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阿浩
来源 l 阿浩(ID:ahaodushu)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716223201)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生涯中唯一的中篇小说,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
这部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形象。
阿Q是一个一无所有的雇农,他的一生充满了糊涂与悲惨。
他糊涂地活着,糊涂地打着短工度日,糊涂地进城做贼又糊涂地回来,糊涂地造反,最后糊涂地死去。
在现实生活中,阿Q屡屡遭受失败与挫折,但他却沉浸于自己编造的谎言之中,在虚幻里永远胜利,这种“精神胜利法”让人既可笑又可叹。
鲁迅先生通过阿Q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国民性中的诸多问题。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的心理机制,它使阿Q在面对现实的困境时,不是积极地寻求改变,而是通过自我安慰来逃避现实。
这种心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它反映了人们在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压迫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消极、被动、麻木的心态。阿Q的这种心态,使他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缺乏反抗的勇气和力量,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忍受和自我安慰。
阿Q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阿Q代表了那些被压迫、被剥削的底层民众。
他们虽然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
阿Q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先生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阿Q正传》的创作过程也颇具传奇色彩。
当时,鲁迅先生的好友孙伏园正在编《晨报》的副刊,想要添一个叫做“开心话”的栏目,于是找到了鲁迅先生。
阿Q的形象那时已经在鲁迅的脑海中存在好几年了,但他一直没有把这个人物写出来的冲动。经伏园一提,鲁迅就顺势开始创作这篇以阿Q为主人公的小说。
小说最初在《晨报》上连载,作者署名“巴人”,取自“下里巴人”,意思是并不高雅。
但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鲁迅先生逐渐认真起来,伏园也觉得文章不再符合“开心话”这个题目,于是将其移至“新文艺”栏目。鲁迅先生就这样一周一周地写下去,人物自然而然地浮现了出来。
《阿Q正传》的标题也值得细细品味。
“正传”二字,颇值得推敲。
小说第一章“序”中,鲁迅就为选择哪一类别的传记绞尽脑汁,逐一排除了为名臣所设的列传、需自言其身的自传、文豪所用的别传。
最后从“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阿Q传记的名目。
此处的“正传”,更像一句反语,是正史的反面。阿Q此等人,向来入不了中国的正史。从一开始,他就被排除在传统的权力体系之外。
鲁迅只能从俗语中创造一个新的类型,记录他的一生。
阿Q的姓名和籍贯都是一个谜。
作者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阿Q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这个Quei究竟指的是哪个字,没人下得了断语。
阿Q不仅姓名不详,甚至籍贯也不甚清楚。
按理说来,阿Q多住在未庄,应当算未庄人。但阿Q又是个见多识广的人,进过好几次城,也常在别处居住。断言其是未庄人,又未免不够严谨了。
阿Q不知姓名,不知来处,好似中国历史中的一缕幽魂,明明存在于世,但几乎所有人都对他视而不见。
《阿Q正传》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了中国人国民性中的种种问题。
阿Q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麻木、愚昧和不觉悟。
这部作品提醒我们,要深刻反思自己的国民性,摒弃那些消极、被动、麻木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现实,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阿Q正传》中汲取力量,以更加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2025年如果不知道读什么,这本书一定不要错过!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