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东与杨笠的“互删”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在这场风波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声音和情绪,但有多少人的愤怒真的是因为“男女对立”而起呢?
京东事件的完整始末?
就在10月14日,京东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大促活动造势,微博宣布杨笠成为其双十一代言人。杨笠因其在脱口秀中的尖锐言辞和独特观点迅速走红,代表性言论“他明明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催生了网络词汇“普信男”。
许多感到被“冒犯”的男性消费者表示抗议,继而退款、卸载京东APP,甚至退订plus会员、注销账号。这场风波还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金融挤兑”传闻,一些用户担心资金安全,尽管京东金融官方紧急辟谣,但收效甚微。面对舆论风暴,京东官方微博于10月18日发布声明,对给用户带来的不好体验表示歉意,并宣布后续不再和杨笠合作。
这场风波使京东的股价在风波期间也出现了大幅下跌,三天内下跌了13%。京东在拓展基本盘和拉拢女性消费群体方面的努力也受到了挑战。此外,京东的公关危机处理也受到了质疑,被认为缺乏诚意和傲慢。
引起群愤背后的真实原因?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这也意味着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迅速放大,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京东与杨笠的“互删”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场风波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声音和情绪,但有多少人的愤怒真的是因为男女对立而起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放大器,它能够将个体的情绪和观点放大数倍。在京东与杨笠的事件中,一些人的愤怒可能并非源于事件本身,而是被网络舆论的激化所影响。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尤为常见,人们往往在没有完全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急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情绪。
其次,我们应该意识到,男女对立并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性别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都是不应该的。然而,将任何争议都归结为性别对立,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的分裂。我们需要的不是对立,而是对话和理解。
京东的道歉,以及与杨笠的“互删”,可以看作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尝试。在商业社会中,企业需要考虑品牌形象和消费者的感受,而公众人物也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种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可引起群愤的根本原因在于京东本身。首先京东没能把握好品牌调性,代言人或许是存在争议,但京东在选择代言人时可以规避掉此问题,不能“既要又要”。再者,京东请来杨笠代言,或许初衷是想“拉拢”更多的女性消费群体,然而一遭到男性用户的抵制,京东就立马“高举白旗”,“过河拆桥”,再次激怒了支持杨笠的那一方消费群体,两头都得罪透透的。最后便是原本应提供给消费者的正常服务也因为抵制行为而严重降质,最后一批“吃瓜”但未搅入“对立大战”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直线下降,又得罪不少“死忠自来水”的京东用户。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和平共处。通过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沟通,我们可以找到共同点,建立起更加和谐的社会。京东与杨笠的事件,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反思和进步的一个契机。
在这场风波中,京东付出了代价,但也收获了教训。未来,京东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这场风波也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品牌在选择代言人时,不能仅仅考虑其知名度和话题性,更要考虑其价值观与品牌调性是否匹配,是否会引起用户群体的反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