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近期,一位博士网友投稿:
“大家好,今天是想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博士毕业找工作到现在经历的一些比较魔幻的事。
我感觉是非常有必要说出来的。一开始,我求职算是比较顺利,找工作没多久就被录用了。当时选学校因为不愿再承受‘极限’科研压力了,就选了双非高校。该高校是有安家费的,基础部分是40万,还有10万是通过3年的首聘期考核才发。我当时觉得还比较合理,多劳多得嘛,没通过顶多比别人少10万。
后来先是签了跟学校的一个大合同,10年。别的惩罚机制当时并没有说,也没有说‘非升即走’。只说在10年之内辞职,是要付剩下几年(每年5000)的违约金。签约半年左右,学院又拿出了一个协议让我们签。里面较详细地写了首聘期是怎么考核的,关键是下面的几条:1.如果3年达不到要求的话,需要归还安家费‘基础部分’;2.考核不达要求的,学院有权解聘,调岗降薪。也就是说,我以为的3年之后科研考核不达标只是会比别人少10万块钱,结果变成了:不仅‘非升即走’,而且要把40万退回。真的很懵,也很无助……”
小品《卖拐三部曲》之一:2005年春晚《功夫》
每年,都会有不少刚毕业的博士面临一件件奇葩的求职“事变”,入职前以为自己是光鲜亮丽的青年人才、手握着令人心动的offer,入职后的自己成了“上当受骗”的大怨种、日日糟心的joker。回过头才后悔莫及,每每遇到“在赌读”博士,恨不得揪着每个人的衣领,千叮万嘱:“这些坑,你可一定要知道哇!”
01
到底有多少“坑”?
说起博士求职仅高校的奇葩故事,从合同明文约定到学校土政策,经历过的人无不感叹:每个环节,都“防不胜防”。
图源 小品《功夫》
1. 薪酬
实际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入职前的承诺。
入职前:薪酬不说具体数字,说有统一标准;工资不说具体数字,说主要靠科研奖励,有的高达50w;再问,就是“综合年薪”能达40-50w。
实际上:“综合年入40w”是话术一,大多包括了五险一金、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餐补等等,甚至连电影票都算上了,最后每个月到手7、8k;“大学老师不靠工资生活,主要靠科研奖励和其他,无法给你具体数字”是话术二,实际上,对于普通青椒,“科研奖励拿到手软”这种情况基本就是“雨女无瓜”。
2. 职称和编制
挂羊头卖狗肉。首先,入职前说是有编制,入职后实际上是“定编不定岗”。也就是说,离职后编制是带不走的。(如何判断编制是不是到人?一类是人社有无公示名单,另一类是有无填写干部履历表。)
其次,“特聘”“准聘”“特任”“特岗”等岗位,部分高校里,ta们的本质和博后没有区别。入职前遇到“享受副教授待遇”要慎重,因为入职后发现实际上没有“副高”职称,申报项目时候是无法与有职称的人比肩的。入职前承诺的“副高”职称还需要和省里其它高校PK,潜台词就是:落实可能性非常小。第三,评职称时的成果,应当了解清楚博士期间的成果在下次评职称的时候还能否算作成果。
3. 科研启动经费
承诺的很难兑现。入职前,承诺的科研启动经费几十万。入职后,以各种理由推脱,实际上是没钱,先打“白条”,甚至让青椒自己倒贴(常见落后地区的省属院校)。另一种是,科研启动资金是按阶段支付的,实际上在才用到20%的时候,就告诉青椒“没钱了”,不少青椒的科研进展“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得已只能四处乞讨蹭设备器材、蹭实验耗材。
4. 安家费
以为是第一桶金,实际上是第一个大坑。一类是,入职前的招聘文件上说是10-100w,实际上最多只有10w。第二类是,提供的福利住房是老破小,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里面是蜘蛛和老鼠的乐园。第三类是,并非一次性兑现,而是分多次兑现,分个十年八年的,实际上对“安家”没多大帮助,且中途可能因各种不确定因素不兑现或少兑现。第四类,某些学校甚至提前预支部分工资作为“安家费”(?,堪称迷惑操作)。第五类,发放倒是一次性发放,但是“非升即走”一旦不通过,要求退钱,甚至包括发放时所扣除的税,要么是按年限退款,要么是统统“全退”。
图源 社交平台青椒网友投稿
5. 合同和补充协议
所谓“不平等条约”,部分学校的操作是入职后才签合同,这时所签合同里皆是“霸王条款”,而此时再逃就来不及了。沉没成本太高,不少人要么忍气吞声、要么还单纯善良地抱着侥幸心理,签下合同。另一类,是在入职一段时间后,通知青椒签“补充协议”,其中既包含苛刻的考核要求,也包含考核不通过后大量赔款的规定。
02
“坑”从何来,如何避开?
这么多坑,就没人管管吗?说到底,如今不少高校之所以敢“为所欲为”,是由近些年的人才供给变化和部分高校领导层对政策的滥用共同影响的。
一方面,不少院校为了完成扩大办学规模、提升高校排名等KPI指标,许多院校管理者“急功近利”,为更快更好地多出成果,通常采取“广撒网多捞鱼”的策略。将一茬茬新毕业的博士招募进科研大军的队伍,收割大量学术成果后再“过河拆桥”,实际上就是对“非升即走”的误读滥用,可谓是低成本、高收益的“冲业绩”大法。
另一方面,近些年扩招潮下,“僧多粥少”加剧。高校等用人单位在“多的是博士人才,不缺你一个”的情况下,对合同、协议拥有绝对解释权,不少刚毕业的博士以为有了白纸黑字的文件就是有了保证,殊不知对条款的解释可以是“灵活变化”的。更有甚者,政策文件也说变就变,即便朝令夕改,青椒也只能被动接受。令人无奈的现实就是:从评聘到职称考核,青椒都没有话语权。
难道就无路可走了吗?倘若摊上了坑,遇到了奇葩政策,笔者的建议是,已经掉坑里的赶紧逃离,否则有点个人理想也很快会被彻底磨灭;还没进坑的就赶紧避开,宁缺毋滥,求职千万不能头铁硬撞南墙,否则一入江湖深似海,想离开还得被扒几层皮。倘若在苛刻的环境下硬“卷”,早晚落下个身心俱疲、重病缠身的结果,血淋淋的悲剧教训已经太多,仅是过去一个月,据不完全统计英年早逝的中青年学者就达10位……
若仍志在进入高校实现治学、科研的理想,那么,笔者建议,既需认清现实、降低预期,也要躬身入局、顺势而为。求职进高校第一步,到底如何选择院校呢?这仍是匹配度的问题。国内高校足足有3000多所,其中本科高校也有1300多所,一校一院皆有其风格,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院校便是给自己选了一片成长的土壤。
若能选好适宜的土壤,才有机会储备实力,一步步升级打怪并逐渐掌握话语权,在有力量推动现实做出改变之时方能出一份力。若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0氪玩家”,要如何更快更强地“通关”呢?实际上,尽自己最大努力缩小信息差是关键。那么,平平无奇的我们,又如何缩小信息差?答案是:团结起来。踏上青椒修炼之路,当你以为自己在单打独斗时,其实平行时空下还有许多个“另一个自己”。可以说,如今高校里的青年博士们,是一个庞大的科研命运共同体,皆苦“重压”久矣。期待建立一个新的学术生态,能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因为淋过雨,所以多撑伞。在现实中,我们或许不敢或不便直接表达,那么借助蔚青学者平台,可以大胆开麦、直抒胸臆!请多转发本文,让身处一线的“过来人”最真实的“血泪教训”传递给更多青椒、准青椒,普通Dr. help普通Dr.,团结就是力量。
最高赠送20%或2000元京东E卡,
还可与其他优惠【叠加使用】!
相当于折上折!
✅充值灵活,报账方便,
优化科研经费,节省改稿费用!
投必得,您身边的学术顾问
八大服务类型,助力您的科研之路
-广告-
来找「投必得」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