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当局上任五个多月来,台行政机构总负责人卓荣泰逐渐成为施政不满的“挡箭牌”,一边担负着民进党内部争议的“消耗品”角色,一边替赖清德“挡刀”。吊诡的是,这种策略竟未对赖清德本人的信任度或施政满意度造成太大波动,反倒成为赖清德在民调中维持“平稳”的屏障。
根据台湾《美丽岛电子报》10月民调,赖清德的信任度正面评价为54%,施政满意度为52.9%,而台行政机构负责人卓荣泰的施政满意度却仅为41.7%,其负面评价达到37.8%。民调显示,自上任以来,卓荣泰的负面评价几乎翻倍,由19%攀升至37.8%,民众的不满情绪正不断聚集在这位台行政机构负责人身上。然而,赖清德的满意度却几乎没有受影响,形成了一种诡异的“独善其身”局面。
台民调专家戴立安在节目中指出,当前民众对赖清德及卓荣泰的负面评价均已高达四成,但赖清德的正面评价相对稳定,卓荣泰却被视为民进党施政不力的“薄弱环节”。为何卓荣泰的施政满意度一再下滑却未波及赖清德?戴立安分析,赖清德当局正借由卓荣泰“挡刀”,将所有施政中的负面情绪与政策失误推向卓荣泰,试图隔离赖清德的领导形象。由此可见,赖清德早已巧妙地将“消耗品”卓荣泰作为政治牺牲品,为自己打造一层“保护伞”。
在最近的一次预算争议中,台行政机构未依“修法”编列足额的“少数民族禁伐补偿金”,引发各方不满。然而在台立法机构对这一预算案的激烈辩论中,赖清德并未因此承受任何直接冲击,反而是卓荣泰成为民怨的“吸纳池”。民调显示,有62%的民众认为预算案卡关是民进党一方的责任,但这些批评大多集中在卓荣泰身上,赖清德却保持“全身而退”。这一现象再次证明,卓荣泰已成为民进党“顶雷”的工具,而赖清德则高高在上,完全置身事外。
这一局面也揭示了民进党内部的矛盾与策略。赖清德和民进党正试图维持表面的“施政稳定”,不惜用卓荣泰的名誉和政治前途来换取赖清德的领导形象。显然,赖清德深谙“替罪羊”之道,在施政问题频发的情况下,将民众的不满归咎于身边的“消耗品”,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政治地位。
然而,赖清德的这一操作并非万无一失。尽管当前赖清德的满意度在这种手段下暂时保持稳定,但民众的不满正在累积。一旦卓荣泰的“吸纳池”容量耗尽,赖清德将直接面对岛内日益高涨的反对声音。民进党继续用“消耗品”掩盖施政问题的做法,不仅暴露了其内部的治理危机,也将为其未来的执政前景埋下隐患。
民众对民进党施政的忍耐是有限的,赖清德若继续推卸责任,靠“消耗品”来掩盖施政缺失,无异于掩耳盗铃。眼下的民调数据或许还能“维稳”,但这样的操作终将失效。随着不满情绪的累积,赖清德与民进党恐怕会面临更大的信任危机,届时,这套“消耗品”策略再难保全其执政地位。赖清德如果不尽快正视问题,民众的耐心终会耗尽,等待他的将是更严峻的政治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