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
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
亦称“下元日”“下元”,
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
中国人讲究“天、地、人”三元一体,
分别对应上元、中元、下元三节,
上元节和中元节知之者甚多,
而下元节,
却不被大众所知。
相传在这天,
水官会到凡间为人解厄,
所以,下元节人们会祭祀祖先,
也会祭祀神灵、祈禳灾邪。
不管是祭祀,还是祈愿,
都寄托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是平凡日子里的一种仪式感。
只是,这样的下元节,
如今却正在慢慢被遗忘。
下元节·节日来源
下元节·民俗活动
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祈愿纳福
古人相信,每逢下元节,水官都会下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
于是,人们虔诚地祈祷,用竹枝扎船、再糊上彩纸放到河中,彩船载满心声,一路飘到水官处,以求得困厄的疏解与人生的安详。
福建莆田一带,下元节的傍晚,各家各户,带上各种斋品去到田头,把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再拿出斋品祭水神,祈求干燥的冬日,庄稼能得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
人们始终相信,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
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
下元节·饮食
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就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
甘肃一带蒸麻腐包子。麻腐包子是当地特产麻子经过特别工序制成的麻腐为馅的一种包子。
南方民俗云:“早吃糍粑晚吃鱼”。
村民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农村孩子最高兴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称为“福余”果品食品。
那些热气蒸腾的食物,在寒冷的冬季格外让人温暖。
下元节·诗词歌赋
《七绝·下元节》
路人拂晓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
送上纸衣能取暖,阴间先祖也知寒。
《诗寄下元节》
馅是秋风皮是诗,情濡香糯意犹痴。
杆头旗飐红尘梦,应是三官眷顾时。
《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下元节,最后一个月亮节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十月十五,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
中国人自古就有敬祖的信仰,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也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人们会焚“金银包”祭拜先人,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叩拜后焚化,遥寄给逝去的亲人。
先人们若收到了“金银包”,说明这世上还有人挂念着他,而被记住的亡灵也不会消逝。
我们供奉着先人的牌位和遗像,脑海中回忆着有关他的一切,好像在这样的日子,只要彼此想念,就像永远不曾分离。
下元节,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次与已故亲人的告别,这天月圆如昼,人却阴阳两隔,幸好记忆还在,离别便不是终点。
下元节,
是怀念,是感恩,
是祈福,是希望,
只有不忘过去,
才能直面未来。
我们每个人,
都需要学会好好告别,
这样的节日,不该被遗忘。
扫码关注
民和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