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伟健 鄢和新
编辑│毕紫娟
审校│汤红明
全文约4000余字,预计阅读18分钟
一、慢性肝脏损伤伴随LPCs活化
二、慢性肝病中LPCs的可能来源与功能
处于发育过程中的肝脏存在LPCs,并被命名为肝母细胞(hepatoblasts)。肝脏由肝母细胞形成肝芽,并逐步定向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在人胎儿肝脏样本中,发现CD117+CD34+CD90-细胞亚群在体外表达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标志物;其他研究团队则鉴定了类似具有增殖潜能的细胞可表达CD133、CK8、CK18、CK19、CD44H、telomerase(端粒酶)、claudin 3、Alb(Albumin,白蛋白)等标志物。这些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克隆增殖能力,并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和内皮细胞。乙酰氨基酚(APAP)致死模型研究证明了在成体肝脏的Hering小管中存在表达LPCs标志物的细胞亚群,且管内含有可作为培养物的层粘连蛋白的基底膜,即Hering小管具备了干细胞小室的特性特征,对LPCs的增殖和干性维持起重要作用,并在体内肝损伤过程中具有包裹和保护LPCs的功能。
三、慢性肝病中LPCs的活化机制与体外应用
四、LPCs在慢性肝损伤中的研究探讨
五、总结与展望
作者简介
鄢和新 研究员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在肝病领域,带领研发团队于国际上率先建立和鉴定了“可诱导前体样细胞(induced progenitor-like cells,iPLC)”的细胞类型,开创了通过iPLC激活机体“发育性再生”以促进组织再生修复的再生医学新理念,并将该平台技术成功应用于肝脏科学研究和细胞治疗。以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ell Research、Journal of Hepatology 等杂志发表论文30篇,总影响因子280分,被引用超过2000次。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专题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荣获首届“浦东新区科技精英”等荣誉。
扫码关注
【20】全球干细胞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21】医疗机构加强干细胞临床研究风险防控的策略探讨
【22】干细胞新兴学科人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征稿链接
相关链接
【02】基于干细胞的肝脏再生
【03】小鼠肝损伤模型中双潜能肝脏祖细胞促进肝脏再生的机制
【04】人十二指肠黏膜下腺发现具有肝脏特异性再生潜能的干/ 祖细胞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