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节将至,你的心中,对它还有多少期待?
机械地奔赴一场场宴席,接收着一箱箱包装精致的月饼,群发着千篇一律的祝福信息,这些需要大量情绪与精力进行应付的差事,似乎正在取代那些曾经的鲜活记忆,变成我们在这个节日里的寻常。
我们对节日的期盼都到了哪里?如何重建属于这个时代的仪式感?如今的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赞颂这轮圆满的月亮?这是留给当下的一系列问题,也提醒着我们,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定义中秋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建立新的精神纽带,创造新的文化记忆。
中秋圆满的月亮,被人们赋予了诸多深刻的内涵/《穿过月亮的旅行》剧照
节日,非必要之必要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中秋节的重要性不亚于春节。这样一个以团圆作为核心的节日,为一家人相聚与团圆提供着难得的契机。
对于内敛的中国人来说,爱总是含蓄的、不需要言语的,用最质朴的词汇、行为,表达最真诚、温暖的感情,已然形成一种传统。不善表达爱意的我们,习惯以见面代替亲密,以团圆代替没有说出口的牵挂。也正因如此,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这个满月的夜晚一定要一家人整整齐齐,才算得上是完美。
在老一辈眼中,中秋满月的夜晚,家人团聚才算完美/《云边有个小卖部》剧照
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年轻一辈人观念上的变化,当代人对这个节日的理解也早已不同。老一辈的人,仍旧无比在意团圆的寓意;父母辈疲于奔波,与传统的节庆方式渐行渐远;而在新一代的认知里,节日与情感之间的关联早已经不像过去那般紧密。
仪式感的消失,团圆含义的不断改变,工作时间向私人时间的进一步倾斜,都使得这个特别的日子逐渐变成了一段相对较长的公共假日,曾经的那些期待着的节庆民俗,也变成了一系列令人疲惫的程序与套路。我们似乎也不再像从前一般满心欢喜地等待它的到来。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节日满怀欣喜/《过时·过节》剧照
在信息快速更迭的当下,困惑与迷茫早已是常态。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自我实现的路途上一路狂奔,执着于寻找社会规定里“必要”的那些部分,却无暇顾及那些“非必要”的仪式与非日常的时刻。而节日与仪式,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个体获得文化认同感的根基,在很多时候表现为非必要的庆典,同时却也是一个确定自我存在的必要性坐标,在迷茫的时刻为你提供一个思考和重新定位自己的机会,一个情感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支持。
费孝通说:“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今天的我们,仍然需要赞颂这轮月亮,仍然需要重建中秋所代表的精神与内涵,以便从中寻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重拾文化基因里埋藏的集体记忆,从而帮助我们抵御精神上存在的危机,在时间的洪流中不被冲散。
当曾经的仪式与节庆方式,经历时代的变迁而变得势微时,我们也便需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方式,一种新型叙事,重新构建仪式感,重新理解团圆。
人与人的连结构成团圆/《花椒之味》剧照
举杯,最小单位的仪式感
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将节日定义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神圣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们与平庸、平凡的日常告别,获得一种热烈的生命体验。同时他也认为,如今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节日的时代,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将工作时间变得极端化,使得我们随时处在某种“待命状态”之中,破坏了一切节日和庆典。他呼吁重拾、重建节日所代表的意义,也期待看到当代人建构属于今日的仪式或仪式感。
人们对仪式感的需求根植于生命本能。根据法国人类学家Arnold的观点,无论个体还是社群,都无法独立于大自然的周期性控制,而仪式正是个体过渡到另一个确定性阶段的保障。它为我们提供安全感,肯定着我们的生命价值,也构成着我们的文化根基。
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也是一种仪式/《过时·过节》剧照
正因如此,在这个时代里呼唤仪式感,重新赋予节日以意义的行动,既是对倦怠社会的一次微小抵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重新关照。这需要每一位自觉担负起使命的传承者,身体力行地寻找传统文化中与当下时代接轨的内容,在守正中创新,让传统的文化在当代语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或许我们没有意识到,但其实回归本质的诉求早已开始滋生。今年年初传遍互联网的句子“人活着,不过是为了几个瞬间”,正是当代人对仪式感的一声呼唤;“情绪价值”一词在互联网中成为显学,似乎正在表明,如今的我们,越来越愿意参与到那些可以寻找到自己、获得愉悦感的事情当中,越来越愿意去探寻意义,从中获得超越自我的心流体验。
在放松的生活日常中,获取情绪价值/《阖家辣》剧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仪式。庆祝节日的方式在变、“团圆”的含义在变,但当代人对内心深处的诉求却始终如一。当我们用新的仪式感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便会发现,为自己的情绪买单便是仪式,为非必要的事物投入时间也是仪式,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沟通也是仪式。这些新仪式感提醒着我们,人生不是庸碌的日常,是值得期待的无数个瞬间。
在泸州老窖近期发布的中秋节品牌短片《举杯月更浓》当中,泸州老窖以非遗皮影戏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重新演绎了中秋节庆里赏月、品月饼、提花灯、猜灯谜、饮美酒、放天灯以及举办团圆宴等种种习俗。这些根植在文化基因里的民俗,其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的象征。对这些习俗的重新演绎,以及对非遗技术的创新性运用,是泸州老窖对重拾传统文化中仪式感的一次表态,也是对那些逐渐被淡化的精神的一次感召。
要让这些新仪式感与传统文化当中的仪式产生联系,便需要继续寻找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之间的关联,重新理解人与人、人与乡土之间复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现代的话语重新阐释传统文化的意义。这正是泸州老窖一直以来在坚持的事情,不断以新的叙事、新的表达去诠释传统文化内涵,在更广阔的维度里让传统的文化继续被看到、被铭记。
Arnold将仪式感定义为“将日常行为赋予其意义的行为”,在这个角度上看, “举杯月更浓”也正是泸州老窖为这个时代的中秋所添加的一个注解,也是予我们的一个启示。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是否能够与亲人团聚,都请不要忘记举起手中的酒杯,望向那轮明亮的圆月,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安宁与温暖。这是最小单位的仪式感,却也是对倦怠社会最有力的抵抗。
团圆,就在此刻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只停留在它最初诞生的时刻,文化是流动、传承与更迭着的。正如泸州老窖酒作为传统酿制技艺的传承者,用近千年的时间所进行的坚守与创新,为了让这项文化延续,让技艺永驻,让酒香继续飘扬。
作为浓香型白酒的代表,早在2006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便已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项悠久的酿制技艺可追溯到公元1324,通过师徒相承、口口相述传承至今,具备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每一滴酒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时间的沉淀。这种精湛的工艺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
时至今日,泸州老窖酒早已超越了酒的范畴,成为了文化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符号。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在每一个特别的时刻,在每一个值得庆祝的瞬间,它的出现,都可以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重新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度与美感。一次次举杯、一次次对仪式感的重建,都可以让当下的我们更好地连接过去与现在,找到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流动着前进,中秋节意义的不断演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与其说“团圆”叙事变得失效,不如说它正在发展出更多元的形式,既可以是同一屋檐下的相聚,也可以是心灵上的契合和情感上的连接。不过好在,如今的我们已经可以积极地拥抱变化、接纳团圆的更多种含义。
新仪式感构成的有形脉络,更多向度的团圆内涵,共同构成了当代中秋的情感与文化体验。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去创造自己的仪式感,去体会团圆于自己而言的意味,面对自己的情感,去思念、去爱、去表达,便也正是当代人庆祝中秋的方式。回看变化之下不变的那个部分,家人、挚友、伴侣的陪伴,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以及那些简单而美好的非日常,也都会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而想要重拾这些美好,其实本就只需一轮明月,一片真心,以及一杯酒的时间。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 夏龙心
统筹 | 张鹏霞
排版 | 拼 拼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Wang838645293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