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家出海② | 中小储能企业,没有出海求生的机会了

文摘   2024-10-23 08:53   中国  

新能源产业家|产业洞察

不要轻易冒险。

毫无疑问,出海是2024的储能最热的词汇。

据中国储能网数据显示,预计在2024—2026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223 GWh、343 GWh和456 GWh,分别同比增长48%、54%和33%。

另外,海外市场储能收益更高,在国内储能集成项目的毛利率普遍不超过8%时,海外市场毛利就已经接近20%。巨额差异让海外成为新一轮市场竞争的关键赛点。

再加之,部分海外地区对于储能的标准审查没有这么严格,虽然对产品质量要求不低,但在项目手续、消防等要求方面,有一定空间。

在国内价格和产能超级内卷的当下,海外市场有着广阔机会,这是行业的公认。

没人否认这块蛋糕足够大,但对储能行业的大多数人而言,这块大蛋糕越来属于行业少数头部了。


01巨头开始资本出海

就在10月14日晚,光伏逆变器领域的龙头企业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计划在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拟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

根据预案,阳光电源计划募集资金总额(含发行费用)不超过48.8亿元。

GDR,即存托凭证的一种,主要是为了解决境外公司在境内发行证券以及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公司证券的需求。

如能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顺利挂牌,阳光能源国际化资本运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而真正有让人在意是这次公告提及募资原因,阳光电源则表示,目前该公司储能系统产能利用率已趋于饱和,因此产能扩张迫在眉睫。

这意味阳光能源还在急速扩张海外市场。

6天后,就在10月20日,晶科能源也发布公告,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计划募集资金45亿元,用于其在美国与山西两个产线的建设。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巨头尝试海外募资了

2022年10月,全球光伏龙头隆基绿能(601012.SH)宣布拟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提示性公告,成为国内第一家宣布在瑞士上市的光伏企业。

2023年,电池片龙头爱旭股份(600732.SH)、光伏封装材料龙头福斯特(603806.SH)相继宣布赴瑞士上市计划,但随后又接连发布海外上市终止公告。

就在阳光公告之前,美的集团成功赴港上市,不仅成为“A+H”股架构的一员,还一举刷新了近三年港股IPO募资纪录。

巨头纷纷追求海外上市的背后,本质是通过在行业低谷期引入国际长线投资者,强化资金储备,优化负债率和融资成本,提升可持续发展和抗风险能力。

这意味着,这些作为全球市场份额的领跑者,将会吃下更大的海外市场份额。

而那些憧憬海外市场的中小储能公司,在巨头进入资本出海阶段后,可能真的没有多少机会留下了。

而且海外市场,本来也是风险重重,


02海外的鱼大浪更大

海外市场确实没想象中那么美好。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储能行业的价格战已逐渐传导至海外市场。

美国清洁能源协会(CEA)发布报告,2024年,美国从中国厂商手中购买20尺集装箱储能系统的价格从2023年的180美元/kWh下降到148美元/kWh,下降了18%。

据相关人士透露,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国际上储能的价格下降了30%。甚至出现有储能企业海外市场毛利从年初的30%—40%到现在只有个位数。

可以看到,价格下探的趋势已经开始在海外市场出现,海外储能市场的毛利率也在快速下降。

海外最大风险其实履约风险。

由于海外项目从签约到交付相比国内时间周期更长,海外储能市场是个高风险市场,海外市场合同履约和交付风险巨大,这样如果后期出现各种不可控风险问题,利润还有可能覆盖。

相比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犯错的代价很大,不可控风险也很高,对企业来说一次小失误甚至可以造成灾难性后果。

曾经的“储能第一股”派能科技在8月24日披露2024年半年报,归母净利润1987.67万元,同比爆降97.13%。


派能科技称,这是受到宏观环境变化,部分国家和地区补贴政策持续退坡,海外下游企业持续去库存,家庭储能市场需求较上年同期阶段性放缓的影响,导致公司产品销量下降和营收下滑。

而且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达客户眼中,对价格高低的评判标准更加多元,这些客户更加在意产品价值观。

现在欧美实行贸易保护措施,相关政策的频繁出台与调整,导致中国储能企业进入欧洲、美国市场将面临更高的关税和贸易壁垒,

例如,美国由于此前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对中国锂电池企业设置重重限制。

企业出海的门槛似乎正悄然提升。

当出海变得不再仅仅依赖于高利润,而是需要更精细的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时,大多数企业便面临着出海门槛的考验。

在利润丰厚时,企业或许可以轻易承担出海过程中的错误与风险,因为高利润足以抵消这些损失。

但当利润变得微薄,企业再想出海,就必须审慎考虑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所以,海外市场的风险其实还是非常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出海是独属于国内储能巨头们的专属竞技场。

对中小储能公司而言,出海这张船票,真的很烫手。


03巨头的独舞

今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产业链企业在海外斩获了超70GWh储能系统订单,合同金额接近1000亿元,相比去年大幅增长。

而这些订单大部都被巨头瓜分。

上游矿企巨头们早就开始冲向美洲抢占海外矿产资源,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分别在智利、墨西哥等地花费数十亿美元收购了锂资源项目;而逆变器厂商在出海欧洲取得亮眼成绩后,亚非拉地区用户侧储能需求爆发也带动了储能逆变器市场新的增长。

诸如艾罗能源这样的全球户储玩家,早年便以海外市场起家,在国内诸多厂商严重“失血”的状况下,于海外相对成熟的储能市场环境下大杀四方,赚得盆满钵满。

不断抬高的关税与贸易壁垒,中国头部储能企业也正通过海外建厂、或与当地企业合作、以及技术授权等方式突破“桎梏”。

目前,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蜂巢能源、孚能科技、国轩高科、欣旺达、中创新航,海辰储能,瑞浦兰钧等中国电池厂商,在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多地布局有电池工厂。

进入2024年,储能领军企业,如远景储能、阳光电源、比亚迪储能、宁德时代、华为、瑞浦兰钧等,在海外拿大订单的速度在加快。
阳光电源近期成功签约沙特ALGIHAZ全球最大储能项目,一个订单规模高达7.8GWh,该项目计划2024年开始发货,2025年全容量并网。
远景储能继拿下英国300MW/624MWh的Cellarhead储能项目订单后,最近又被选中为阿布扎比马斯达旗下的Masdar Arlington Energy供应电池储能系统(BESS)。
海外与国内市场环境上差异较大,头部储能企业在海外能拿大单,考验的是储能产品的可靠性和提供不同场景解决方案的技术能力,也考验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品牌、供应链、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
比如阳光电源最近拿下7.8GWh的沙特项目,便是得益于长达十几年的全球前瞻业务布局,通过前期深入的市场调研、法律、地缘政治研究,敏锐的洞察力快人一步,从而为出海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远景储能早已在海外布局多年,建立了成熟的本地化策略,如在海外进行研发、生产制造,融入当地,使得出海更具优势。
某种程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并不是简单地将产品卖到海外、将工厂开到海外,而是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国际化合作,为当地贡献价值。

想要深度参与到海外市场中去,还需要企业从资金资源、产品品牌、服务能力甚至产业链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实现国际化。

海外市场风浪大,但机会也够大,但对中小企业而言,在面对巨头的体量,积累和海外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还能有多少空间呢。

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企业出海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风险与收益。

毕竟,远方和生存,眼前往往更重要。


-END-

————互动专区————
欢迎加入工商业储能交流群,大家一起来八卦~
扫码添加小助理微信,留言公司+职位,加入社群。



新能源产业家
中国新能源产业智库,聚焦赛道上的关键产品,关键人物。集深度报道、展览会议、产业研究为一体的综合产业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