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访谈丨擘画中国临床工程学科发展新蓝图

文摘   2024-12-20 11:59   重庆  






      2024年10月,在“国际临床工程日”来临之际,由《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联合国际临床工程联盟(GCEA)、河南省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工程专业委员会、北京智慧医疗技术创新联盟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国际临床工程日”全球学术大会在河南郑州隆重召开。


      大会开幕式上,首届“全球国际临床工程学科卓越贡献奖”于开幕式现场首发公布,该奖项的设立初衷是:表彰全球范围内为临床工程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先锋人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庆医院长张强作为唯一获得者获得该国际奖项。


      近日,《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对张强院长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了他在临床工程领域的探索与成就,以及他对未来学科发展的展望,一同见证这位卓越贡献者的风采,共同期待临床工程学科更加辉煌的未来。



张强
Zhang Qiang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庆医院 院长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所长

● 国家卫生健康委标准委员会 医疗卫生建设装备标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副理事长

●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工程学分会 会长

●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工程师分会 副会长

●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编辑委员会(湖北)原主任委员



国际临床工程联盟(GCEA)主席亚丁·大卫对张强院长的祝福寄语

Q

作为首届“全球国际临床工程学科卓越贡献奖”并成为该奖项的唯一获得者!您如何看待这一奖项对自身和行业的意义?

      张强:首先感谢GCEA给我颁发这个奖,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国际医工同行对这些年来中国临床工程学科发展和“医工”人不断进取努力的认可。加强国际交流也是我们这个学科一直在推动的一项工作,这项国际临床工程学科卓越贡献奖也是以我们中国临床工程学科的开拓者和前辈姜远海教授共同命名的奖项,我觉得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我们医工同行应该共同努力,把前辈们开创的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Q

可否简单谈谈您参与临床工程学科建设的一些感想?这些年来您和您的团队都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张强:20世纪80年代,我们刚参加工作时是没有临床工程学这个学科的,当时在医院里有叫器材科、器械科、药械科、总务科等,名称各异,职责相近,干的就是维修、采供等工作。在老一辈专家如姜远海老师、彭明辰老师等的指引下,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凝聚共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去夯实我们学科的建设内涵

      记得2004年,我在武汉协和医院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后成立研究所,也培养了不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工程方向的博、硕士研究生;2013年我作为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的主任委员时,带领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了《中国临床工程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后作为前任主委时,我和时任主委高关心院长等行业专家一起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工程方向)国家卫健委 十三五规划教材”,为我们临床工程学科发展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近些年来,国家对医疗器械、特别是高端医学装备的发展高度重视,也给我们这个学科提供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在同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个学科也有了质的飞跃,拿了不少科技部重大项目,我们团队也是率先实现科技部数字诊疗装备重大项目突破;近年来某些标杆医院还建立了一些医疗器械研究和评价的省级平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彭明辰老师在国家卫健委医管所建立的临床工程研究基地,我接任后成立了临床工程研究室,也是做了大量推动医工学科科研发展的工作。2019年,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在国家卫健委新成立了医疗卫生建设装备标准委员会,在推动医学装备行业标准的制定方面也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包括编写行业标准、指南和专家共识等。

Q

面对前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您是如何应对的?

      张强:我想有一点是大家都必须遵循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困难挫折无时不在,厚度决定能力,格局决定舞台。有积累有经验(无论是知识上的还是工作经历上的),遇事才能迎刃而解,我们都是从基层做起的,有些工作看起来是浪费时间,经历了才会知道其最佳的努力方向,才不至于多走弯路;有大格局才有大舞台,感激老师前辈们的指引、同行的支持,没有医工学科这个行业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价值,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Q

您对继续推动临床工程学科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张强:临床工程学科要成为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当然有很多方面还需要努力,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有发展前景的亚专业方向,再一个就是要培养和挖掘优秀的专业学科人才。体系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我们这个学科,无论是学科体系还是亚专业方向,都还需要凝练,从在校教育、职业上升通道、在职培训、亚专业专科的体系建设等,需要有一批头部医院和优秀人才做标杆。今年亲临第十五届“中国好医工”评选决赛现场,我也深切感受到优秀医工的卓越风采,无论是在学科建设、职业发展、科研创新、医院贡献等等方面。我们这个学科这些年来还有个较大的变化,就是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在不断地充实着学科队伍,映照出临床工程领域的勃勃生机与无限潜力。也希望“中国好医工”评选这样的活动能够持续地开展下去,发现人才、树立标杆、宣传榜样

      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仍然是衡量一个专业技术人才水平的重要维度,所以医工要提升科研能力,特别是在大型综合医院,科研水平、学科地位、行业影响力都是相互关联支撑的。我们这几年在国家卫健委医管所推动医工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型医工培训,也是这个目的。

      当然,医工学科还要加强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特别是临床学科的交流合作;要加强国际交流,也希望国际临床工程联盟(GCEA)和Yadin David主席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中国的临床工程学科发展,Yadin先生对中国的临床工程学科发展是非常了解的,多年来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借此机会也代表我们医工同仁向Yadin先生表示衷心感谢!

Q

展望未来,您希望看到临床工程学科在哪些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面向全球临床工程领域的同仁,尤其是年轻的探索者们,您有何寄语?

      张强:希望我们医工同仁不仅是在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服务保障等领域取得成绩,还要在管教研协同发展、医工交叉研发创新方面都能取得更大成绩。青年是学科发展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强则学科强,年轻人应有锚定目标不放松的追求精神,乐观对待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但行耕耘、少问收获,回头天地就在你面前。






END


往期回顾

主办:重庆市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

声明:

1.文章仅供参考,不作商用,不负法责;

2.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作他用;

3.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与本平台联系。

临床工程资讯
聚焦前沿,赋能医工,服务医疗。 由重庆市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创办的临床工程学科信息平台,发布相关政策资讯与行业动态,分享医疗器械临床应用与技术管理的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