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民和拾遗》
编著:杨琪昌
播音:邵 远
责编:王雪松
01
内容节选
三家村小学坐北朝南,其背后有一片废墟,杂草丛生,一片狼藉,这里便是盘龙寺的第二个遗址。由于社会动荡,历史变迁,战争不断,大垣头上的盘龙寺遭焚,该寺毁于清朝同治年间(约1867年),由于当时清政府昏庸腐败,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引发各处义军突起,垣坡村民及盘龙寺建筑也无一例外地遭到人为屠杀和焚毁。盘龙寺文物被匪徒洗劫一空,昔日的繁华寺院顿时化为乌有,被淹没于历史的尘烟之中。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垣坡信众将该寺重建于今三家村上垣坡,称之为“盘龙寺”,亦称“牡丹寺”,其规模较小,有僧众8人,水地10亩,平旱地15亩,信众有160余户。此寺在选址时有个传说:据说,寺主经常向村民要寺,村民就问在哪儿建?最后寺主显灵把一页佛经用一个旋风刮到了寺沟沿上,所以把盘龙寺第二次就修建在此处。当时在哪个地方开了两朵鲜艳的红花,由于这里的人们把花朵都叫“毛丹”,有时也把此处的盘龙寺也称之为“毛丹寺”。1962年,“文革”期间,寺院被毁,僧侣还俗。
1984年2月,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该寺信众因原址已建三家村小学,另选寺址,集资新建殿堂3间,僧房5间的盘龙寺,其规模较前更小。
2016年,寺院因年久失修,殿堂及住房皆成危房,在善男信女的倡议及支持下,村民积极响应,化缘集资,于原址建成今之盘龙寺。
在李进成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新建的盘龙寺。这是一座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早年,这里是一片荒滩地,村民们出工出力平整出来,用于寺院建设,寺院占地10亩左右,围墙青砖青瓦,墙体刷上红色颜料,感到十分醒目,这个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山门是两层重檐歇山顶式的金顶,上下两层,松木雕花,极为精致;飞檐翘角,高大雄伟;屋檐屋顶,金碧辉煌,闪闪发光,灿烂夺目。双扇大门各镶嵌一铜制狮头,口叼铜环,怒目前视,威风凛凛。著名书画家题字“盘龙寺”三个大字,镶入镜框,悬挂在门顶,增加了一股书香气息。
山门与大殿中轴线对称,进门抬头望去,就是大殿。大殿两层歇山顶式建筑,具有藏传佛教的风格,又有汉传佛教建筑的模式,大殿呈正方形,各五间,中到中4.2米,即整体长宽各22米,正面四根松木柱子,雕刻盘龙,活神活现。檐下或莲花、或吉祥物,刀法精细,线条分明,个个都是精美的木雕艺术品。中间是大殿正门,两侧贴有一副对联:无量光照江山千古秀;清净土显花木四时春。横批:“佛法无边”。
走进大殿,一条宽2米的大红地毯铺到里面,殿内正面供奉佛像。佛像多为唐卡,画面构图新颖,色泽艳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历史久远的盘龙寺,几经劫难,当地群众收藏保存了部分移动文物,寺内现存有:印板1块,铁钵1只,铜铃一枚,大经2部,金刚杵1个,净水碗7只,藏文压经板一片。据一位熟知藏传佛教的高僧介绍,这块藏文压经板其实是一个装有经文箱子的箱盖,上面有用藏汉两种文字所注13部经名目录,有某某赐的文字,据说当时在该地区有13座寺院得到了这种恩赐。盘龙寺竣工后,寺管会邀请当地文人、八旬老人范长令先生撰文立碑记之:“盘龙古刹,历史悠久,主持众甚,难以详举,现将所知,谨列于此:李雄(垣坡远祖西宁卫指挥佥事李英之胞弟)之重孙内勺失吉省吉,转世于甘肃一李姓家中凉州活佛;第一世三家活佛罗桑格勒;第二、三世三家活佛;满坪陈喇嘛(1955年圆寂);本寺寺僧李王秀(1959年圆寂);曲旦(俗名李生俊,2009年圆寂)。
今已告竣之盘龙寺,殿宇初具规模,面貌焕然一新。再则,唐卡佛像,铜佛和经卷等亦得以增加,信众欣然,香火更旺。心诚则灵,众资助者,会留百世之芳名,垂万年之功德。国泰则民安,国昌则教盛,祈愿佛祖永泽信众安康,百业兴旺!祈愿祖国繁荣昌盛、世界永享太平!
02
主题书单推荐
请识别下面二维码进行阅读
END
扫码关注
民和县图书馆
本文章用于非盈利性公共文化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