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听民和丨采菊东篱下

文摘   2024-11-15 18:05   青海  

点击△收听全文

文章来源:《桃源散文集》

作者:冶廷林

播音:应  浩

责编:王雪松

本文章用于非盈利性公共文化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01


内容节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年陶公悠然自得,波澜不惊,超凡脱俗,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在这样一种情怀的感召下,在民和县李二堡镇那个山明水秀,鸟语蝉鸣的地方,曾有那么几个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在那样一个爱做梦的年轮里,开辟了一块“东篱”。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从民和师范毕业,来到李二堡中学,成为一名普通的教员。当时我的初中同学、好友张映录在李二堡马莲滩小学当民办教师。我俩情趣相投,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可是又没有一块可以施展抱负的园地。记得那是一个霞光满天,云淡风轻的黄昏,放了学,两人不约而同又聚在一起,然后就商量创办一个文学刊物。我们连夜步行翻过牙儿山岭,走下很长的山坡,来到新民中学,找到了当时在民和文学界较有名气的李正青老先生。他虽白发苍苍,但神采奕奕,精神矍铄,给我们给予了极大的精神鼓励,并答应给我们的“文学刊物”取名。我们三人整夜屈膝长谈,乐此不彼,万般兴奋。第二天,那么长的山坡,那么高的山岭,我俩脚下生风,一溜烟按时回到了各自的学校。

我们紧接着马不停蹄地行动起来,白天教学,晚上联系同学、同事、有文学梦的各界人士,快马加鞭地开始写文章,筹稿。联系好了同乡的李兰花、李树业、范平祥、范承胜、庞士英、李永存等文学爱好者,还联系到了西沟的杨琪昌文友,储备了一些人力。当时没有电话,全靠步行,风雨无阻,登门联系,那是何等的艰难!

且不说艰难,最令人犯愁的是纸张、蜡纸、油墨等的购买经费问题。当时,物资极度缺乏,经济十分拮据。我们向政府、社会人士请求捐助,得到的是冷眼、耻笑和辱骂,他们把我们看作一群“疯子”!我们中拿工资的寥寥无几,而且只有几十元的工资。艰难地凑够了纸张钱,蜡纸、油墨、油印机还没有着落,就向李二堡中学校长请援,校长答应提供这些东西时,正是深夜一点,却在我的眼前升起了一轮火红的太阳,照亮了整个校园。

半个月后我回家了,母亲见我就流着泪问,你得了啥病,瘦得这么厉害?  我才注意到自己的衣裳宽得还能装进一个人!半个月以来,整夜不睡觉,或写东西,或商谈“东篱”,或做“东篱”梦!每天中午才有一小时的睡觉时间,我们的确是一群“疯子”!

记得是星期二,张映录带来了李正青老先生给刊物起名的信件,打开一看是“东篱”,来自陶公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何等境界,何等情怀!我们欣喜若狂!

我们开始了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工作。在昏暗灯光下,用刻笔在蜡纸游 走,刻笔在钢板上行走时的“嗤嗤”声一直响到天亮,又响到天黑。我们的眼 睛红成了花,手指磨成了甲,刻好的蜡纸落成了沓,《东篱》从蛹化蝶,破茧而出了!

当时,这种油印版本在当地算是最先进的技术。在油印机的纱网下贴上刻 好的蜡纸,用卡子卡住,纱网上面涂上油墨用滚子均匀碾开,蜡纸下面放上要 印的纸张,用滚子在纱网上用力滚压把油墨压过蜡纸字迹印在纸上,滚一次就 是一页,揭开纱网,把印好的翻过去。就这样反复操作,就会印出多页,达到 所需要的数目,再换蜡纸开始下一页的印刷。我和张映录在我的宿舍里整整印 了一夜。天亮时,相互看着对方的“花脸”哈哈大笑。第二夜,我俩又装订了整整一夜。《东篱》创刊号就在黎明时分诞生了。

《东篱》就这样步履蹒跚地走过了三年,刊登了不少诗歌、散文、杂文、 短篇小说等作品,刊载了报告文学《霜叶红于二月花》,连载了学生李永存写 学校生活的中篇小说《别了,往日的梦,李树业的散文《蒲公英》、《家乡的小树林》,李兰花的诗作《乡恋》等等。

当时民和县文联办的《山菊》杂志转载了我和张映录合写短篇小说《菊花》。 全县文学爱好者的稿件纷纷寄来,《东篱》引起了民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但由于物力维艰,人力不及,工作压力大,人事变故频繁,

《东篱》休息了。但《东篱》精神依然存在,培养了 一批“东篱人”,正在为 民和文学阵地继往开来,不弃不离,在民和文艺界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这 些“东篱人”中,像张映录、杨琪昌、李兰花、李树业、冶廷林等已成为省作家协会会员,还有不少“东篱人”也在不同的岗位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

《东篱》是青春梦开始的起点。

《东篱》是生命之歌的摇篮!



02


主题书单推荐

《桃源散文集》
出版社:中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请识别下面二维码进行阅读



END





扫码关注

民和县图书馆


民和县图书馆
民和县图书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