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资深法学教授执笔
获2023年美国法律写作协会最佳图书奖
在混乱的后真相时代,对抗谎言、虚假和欺骗
大量通俗易懂的案例,教你如何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 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深入浅出梳理证据的常识,帮你轻松掌握寻找真相的关键技巧。
在充斥着虚假信息的时代,我们越来越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各种微信截图、现场照片和事件梳理互相矛盾,我该相信谁?“铁证如山”的事件却反转又反转,真相到底是什么?了解证据是接近真相的第一步,人们常常认为证据只存在于法庭上,但其实我们每天都需要大量证据来做选择与决断。本书通过梳理关于证据的基本知识、使用大量生活化和场景化的案例,让零基础读者也能学会使用证据:什么是证据、如何利用证据、怎样才是有效推理、如何评估别人说的话、专家知识的应用……明确证据的本质、使用目的及其后果,才能更好地了解真相。
★ 避免情绪化决策,摆脱偏见、毫无根据和非理性的困扰,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本书帮助读者基于事实而非个人喜好或直觉来做选择,避免因偏见、误解或信息不足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们在决策时往往误入陷阱而不自知:凭喜好选择事实进行推理、混淆事实和观念、不区分证据和期望、在思考前预设答案……书中揭示了许多类似的常见错误,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阐释,鼓励我们寻找经验证据和可验证的推论,从而避免无效或失败的决策。
★ 提供判断信息真伪、防御虚假信息所需的思想工具,揭示欺骗和谣言的错误逻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大量信息,但我们经常意识不到大多数信息都是别人告诉我们的。传言、书籍、目击者证词、专家意见乃至商品标签等,这些信息是正确的吗?我该怎么判断和利用它们?本书提供了分类、比较、校准等判别信息的方法,帮助读者以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信息来源,识别和抵御谎言与误导。同时,本书也利用贝叶斯定理等思想工具,帮助读者拨开迷雾,明辨真伪。
★ 汲取来自不同领域和学科的启发,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成为流言和谎言的牺牲品。
文摘
埃尔维斯(Elvis Presley,即猫王)已逝。虽然小报头条还会冒出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其实还没有死的新闻,但猫王确实已于1977年8月16日与世长辞,再也没有醒来。
就本书而言,埃尔维斯之死的重要性在于这是一个事实。作为一个事实,它的存在不因人们的个人偏好或政策偏好而改变。正如我们将看到,即便是像埃尔维斯之死这样一个看似直截了当的事件,也没有那么简单。然而,从一开始就区分埃尔维斯之死的事实和很多人希望他还活着的偏好(也许甚至是要把该事实和有些人更愿意相信他已经死去的偏好相区分),这一点依然至关重要。埃尔维斯已死这个事实不会因这些偏好的存在而改变。
埃尔维斯的例子虽然平平无奇,但它强调了关于事实在公众政策和个人决策中位置的三个重要区别。第一是经验现实与一些人或者很多人所偏好或者所期望的经验现实之间的区别。不喜欢吃凤尾鱼是一种偏好,认为凤尾鱼不存在则是一种经验性错误。而将不喜欢凤尾鱼作为否认其经验性存在的理由则是谬误。
第二个重要区别是真实的经验现实和一些人或者很多人所认为的经验现实之间的区别。接种疫苗不会导致自闭症是事实,尽管很多人不相信。全球正在变暖也是事实,尽管一些人和一些政党极力否认这个事实。最近,关于公共支出、企业监管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政府政策的变化,取决于新冠肺炎发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的升降或消失。在某种程度上,当下依然是这样。然而,这些比率,无论是关于什么的比率,都是事实。假设衡量标准不变,这些比率相比一个月前是升了、降了还是持平的结论也是事实。相应地,当总统或者其他任何人断言某个比率低于过去某个时段的比率时,我们可以将他的断言与事实进行核对。我们也可以调查在新冠疫情早期那些效果常常被过分夸大的药物,例如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是否真的对治疗新冠肺炎有效,以及是否会引起某些副作用。这些都是事实,它们的存在不会因为总统、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或者任何其他人的断言而改变。
新冠疫情也强调了第三个重要的区别:(a)事实是什么和(b)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描述现实世界和制定政策是两件不同的事。新冠肺炎的感染率正在下降的事实,无论在何时下降,这一事实本身都不能告诉政府是否可以放松现行的防控措施,也不能告诉人们何时可以恢复堂食、参与现场政治集会或者去教堂做礼拜。同样,感染率正在上升的事实,无论在何时上升,这一事实本身也都没有告诉大学要停止线下授课,或者建议个人停止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所有这些关于行动的决定都基于事实,但仅靠事实是不够的。在制定政策和个人决策时,遵循科学,也就是遵循事实,是明智的,实际上也是必需的。但是,遵循事实和科学意味着将政策建立在真正的事实上,而不是建立在对事实的错误信念或者“替代性事实”(alternative facts)上。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利用而不是抵触科学给我们的启示。不过,与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偶尔发表的声明恰恰相反,遵循事实和科学并不表示,也不能表示,仅凭科学和事实就能决定某些政策应该是怎样的。政策的制定需要利用事实得出结论,而这些结论负载着不可还原的规范性和价值取向。这些政策的决策常常要求权衡,而这种权衡下的方案不能仅仅由事实来决定。如何处理事实并不仅仅是一个事实探究问题,正如如何运用科学并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任务。无论遵循科学和事实有多么重要,意识到科学和事实的局限性也同样重要。
事实本身并不能指示民众或政府应该做什么,但事实始终是明智的公共决策或个人决策的基础。已故的美国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Daniel Patrick Moynihan)曾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人们有权拥有自己的观点,但无权拥有自己的事实。”这句话提醒我们,正确的决策取决于弄清事实。正如他在同一个场合说的:“弄清事实是第一步。”尽管莫伊尼汉谈论的主要是政府政策的决策,但事实问题也为人们日常的很多个人决策提供了基础。例如,有些人拒绝光顾一些场所,这些场所的业主是三K党成员或是其他一些人,这些人持有种族主义或其他被这些潜在顾客所痛恨的观点。但这些潜在顾客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业主是不是三K党成员,或者是否持有种族主义观点。这些是关于事实的问题,它们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拒绝光顾业主是三K党成员的店,在道德上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人们拒绝光顾一家店,因为他们认为业主是三K党成员,而其实业主并不是,这在道德上显然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的生活和决定牵涉到众多由价值观驱动的选择,这些价值观来自规范性的政治偏好、道德偏好和个人偏好。但是,根据这些偏好采取行动要求我们先做出判断,这个判断是事实性的,而非规范性的。做正确的事情很重要,但弄清事实是第一步。
关于证据的概念
说事实存在是一回事,确定这些事实是什么则是另一回事。一旦我们从“事实”这个概念转换到“厘清这些事实是什么”的问题,即判断哪些关于事实的断言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们就进入了证据的领域,这正是本书的主题。正如哲学家喜欢说的那样,证据是使我们相信某件事为真或为假的理由或者凭据。一项项的证据都是事实,但它们也是使我们得出其他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结论的事实。某人的皮肤和眼白发黄这个事实,是此人患有肝炎这个进一步事实的证据。我的汽车发动机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这个事实,是油箱里汽油的辛烷值过低这个事实的证据。苏珊被盗汽车的车门把手上有赫尔曼的指纹这个事实,是赫尔曼是盗车贼这个事实的证据。彼时已被提名的现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埃米·科尼·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几年前曾在一份反对堕胎的传单上签字,这个事实是她当时信仰的证据,而她当时的信仰是她目前信仰的证据,相应地,她目前的信仰是她目前可能如何作决定的证据。
本书只是间接涉及什么构成一个事实,以及什么构成一个真的陈述或一个假的陈述。而本书直接涉及的是,我们如何知道某个陈述或结论的真假。用哲学术语来说,本书关注的是认识论,而非本体论(或形而上学)。转换成日常用语来说,本书不是关于“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而是关于我们如何确定“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它关于在公共政策、公共协商和个人决策中对事实真假的评估。
对真相的需求
证据是判断真假的前提。但是,正如我们会在第十三章里看到的那样,心理学家所谓的“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在证据领域司空见惯。遗憾的是,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事实,通常深受他们希望这世界怎样运转的规范性偏好的影响。尽管足球是否越过球门线并得分是一个在理论上可证实的事实问题,但进球球队的支持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认定球过了球门线,而防守球队的支持者同样无一例外地认定球没有过线。尽管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的出生地是一个事实问题,但他的支持者(正确地)认定他出生在夏威夷,而很多他的政敌(错误地)认定他出生在肯尼亚,这不足为奇。当被问及哪位总统候选人“赢”了辩论时(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事实性的,也不容易被证实),仍然值得注意的是,潜在选民和专家都毫不意外而又令人乏味地选择了符合他们政治偏好的那位候选人。同样,最近发生的一场竞争激烈的总统竞选也是这样,人们对事实的评估太容易受他们的政治偏好与结果偏好影响。
然而,更加根本的是,只有在乎真相的人才在乎证据。我们并不清楚在同样的情境下,真相是否对所有人都有同等程度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将真相看作人们可以偏好(或者不偏好)的东西之一,我们就可以理解,人们对真相的偏好与对幸福、爱情、友谊、野心、财富、健康和轻松,以及无数其他感情和条件的偏好相竞争。这些感情和条件有时会与真相冲突,对有些人来说,它们比真相更重要。尽管当亨利·克莱(Henry Clay)在1839年说他为做正确的事而宁愿放弃做总统时,他更多的是在谈论做人的原则而非谈论事实,但他的名言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我们目睹了很多(或者说大多数?)政治家会为做总统而放弃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是对真相的偏好,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偏好,不是所有人对真相偏好的程度都同样多,也不是所有人都一直偏好真相。
如果真相是一种偏好,那么我们就该想到,可能存在一种关于真相的市场。真相的供应商,也就是证据的供应商,会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证据,或者想要的程度一样。尽管这个结论看似让人不舒服,但超市小报的出版商可没有不舒服。很多人热衷于阅读富商名流的落魄经历,这种热衷创造出了对名人落魄细节的不厌其详的需求。而这些信息的提供者,其中以超市小报为主力军,想方设法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无论那些落魄经历是否真实。显然,那些富商名流时运不济、马失前蹄的故事与现实(即证据)越来越脱节,直到人们降低对这些故事的需求。同样明显的是,当对名人落魄经历的描写真实到变得无趣时,对此的需求也会降低。靠博人眼球而成功的超市小报出版商属于那些能最准确地评估人们对耸人听闻的故事的需求和对真相的需求之间关系的人。那些盈利颇丰的小报出版商已经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在这个最佳平衡点之上增加更多真相(更多证据)或减少耸人听闻的内容都会降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小报生意的成功取决于发现耸人听闻的内容和真相之间的平衡点,使得阅读量最大化(从而使销量和广告收入最大化)。
本书并不是关于出版业的,无论是小报还是学术著作出版,或者介于两者之间。尽管近期的事件足以说明以下观点,但我还是绕了个圈子,借用小报出版这个例子来说明,并没有很多人认识到,在任何问题上、在任何时候,更多真相(或者更多知识)对任何人(或机构)都同样重要。同样没有被认识到的是,证据作为知识和我们判断真假的基础,在任何问题上、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同样重要。本书的主题是证据。它建立在证据往往很重要,因为真相往往很重要的前提上。但如果我们想理解证据在这个世界上、在公共政策和个人决策中的位置,我们就需要理解证据和真相并不是唯一的价值所在。
关于事实和观点
阿道夫·希特勒(Adolph Hitler)留着胡子是事实,他于1889年4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的布劳瑙市也是事实。他很邪恶同样是事实,但这个事实与前两者的不同在于,它是评价性的。它牵涉到判断,或者也有人称之为“观点”。上述例子中的判断很容易做出。至少在我交往的人中,几乎没有人会反对将希特勒描述为邪恶的。然而,评价往往充满争议,并没有那么显而易见。而且,更麻烦的是,评价往往暗藏在看似事实性的陈述中。哲学家菲莉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了一个概念,被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命名为“厚重的伦理学概念”(thick ethical concept)。厚重的伦理学概念指将事实和评价相结合的描述,比如“粗鲁”和“慷慨”这样的形容词、“懦夫”和“英雄”这样的名词、“粗心地”和“细心地”这样的副词,甚至是“匆忙”和“闲逛”这样的动词。
当我们提供“深描”(thick description)时,就像陈述单纯的事实一样,需要证据。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既适用于支持(或反对)弗朗切斯科·斯凯蒂诺(Francesco Schettino)是“懦夫”这个结论的证据,同样也适用于“歌诗达协和号”(Costa Concordia)邮轮沉没了这个结论的证据。2012年,“歌诗达协和”号邮轮在海难中沉没,作为船长的弗朗切斯科·斯凯蒂诺弃船而逃,造成32名船员和旅客死亡。但是,我们需要参考“怯懦”的标准,才能确定什么是将某些行为描述为“怯懦”的证据,而“怯懦”的标准不像描述一个事件为“沉没”的标准那么显而易见、没有争议。
看看最近的政治事件和争议,比如我们认为指控某人是美国共产党成员一般来说是一个非真即假的指控,因为美国共产党是一个真实存在、拥有真实成员的组织。但指控某人是共产主义同情者,或者现今更常见的,指控某人是社会主义者,则是提出了一个包含着有争议的定义的指控。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问某人是否认为美国存在着系统性种族主义的问题,法官巴雷特在她的确认听证会上就被问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预设了对系统性种族主义这个充满价值取向和争议的概念的定义,它将一个充满争议的政治问题伪装成一个纯粹的事实问题(仿佛其答案也不含有评价性)。
本书不是关于修辞或政治策略的,也不是关于规范性政治或道德论证的书。本书关于证据,也就是关于我们如何知道某物或某人是否符合特定标准或定义的某种事物。黄昏时分在房子周围飞来飞去的是一只鸟还是一只蝙蝠?那辆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是道奇(Dodge)牌还是奥斯莫比(Oldsmobile)牌的?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但本书的重点不是关于一些评价性特征—比如粗鲁、懦弱、勇敢、系统性种族主义—的定义(或标准)应该是什么。或者换一种说法,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关于证据的问题,尽管人们总想把价值相关的问题装扮得看起来像是只关乎证据的单纯的事实问题。
【内容简介】
全球气候真的在变暖吗?专家的话可信吗?绿色食品真的更好吗……我们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疑虑,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和“假新闻”的世界,许多公众人物毫无根据的断言更加剧了不确定性。为了在迷雾中寻找真相,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证据。然而,证据是什么?如何正确使用证据?
本书通过对法律、科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探索,分析了证据的本质并纠正了我们对证据的常见误解。证据不是非黑即白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是不完美、可以做出不同解读的证据,这些证据甚至可能互相矛盾。证据的价值也并非固定不变,在法庭、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的不同情景中,乃至在不同法律框架下,证据的有效性都是不同的。
在生活中,我们获取的大量信息都源于亲朋好友的分享、媒体报道、目击者陈述和专家意见等,而这些陈述的可信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肖尔也深入探讨了如何评估他人陈述的可信性、辨别专家意见中的偏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偏见,因为我们在参考证据之前,往往已经有意无意地扭曲或选择性忽视了我们不喜欢的那部分。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肖尔(Frederick Schauer),弗吉尼亚大学杰出法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曾执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密歇根大学等。著有《像法律人那样思考》、《心理侧写、可能性与刻板印象》(Profiles, Probabilities and Stereotypes)、《法律的力量》(The Force of Law)等。
【译者简介】
高虹远, 社会学学士,社会学及生物统计学双硕士,现为数据分析师。译有《规则为什么会失败》等。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作为事实
关于证据的概念
对真相的需求
关于事实和观点
关于法律的几句话
预览
第二章 斑马、马与推断的本质
证据有什么用?
贝叶斯牧师的布道
回到斑马
证据有整体性吗?
第三章 举证责任
轻微有罪?
小心驶得万年船?预防原则
形容词的暴政
关于统计显著性的长脚注
第四章 如何用统计学说出真相
逃票者、监狱操场、蓝色公交车及其他故事
关于什么的证据?
关于画像的说明
以抽样为证据
第五章 证词,不仅在法庭上
乔治·M. 科汉的证词
关于传闻的错与对
道听途说—谣言作为证据
第六章 证词的检验
佩里·梅森与荧屏上的交叉询问艺术
校准证词
第七章 谎言和说谎者
什么是谎言?
故弄玄虚
测谎的前世今生与是是非非
法庭之外
更深远的两点启示
第八章 我们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吗?
作为一名
照相机不会说谎—是真的吗?
第九章 关于专家和专业知识
对我们的饮食(或许过于密切)的观察
疫苗接种的过去与现在
关于共识的概念
科学的局限与专业知识的局限
第十章 犯罪科学
反复出现的启示
关于DNA的说明
第十一章 不断扩张的专业知识领域
这是伦勃朗真迹吗?
证据与历史
第十二章 过去与现在的相关性
法律的奇特态度
品格—好与坏
法庭之外
关于画像的另一个说明
第十三章 看到我们想看到的
动机的机制
模糊但有用的区分
走进潘格罗斯博士
尾 声
注 释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