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浩的第 1098 期分享
来源 l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不论这一年大家过得怎么样,新的一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所有的不快、遗憾和失望,都让它们留在2024年,让我们轻装上阵,迎接全新的开始。我想,应该许多朋友会在年初,制定自己关于新一年的年度计划。但是,可能也有不少人,在经历一整年之后,会发现:自己年初制定的规划里面,还有许多空白没有被填上;还有许多想做的事情,被自己有意无意地搁置。那么,如何制定更有效、更落地的年度计划呢?或者换句话说:如何让自己的新一年,过得更加充实、圆满、不留遗憾?这可能有点反常识,但的确是事实。经常有读者问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制定计划,我都会告诉他们:我从来不做计划。传统的「做计划」,可能是这样的:我们会按照 SMART 原则行事,先设定今年要完成几个大目标,然后,把它们拆解,拆成一个个小目标,再分解到每季度、每个月、每周。这样,每一周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能直观看到自己距离大目标还剩多少。进一步,我们可能会为每一天设定一个「KPI」:为了达到这周的小目标,每天大概需要花多少时间、做些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然后每天打卡,记录自己实际执行的情况。最后,一周过后,许多人还会做一个复盘,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一周的小目标。如果达到了,那很棒;如果没有达到,那么就要分析是因为什么原因、出了什么问题、可以如何提高效率,等等。这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很合理,可能也是许多人习以为常的做法,但它其实未必是最好的做法。1)我们的生活往往是不确定的,这就容易导致计划赶不上变化。SMART 法则适用的场景是什么呢?是在企业里。而一家企业的年度规划往往是确定的,是自上而下提前设定好的(实际上,这在现代新型企业里面也已经不适用了)。但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这样。你几乎不可能知道这一年里你会经历什么、会有什么想法上的变化,那你又如何能提前设定一整年的规划呢?2)我们几乎100%会高估自己,低估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时间管理上,有一个概念叫作「计划谬误」,它指的就是这么一种倾向:当我们预估未来一段时间时,我们几乎100%会对自己过度乐观,高估自己的专注、驱动力、执行力和对时间的利用效率。这就导致了:我们对自己「能做多少事情」的估算,永远都是远远超出实际情况的。不信的话,你可以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找一个能监控自己使用手机或电脑时间的软件,开在后台,然后正常地工作。一天过后,先估算一下「自己用手机和电脑闲逛、闲聊花了多长时间」,再跟监控结果做对比。一般情况下,你可能会被实际情况吓到 —— 它可能是前者的2倍以上。前两个原因都比较简单,也很浅显,第三个原因才是比较致命的:过于确定的目标,会限制我们的灵活性和弹性,让我们把「完成KPI」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样一来,一旦我们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小目标,就很容易产生沮丧和挫败感,从而很容易放弃。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设定了一个目标,每周一三五跑步,每次跑半小时以上。假设你顺利了坚持了四周,非常棒,但第五周因为某些原因,你没有能坚持下来,少跑了一次。你会有什么感受?良好的心态是这样的:这一次没完成目标,不要紧,自己也尽力了,下周努力达到目标就好。但许多人可能不是这样的,而是会在心上永远留下「我有过一次失败记录」的念头。这个念头会越扎越深,让自己觉得这个目标和记录「被打破」了、不完美了。于是,就会在下一次你犹豫「我这周要不要继续坚持跑步呢」的时候,把一个「算了吧,反正已经失败过一次了,再来一也无所谓」的想法悄悄注入脑海中,从而悄然往「算了,不跑了」的方向稍微倾斜一点点。当许多次这样的念头、想法和倾斜积累起来,全都加在天平的另一端,导向的就是什么呢?无疾而终。这就是破窗理论:维持一件事物需要一以贯之的「完美」,但一旦这种完美被打破了、变得不完美了,接下去就特别容易被接二连三地打破。同时,这里还有一种「自我妨碍」的心态:我主动放弃掉这个目标,那么最终它失败了,我也有很多借口可以为自己开脱;但如果我继续坚持下去,最终还是失败了,那我该如何为自己开脱呢?这实际上是很多人潜意识里的想法:如果结果都是失败,那么「我放弃了它」,显然比起「我尽力了,但还是失败了」,给自己的感受要好得多 —— 最起码,前者不会显得我非常「缺乏能力」,但后者会。不要小看这种心态,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放弃一件事情,背后其实都是它在作祟。研究人员把参与者分成三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只写下目标,第三组不仅要写下目标,还要求把目标具体化,拆解到每个月,并列出具体的KPI。结果是什么呢?大家都预测第三组的效果会最好,但结果大跌眼镜:第三组的效果反而是最差的。原因很简单,正如前面所说:过于具体的目标会造成无形之中的压力,让你始终活在对KPI的疲于奔命之中。一旦你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你就很容易放弃你的决心,从而使得计划难以坚持到最后。设定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比如「每周跑三次,每次半小时」「每个月要减肥10斤」「每个月要看4本书」……它固然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直观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是否成功;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个结果:如果达不到标准,那就意味着失败。如果你能确保自己不失败,那当然没有问题;但现实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许多人的计划,一般都非常充实、复杂,但越充实的计划,往往也就意味着需要越高的投入和确定性,那么出问题的几率也就越高。再加上前面讲过的两个原因「不确定性」和「乐观估计」。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就会使得我们的计划完全不发生问题、完美地坚持到最后的概率,几乎为零。实际上,根据斯克兰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大约只有8%的受访者,能够完成他们在新年伊始设立下来的计划。其他人或多或少,都对他们实际的完成情况感到不满意。如果计划注定要修改、被打破、无法完成,那么去设定它和遵守它,还有什么意义呢?以上是我不做计划的理由。那么,我是不是完全不进行任何规划,完全随心所欲地安排一切事情呢?什么叫设定方向呢?我会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有哪三件事情,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把这三件事情找出来之后,给它们排一个优先级,那么,它们就是我在未来这段时间里面,需要最优先去处理、推进和完成的事项。一旦我有空闲时间,我就会想办法去推进这三件事情。但推进的过程是灵活的:我不会要求自己「每周必须完成什么样的目标」「每天必须抽出多少个小时」「每次必须达到多少数量」 —— 这些一概都不会做。我只会把这三件事情牢牢记在心里,让自己优先去处理它们。只要我做的事情是跟这三件事有关的,那么就是正确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给自己设定的三件事是「读书、学英语、运动」,那么,你无须给自己设定过于严格和确定的计划,只需要确保做到一件事就好:当你每天完成必须的工作和其他琐事之后,如果有空余的时间,优先分配给读书,然后是学英语,再其次是运动。如何分配也完全由你决定。你的空闲时间多,就多分配一点;空闲时间少,就少分配一点。状态好,就多读一点书、多学点英语;状态不佳,就适当减少一些时间,让自己休息和放松。掌控权完全在你手里。同样,「未来的一段时间」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你可以把它设置为一个月、三个月、半年,都可以(我个人比较建议选择1-3个月)。当期限到了,就停下来,再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重新找出未来一个周期里的三件事,就行了。这就是第一个原则:设定灵活的方向,而不是严格的目标。方向的意义在于确保我们的前进,保证我们做的事情是有长远意义和价值的。而不是给自己规定严格的目标和计划 —— 那相当于给自己出一张试卷,让自己把生活变成做题。但生活不是这样的。生活不是做题,而是不断探索未知和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你需要的只是一个方向,而不是对每一步的强制规范和要求。仅仅只有一个方向当然是不够的,所以,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二个原则:逐步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它变得更加完善。假设你把期限设定为一个月。那么,一个月到了之后,该怎么办呢?不要直接设定下个月的方向,而是先对上个月做一个回顾和复盘:我的行为有没有效果?有没有让我朝着想要的方向切实地前进?如果你发现你的行为似乎收效甚微,那么可能就需要调整一下了。比如:你运动的频率太低,可能一两周才运动一次,导致自己几乎感受不到运动带来的变化。那么,是不是可以把运动变得更加「少量多次」,把运动的时间更均匀地平摊到每周、甚至每天里面?比如:你读书的方法不对,导致自己几乎想不起来上个月学到了什么。那么,是不是可以找一些学习的资料,学一学该如何有效地学习,试着调整一下自己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你可能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去做一些反思,请教行业专家,查阅资料,专门学习一下……不要觉得这是在走弯路。实际上,只有你真正去做、去行动了,发现问题和不足,再去针对这些问题把它修正,调整自己的做法,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 —— 你会对正确的做法有更深刻的领悟和经验。接下来是第三个原则:改变细微的习惯,关注自己的变化。当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方向时,也不要忘记:我们不仅仅可以去做一些大的、进展性的事情,也可以通过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细微的习惯,让自己事半功倍。举个例子:你给自己设定了「运动」的方向,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那么日常生活中一些影响健康的坏习惯,是不是也可以改掉?比如:不要久坐,坐一会就起来活动一下;比如,少喝含糖饮料,而是用更健康的饮料去替代……又比如,你给自己设定了「读书」的方向,那么肯定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大脑。那生活中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刷手机、闲聊、漫无目的地闲逛……是不是也可以改掉,给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你可以把这套方法理解为「双管齐下」:自上而下,设定生活的大方向,让自己把空闲时间分配给这些最重要的事情;自下而上,觉察、发现和改变自己细微的生活习惯,「去除」自己生活中这些造成凝涩和阻碍的「摩擦」,让这个系统运转得更顺畅。如何改变习惯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采取「一……就……」的原则。比如:这样,可以把一个新习惯嵌入到一个旧习惯后面,把后者作为前者的触发线索,慢慢地让这个新习惯被内化。当一个周期结束之后,不妨列出一张清单,把自己切实发生的改变记录一下。你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做到这么多事情。最后,简要分享第四个原则:把方向告诉给少数人,让他们给予你支持。许多文章和书籍,可能会告诉你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些会说:要告诉别人,这样可以有一个动力,推动你去把它完成;另一种会说:不要告诉别人,因为告诉别人的时候,大脑就相当于「预支」了完成目标的愉悦感,反而会失去动力……不要把目标告诉所有人,但可以告诉少部分能够监督你、提醒你、支持你的人。如果你把目标告诉太多人(比如:在公众号上向你所有的读者宣布),那么很可能会让你提前预支到做成这件事的成就感,这样会削弱你真正把它做成的动力。因为你会感觉到,即使把它做成了,你能够得到的反馈也少了很多。但是,完全不告诉别人,靠自己一个人去「坚持」,也是低效的。从亲密的、同频的朋友那里获取支持和激励,可以极大地增强我们的动力。前面提到的 2020 年研究也着重强调了这一点:让少数人给予适当支持的第二组,最终的效果是最好的,超过了完全没有支持的第一组,也超过了过度具体、细化目标的第三组。所以,我经常提的建议是:找到几位跟你志同道合、能够聊到一起的朋友,拉一个群,定期在群里互相交流、打气、监督。没有做到的人,就发红包或者请其他人吃饭。进一步,你们还可以在群里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成长,让每个人清晰地看到其他人的进步,从而形成持续性的动力。这就是一个「支持部落」。它可以成为你不断汲取力量和信心的不竭来源。—— 闲聊时刻 ——
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不要去做过于确定、具体的计划,这样很容易让它无疾而终。
原因在于:
1)我们的生活总是不确定的;
2)我们几乎必然会高估自己;
3)过于确定和具体的计划会带来压力。
在以上三个原因和破窗理论、自我妨碍心态的作用下,会很容易让我们失去动力,从而难以把计划长期坚持下去。
更好的思路是:
1)设定方向,而非具体的计划;
2)调整行为,让它变得更完善;
3)改变习惯,寻求细微的进步;
4)获取支持,告诉能帮你的人。
希望今天的内容,不仅仅能对你做 2024 年的年度计划有帮助,也能对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
也欢迎你聊聊 2025 年你想给自己设定的方向哟。
欢迎你「星标」我
这样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推送喔
本文转自“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打开心智》作者,深度思考践行者,专注于心理学、思维和心智成长,虎嗅、36氪年度优秀作者。点击关注下方卡片关注后,回复【4】获取阿浩常用的万能笔记读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