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关于吃进口药还是吃国产药的争议备受关注。
尤其是“3分钱的阿司匹林能吃吗”、“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让很多人产生一种误解:
贵的进口药就是比国产药好,便宜的国产药肯定不行。
这里面我们不排除个别国产药企,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以次充好,降低质量。
但如果因为个案而否定全盘,很难说背后没有利益的推手。
老百姓平时吃的常用药物,到底有多少成本?
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
一般而言,药品成本由四大成本组成:生产成本、运营成本、销售成本、研发成本。
生产成本很容易理解,就是原料药+辅料+包材。
不同的药,生产成本是不一样的。
拿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布洛芬已经上市几十年以上的老药来说,原料药成本是非常低的。
低到什么程度?
阿司匹林1897年发明,至今已经128年,从生产工艺到原料价格已经非常透明化。
现在市场上阿司匹林的原料药,每公斤也就是30元,一片是100mg,也就是0.003元,而成品却有0.034元(集采价)。
3厘的生产成本,加上辅料、包衣、包装、运输等一系列成本,最后变成3分多。
其实还是可以赚的,但利润也非常少。
但也不是所有的药都是阿司匹林,很多新药的成本相对而言,也是比较高的。
比如谷美替尼片(海益坦),进医保后的价格是2400元/盒,没进医保前要贵几倍,而它的原料药也不是能随意买到的。
但无论是什么药,它的生产成本一定不是药品成本中最高的地方。
甚至可以说,市面上90%以上的药物,生产成本是所有成本中占比最小的,乃至可以忽略不计。
你若不信,可以自行检索阿司匹林、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原料药价格,比猪肉还便宜。
药真正贵的地方在于运营成本、销售成本和研发成本。
运营成本,就是药厂购买机器、水电能耗、员工工资、药物检测、房租等等,这是固定的,弹性不大。
但销售成本的弹性就不一样了。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医药代表”这个职业,这在过去是暴利的代名词。
一款药从药厂出来到医院,过去要经过层层销售商费用加码。
而药品这个东西不像食品,值多少钱,大家多少心里有数。
同样是发烧,3分钱的仿制阿司匹林有退热效果,六毛钱一片的进口阿司匹林也有退热效果,50一盒的蒲地蓝还是有退热效果。
那患者怎么选呢?
实践中大多是听医生的,医生说吃什么就吃什么,要么广告里推什么药就买什么药。
那医生为什么不开3分钱一片阿司匹林,而要开50元一盒的蒲地蓝呢?
这就是“医药代表”在里面起了作用,而这也是近几年国家对医药行业展开大规模反腐的原因。
在这里面销售经常用的话术是:
“进口的肯定比国产好,价格差距放在这里呢,我劝你买进口。”
“这个药虽然贵,但是副作用小。”
不可否认,个别进口药的药效,确实比仿制药更显著一些,但有时候为了10%的药效,付出几倍、几十倍的药价,普通患者无力承担。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很多患者苦于高价药,只能非法购买仿制药
尤其是感冒、发烧、肠胃炎这些常见症状,并不需要多贵的进口药物去治疗,几块钱一盒国产药,足以应付。
所以说,很多患者支付的溢价,往往都给了“中间环节”。
实际上,现在的医药集采很大程度干掉了这些中间环节和市场信息差。
直接和药企谈价格,把药的价格打下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很多人质疑当前国产药一个点在于,低价采购让国产药企无钱可赚,被迫以次充好。
这也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随着很多原研药的专利到期,国产药没有了专利费,成本本身就大大降低了。
以抗ED药物(勃起障碍)为例,这是中国不少男性的难言之隐。
最开始,辉瑞因为研发出了Viagra,疯狂赚钱,从一家小药厂,很快成长为全球医药巨头。
红利之下,美国的礼来和德国拜耳也开始研发抗ED药物,抢到了一杯羹。
再后来,这三款药物都被引进国内,并很快瓜分了抗ED药物的市场,但问题是,这些药物因为垄断药物的定价权,在中国都卖得非常贵。
一颗原版的Viagra,在2014年之前,售价都高达120元以上,按重量计算,当时1克Viagra的价格,当时能买到2克多的黄金。
这让国内ED患者的压力倍增,更何况,中国ED患者的数量,还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趋势。
尤其是内卷时代,人到中年,“体力不支”的现象很普遍。
有机构统计,目前中国大于40岁的男性里,ED患病率约为40%,31岁至40岁的占比为44.79%,而21岁至30岁的男性患者占比高达38.03%,且逐年扩大。
而在2014年,辉瑞的专利保护期到期后,国产药物就开启了把价格打下来的序幕。
其中表现明显的就是德开医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惯爱”品牌,对比国外抗ED药物,惯爱的单片均价仅为5元/片左右,实现了“颠覆式定价”。
而且药效并不比原研药差。
专业检测结果显示,惯爱品牌的枸橼西地那非片溶出速率,5分钟内能达到86.2%,高于某原研药品牌的71.7%。
溶出速率的多寡,意味着药物被身体吸收的速度和程度,这说明,一些优质的国产药企业,不仅仅满足了患者的低价需求,更是在药效上给到了保证。
颠覆的价格加上比原研药更突出的药效,2023年,惯爱全系列年销量就突破了一亿片。
后来央视还专门报道了“惯爱”品牌,采访了“惯爱”品牌创始人夏语。
惯爱品牌创始人夏语接受CCTV专访
为什么要把药价打下来?
夏语提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中国有7800万乙肝患者,但常见的乙肝用药恩替卡韦片,绝大部分国内患者是吃不起的,因为原研药太贵了。
早年原研药一个月的药物费用大约是1000元,而且,这个药吃或不吃,患者体感上是没有变化的,只有去医院检查,才能看到转氨酶等指标的变化。
国内市场上很早就有国产首仿药品,定价700元/月,但即便如此,很多患者还是吃不起。
后来的集采把这款药物价格降到了几十元每月,但大量的药店买不到集采药,患者需要去医院复诊开处方,也不方便。
看到这种情况,德开医药和一家已经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厂合作,在互联网平台推出定价21元/月的仿制药。
产品上线后,月销售上百万片,为患者节省了数千万元的费用。
也正是经历了这件事情,夏语有了行业的使命感,同时也有了一些收获:
“德开医药在长期慢性疾病用药领域积累了超过2500万的患者,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长期老慢病用药、用户自我决策用药,还是有很多的机会。”
实际上,饱受高价药困扰的不仅仅是广大中国患者。
近期火爆的“小红书中美对账”,也反映出了美国不少人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问题。
相比而言,中国人买药便宜反而成了小红书网友能对外炫耀的一个点。
为什么中国的药能做到越来越便宜?
销售渠道的缩短也是一大创新。
2017年开始,国家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开始推行互联网诊疗。
对于长期慢病、日常小病,互联网诊疗可以让患者不需要线下再去医院,折腾还费钱。
天猫、京东、拼多多这些大平台都自动挂接了互联网医院,患者买药非常方便。
而且由于互联网买药的信息透明,药的可选品种多了,药价更是进一步被打了下来。
同时随着渠道链的缩短,很多良心药企主动降低了售价。
之前提到“惯爱”就是如此,去掉了销售中间环节,没有什么复杂的全国总代、省代、区域代,直接在线上卖,让利消费者。
同时企业还为患者提供了线上问诊、诊后随访、用药服务等全方位的需求,从医生、药师到智能客服,全面打造患者院外愈康养解决方案。
这就在无形之中,缓解了很多患者的尴尬——不用暴露自己的隐私,可以放下心理负担,大胆咨询网络医生,网上购药。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做互联网电商,在线上实现了F2C模式(工厂直接给到消费者)的医药男科品牌,惯爱在电商平台的累计用户评价超过110万条,综合满意度排名第一。
惯爱团队荣获天猫金牌客服
数据显示,惯爱已为2500万慢病患者提供服务,每年活跃用户突破500万。
惯爱之外,还有很多国产药企也在努力,一边攻克创新药,一边努力抹平市场的信息差,直接绕过药贩子和医院,开始在互联网上向患者提供药品服务。
从数据上看,2024年中国在研药物数量超过6000个,位居全球第二,一批生物科技公司,也正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宠儿。
而且在此次目录调整中,谈判竞价药品平均降价63%。
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因素,预计2025年将为患者减负超500亿元。
500亿,足以挽救无数患者和家庭的命运。
医改的作用,以及国产药的进步,看得见,摸得着。
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争议,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就事论事,而不是一味鼓吹进口药的好,甚至全盘否定国产药,让广大患者再次回到被高价药物吸血的时代。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才是我们发展医药的初心,不是吗?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