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住历史 记得住乡愁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保护历史文化纪实
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东瓯古城里,隐藏着一处清静古朴的千年古坊——墨池坊。相传东晋时期王羲之任永嘉郡守时,每日在此临池作书,搁笔洗砚于池,日长岁久整口池水都被染成墨色,故称墨池。
这里至今还保留着清代的街巷格局和完整的古宅院落群,是古城的瓯越文化核心区。
2023年以来,随着墨池—东瓯王庙—华盖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启动,温州市、鹿城区创新实施民间活态博物馆集群发展的新思路,对墨池坊古宅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修复立面,盘活空间,打造东瓯特色庭院集群,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研学观光,仅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游客就达35万余人次。
温州历史文化街区发生了精彩蝶变,老庭院演绎新故事,老街区焕发新生机,背后凝聚着温州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历史文化保护的担当作为和执着坚守。
2016年10月20日,温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提请的《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的议案及说明,依法作出关于同意该规划修编的决定。
温州古称瓯,为东瓯王国故地,是一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行政建制史、17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
1991年,温州被浙江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之编制的第一版《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3年,经浙江省政府同意,温州市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深入历史街区、历史地段、文化村镇等进行调查研究,向市政府提出关于扩大规划范围、深挖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价值、健全规划层级和保护体系以及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带、优秀工业遗产等建议。
温州市政府充分吸纳、高度重视,修编的新版保护规划从市域广角重新审视历史文化价值,充分体现了“倚江、负山、通水”的山水斗城格局,突出了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为内核的瓯越文化。中心城市保护规划除了重点保护历史城区和温瑞塘河风貌带,还增加了历史城区之外的瞿溪老街、寺前街、梧田老街、宁村所等4处历史文化街区,新增面积87.15公顷。
2016年4月,温州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3年大年初一晚,以“山河共华章”为主题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这是春节戏曲晚会开办33年来首次移步户外。第一站选择在南戏故里温州录制,以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戏曲剧本《张协状元》的编撰地温州九山书会为主舞台。
温州是南戏发源地,永嘉昆曲作为南戏嬗变、衍化的产物,是温州最古老、最具地域特色的剧种,被誉为研究南戏的“活化石”。2001年,永嘉昆曲作为昆曲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让南戏遗响弦音不绝,让“戏从温州来”深入人心,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在赓续历史文脉上展现担当,以立法之弦助力弹唱永昆故曲新声。
2024年4月23日,温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让永昆这朵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戏曲奇葩再次绽放、引人瞩目。
这一条例的诞生,历经近两年的研究论证、精心打磨。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多次走访剧团,征集意见建议,老中青少几代永昆人的许多想法与诉求,在条例里均有体现。条例通过后,永嘉昆曲名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媚媚立即在微信朋友圈将好消息分享给亲朋好友:“我们的诉求被采纳,深受鼓舞,新一出好戏马上就要开场了。”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张胜海介绍说,这部条例从保护原则、管理职责、保护体系、改革创新、展示传播等方面进行规定,助力永昆唱响新声。
泰顺县的廊桥是浙闽山区遗存的历史文化瑰宝,其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廊桥保护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
2020年12月23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使泰顺廊桥及其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有法可依。
这部条例是温州取得地方立法权后首部涉及历史文化领域的立法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廊桥保护专项立法。
“条例最大特色在于整体保护的立法理念。”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旭东说:“比如一座廊桥,它的周边可能会有屋舍、碑刻、牌匾等。我们将这些附属物或者有关环境要素都纳入了保护名录,予以整体保护。”
一部东瓯史,半部在塘河。
早在获批行使地方立法权之前,温州就已经注重借助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2009年制定的《浙江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就特别强调“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温瑞塘河历史文化”。2011年,在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翁锦武牵头下,成立了市温瑞塘河环境与文化促进会,编辑出版了《塘河文化丛书》,深入开展塘河历史文化探索研究。
近年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制定其他地方性法规的时候,也时刻不忘挖掘保护本土特色历史文化。比如,《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楠溪江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应当充分体现楠溪江流域文化特色”。《关于促进和保障洞头海上花园建设的决定》规定,“充分挖掘海洋海岛文化底蕴,发扬优秀海岛传统文化,弘扬海霞精神”。
张胜海介绍,目前,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已将江心屿、明清海防遗址、宋韵文化、瓯塑瓯绣瓯窑等保护一一列入立法计划,加大依法保护历史文化力度。
五马街作为温州古城商业中心,早在1984年就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同时获评首批国家级步行街。
这条老街,承载了海内外温州人的乡愁。
在改造提升之前,五马街总长度只有424米,曾一度人气萧条,不复当年繁华。
2017年,温州市委决定建立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指挥部,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联系指导,鹿城区委、区政府具体负责推进重塑古城风貌,加强古城文化保护,提升历史街区经济活力。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发挥人大职能优势和人才优势,立即组织开展专题调研、专项监督、代表视察等活动,指导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指挥部制定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工程未动,文化先行。为工程设计提供文化剧本,是这次改造的最大特点。
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陈铣介绍说:“为挖掘温州千年郡城文化精髓,我们累计整理涵盖文史、绘本、照片、文集等各方面内容的文史资料1000余本,梳理建立了近百个专项文化档案。最终,从古城老街、坊巷制度、温州开埠、历史名人等角度,策划编写了街区文化脚本。”
如何让人们“走进一条街,读懂一座城”?
市、区指挥部从文史资料中一点点挖掘逝去的文化元素,提炼形成东瓯古城“五千三百”文化序列,全面展示五马街—蝉街“十二景”、公园路“十景”、中山公园“十二景”,打造了温州科举展示馆、府学文庙展示馆、东山书院等文化展示精品项目,成为让人们“留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的社区博物馆。
复兴传统老字号,融入时尚新元素。
如今,从晚清风格的公园路漫步到民国风情的五马街,再来到民国风情与现代元素混搭的蝉街,游客可以一路感受这个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情万种。
以“复兴千年东瓯古城”为目标,鹿城区坚持“整体谋划、分区推进”的原则,谋划实施古城“四片一段”保护格局,以五马街为突破口,形成以蝉街—五马街—公园路1.4公里为主轴、14条背街小巷为脉络的“鱼骨式”商贸步行街区,以墨池坊“一坊六院”为肌理的东瓯特色庭院集群,以九山书会为依托的沉浸式南戏体验公园。
整个古城千年斗城完成新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后,焕发年轻态,彰显生命力,厚植新内核,逐渐成为集文、商、旅、居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文旅融合标杆地。
“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
北宋时期,温州知州杨蟠将温州古城规划为整齐美观的三十六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指挥部以“温州三十六坊”为名建立微信公众号,并编辑推出《人物满东瓯》精选集等书目,深入宣传温州独特的瓯越文化,搭建涵盖温州全境的“东瓯文史资料库”,使之成为海内外温州人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主动作为,积极开展了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民办博物馆建设等专题监督调研,使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延续,全面助力温州打造新时代文化新高地。
来源:法治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