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经济赛道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微构工场的创始人陈国强

文摘   2024-07-17 10:39   广东  





编者按:


生物经济是21世纪各国竞相发展新赛道,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经济产业规划的落地实施,构建一个有利于生物制造和生物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华谷生物经济研究院、青岛市企业联合会、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于2024年6月15-16日成功举办“生物经济50人(青岛)论坛暨青岛企业家新质绘(生物经济绘)”。论坛得到政界、科技界、产业界和投资界等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与会专家结合自身研究及经历,紧扣主题发表真知灼见,为生物经济发展注入了智慧源泉,为与会嘉宾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

论坛特设“生物经济赛道说”环节,让更多与会嘉宾能够对所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发展以及目前所在公司、科研机构针对这一赛道的产业进程和科研进展进行分享。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会议的思想精华,华谷生物经济研究院根据现场录音,整理与会专家的演讲材料。经个人同意,华谷生物经济研究院将以高端报告系列展示的形式对外正式发布。我们力求通过这样的知识和信息互动,让更多的生物经济研究者、从业者了解行业的前沿与进展。同时也希望借此让更多社会人士认识、支持并投身生物经济发展,为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生物经济强国助力。



生物经济50人(青岛)论坛 生物经济赛道说

陈国强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微构工场的创始人

(2024年6月16日)



清华大学合成生物学中心建立于2015年,凭借清华大学在工程领域的强大实力,以及与药学院、医学院、化学系、化工系、自动化系等的紧密合作,成功实现了多个合成生物学项目的转化。在短短三年时间内,该中心转化了十几个公司,这些公司的总估值超过100亿,显示了清华在工程转化方面的强大实力。这种转化能力不仅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也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放大是合成生物学项目从实验室规模到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也是一个技术难点。清华大学合成生物学中心通过利用清华大学的工程优势和与企业的合作,积极解决放大与研究成果转化的问题。例如微生物实验室就是聚焦一个在新疆找到的嗜盐菌,其对生长的温度pPH、营养不敏感的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比较简单的放大出来,实现了从5吨到30吨到200吨规模上的不断放大。这一成就可能为未来的合成生物学放大带来不同的观念。

目前普遍研究的微生物都是模式微生物,各种各样的分子研究手段齐全,但是它的生长环境比较中性、温和、容易被其他的微生物污染,所以我们转向比较难污染的微生物——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是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存,比如强酸、强碱、高温、低温以及高渗透、低渗透等环境下都能生长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不太容易被污染,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但其工程化一直是一个难题。清华大学合成生物学中心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找到了极端微生物的分子改造和工程化方法,实现了对这类微生物的有效控制和利用,这一技术被称作“下一代工程生物技术”(NGIB)。

为了进一步推动合成生物学和极端微生物的工业应用,清华大学合成生物学中心建立了微构工厂,聚焦迎接下一代生物技术和极端微生物的底盘和工程化工作,以及过程的放大等挑战。




编辑:于明洋、郑晴

审核:黄写勤

审定:梅永红



关于华谷研究院


深圳市华谷致远生物科技与产业研究院(简称华谷研究院),是由研究院理事长梅永红倡议,国内生物经济头部企业华大集团、凯赛生物、碧桂园农业、北大荒集团和投资机构华大共赢共同发起成立,是我国第一所专门研究生物经济的民办非营利组织。


华谷研究院以“独立、客观、高质量”为核心价值,致力于通过严谨分析,集行业研判、数据分析、指数开发、专题研究、政策建议为一体,深度参与生物经济“产、学、研、资、用”各个环节。


华谷研究院立志成为中国生物经济行业的风向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之一,成为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典范。

华谷研究院
打造高水平思想库,开展生物经济领域的前沿技术问题、政策问题研究、为政商资研学提供交流平台,促进技术、资本、人才、服务和市场等要素配置,推动中国生物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