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是什么?
这两天有一个新闻刷屏,说雷军亲自挖人,以千万年薪的招揽DeepSeek开源大模型的关键开发者之一罗福莉(95后),来领导小米AI大模型团队。
今年5月,在DeepSeek-V2发布以后,罗福莉公开表示,“单论DeepSeek-V2模型的中文水平,是真实处在国内外闭源模型的第一梯队。”“外加1元/百万输入Tokens的价格,只有GPT4价格的1/100,性价比之王。”
事实上,罗福莉被重金招入小米,是小米全面发力AI大模型的其中一个动作。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透露,预计2024年小米研发费用将达到240亿元,2025年更是将攀升至300亿元,这些钱主要聚焦于AI、OS、芯片三大底层技术的研发。
另据12月26日界面新闻报道,小米正在着手搭建自己的GPU万卡集群。
雷军重拳打入AI,或许是行业的一个趋势。
因为就在几天前,理想汽车也举行了一场AI Talk的活动,CEO李想对外透露:
自己要从车企CEO转变为人工智能企业CEO,100亿研发费将有一半投入人工智能。
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是AI。
在李想看来,理想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做汽车的智能化,而是做人工智能的汽车化。
“汽车”和“智能化”顺序不一样,“根”也就不一样。
李想强调,AI对于理想汽车意味着全部。
而理想的目标就是一家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汽车是手段,智能才是目的。
在他看来,大模型的出现将使人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汽车也将从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进化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
也就是说,现阶段理想造车,是在以做机器人的方式去造车。
“车”是理想实现智能化的一个载体,或者说是一个盈利产品。
当然,这也是一种理想,市场更关心的是,定位人工智能企业之后,理想作为一家车企,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李想首先阐述了自己对AI的理解,无相君捋了一下逻辑:
1.当下理想汽车全自研的Mind GPT,不仅仅是为了汽车的智驾,而是定位“大语言模型”;这也是车企与AI企业的分水岭。
2.Mind GPT的大语言模型,会经历“1.0大语言模型”、“2.0语言智能体”,到“3.0多模态智能体”三个阶段;终极目标,是实现L4级别的高度自动驾驶。
3.当使用在汽车上的大模型进化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成为“视觉语言行动模型”,在行业里叫做“舱驾合一”。
这时候,理想就不仅仅能造车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也能造出来。
所以李想明确表示,理想汽车不会布局Robotaxi,但100%会做人形机器人,只是目前并非合适的时机,他认为,实现L4自动驾驶后的家庭用车将更具性价比,而解决L4级自动驾驶汽车问题是迈向更复杂人形机器人的基础。
李想对于企业的战略计划是:
1.从10名开外到前五,从前五到第三。
2.2025年,空间智能领域国内第一(翻译一下:汽车智驾第一),语言大模型国内前三。
3.之后,空间智能和语言大模型二合一,成为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现在的大模型都是文字、图片、视频,理想要加上“行动”)
从这样的角度看,理想是要三线作战。
在智驾上和第一梯队的特斯拉、小鹏干。
在大模型上和字节、百度、阿里竞争。
在机器人上,可能还要和当前如日中天的宇树科技掰一掰手腕。
目标很宏大,但问题是:怎么实现?
搞大模型竞赛,最重要的资源就是:钱。
无论是人才招聘、还是GPU显卡,OpenAI和谷歌的实践已经告诉大家:没有钱,是上不了这个餐桌的。
那么理想和字节跳动、百度、阿里、特斯拉这些先行企业比,要投入多少钱才能赶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