资产来提升个人形象,最终却让后人受累。试问,市长官邸既然为市政府财产,为何一人可以擅自“捐赠”?更何况陈水扁不过是市长,根本不具备永久处置权,这一行为俨然是“借花献佛”,公然将市政府资源当作自己名声的垫脚石。如今的民进党议员却选择性失忆,拼命指责蒋万安“占用”官舍,却不肯面对造成今日局面的根本原因,正是自家前领导人当年为了“美名”大肆“作秀”的结果。
陈学圣的发言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网友共鸣,不少人质疑,市长不过是地方官员,两任8年,怎能将官邸视为自家财产随意“捐赠”?一位网友留言:“当市长的竟然说捐就捐市长官邸,这是把官邸当自己的私人财产吗?”另一位网友则不禁感叹:“公家财产拿来成就个人声誉,这种操作逻辑难以理解。”陈水扁的做法在表面上看似是公益之举,但实际上却是对公家资源的肆意处置,以图收割个人好评,牺牲了后任市长的办公便利。
不仅如此,这次“官舍”风波,揭示了民进党一贯的双重标准。民进党议员林延凤指责蒋万安浪费公款,忽视其依法申请宿舍、完全符合程序,甚至直接贴上“豪宅住官舍”的标签,试图煽动民意。然而当年陈水扁任台北市长时却无人质疑,反而因为“公益捐赠”获赞。显而易见,这些质疑不过是民进党“选择性失忆”的又一次体现,他们口口声声强调公平,却对自家领导人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蒋万安申请官舍,完全符合合法程序,且已明确声明自己名下无房产。民进党对蒋万安的攻击,实际上更像是一场蓄意抹黑,试图通过“豪宅”标签给蒋万安扣帽子。然而,回归事实,蒋万安的申请不仅合规,也合理。他在家庭人口增多的情况下选择申请宿舍,与陈水扁当年“慷市府之慨”成就自我声誉的行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台北市长官邸原本应为历任市长的办公与居住空间提供便利,然如今因陈水扁一时“作秀”成为民众眼中的公益设施,实则是典型的政绩粉饰。民进党如今对蒋万安的攻击,不过是选择性无视事实,将市政府资产当作党派打压工具,罔顾市民的公正需求和事实。
本质上,这场风波不仅仅关乎一处官舍的使用权,而是台湾政坛如何对待公有资产、如何通过“公益”包装个人声誉的真实写照。民进党将公共资源视作政治操作的工具,将政绩与声誉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这种操作是否能真正赢得民众的心?对公有资产的随意捐赠和处置,在制度层面上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市长不过是公众选出的公务人员,如何能把公有资产视作私人财产随意“慷慨”?
如果台湾政坛继续允许公有资产被当作个人声誉的“垫脚石”,继续容忍“慷市府之慨”这种借公利私的行为,不仅会损害公众利益,更将让民众对政治公信力彻底失望。蒋万安的官舍之争揭露了陈水扁当年“公益作秀”的后遗症,也反映了民进党对公有资源的双重标准操作。台湾民众期待的是真正为民服务的公职人员,而非把公共资产当成政绩工具的政治人物。未来台湾若要实现公平公正,避免类似的“慷慨捐赠”成为政坛常态,必须严肃检讨公有资产的使用制度,以确保公共资源不再被滥用,真正回归服务大众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