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合美术馆成立十周年系列展”开幕。合美术馆馆长、中电光谷总裁黄立平发表致辞,以下为全文:
尊敬的各位艺术家,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
诚挚欢迎大家光临合美术馆参加纪念合美术馆成立十周年系列展览开幕式!
时间过得真快,合美术馆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其实,我在创办“光谷联合”的那一刻,就曾想过要办一个美术馆,这样算起来至今已经有二十年了。前十年作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主要是我个人的事情;后十年是美术馆的社会实践。这个过程大家都参与了。今天见到大家再次在此汇聚一堂非常感慨,十年之间一幕一幕的生动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可以说,合美术馆十年发展之路是大家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和相互启发、相互搀扶,并肩走过来的。
今天,我最想表达的心情是感谢!首先感谢十年来为合美术馆倾心贡献一个又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展览的艺术家、理论家和批评家!
十年前,我们选择了当代艺术作为合美术馆的学术方向。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呈现真正意义的当代艺术展览;不知道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学术框架,追求什么样的学术理想;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梳理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创新脉络。这十年是在大家的帮助下一路探索过来的,是从无路处踏出来的一条路。衷心感谢大家!
艺术家的创新成果是美术馆的价值核心。我非常看重我们从茫然中走过来的每一个脚印——美术馆的每一种突破都可以从这些脚印中找到证明。办过的展览很多,而记忆最深的往往是每一类展览的第一次。办艺术家个展也是如此。记得我们办的第一个艺术家个展是傅中望先生的“构物思迹”手稿展。过去,国内鲜见手稿研究的展览,从某种意义上讲,合美术馆开了一种先河,这个展览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展示当代艺术发展的个性过程是一种有效的展览方式,由此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接下来是方力钧先生的“另类生存”手稿展。如果说第一个手稿展是一种假设,那么第二个手稿展就是一种证明——证明这样的展览方式是成立的。这十年我们沿着这个脉络将手稿展项一路办下来,形成了合美术馆的一个特色展项。感谢庞茂琨、苏新平、张晓刚、毛旭辉等老师呕心沥血的呈现,使每一个手稿展都具有难忘的传奇色彩。
全景式介绍艺术家艺术成就的回顾性展览很难办。首先,艺术家要有足够完整并成规模的艺术作品,能够有效占领美术馆的各种空间。第二,要有足够系统的史料,展示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张大力具备这个条件。我们大胆做了第一次尝试,“极端现实”大获成功,接下来是王广义的“存在与超验”,证明合美术馆有能力举办高难度的当代艺术大型个展。这个展项一路走下来,徐冰、谷文达、焦兴涛、缪晓春、费俊、姜杰、李象群、傅中望……对美术馆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有没有勇气拿出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给艺术家布展,敢不敢安排足够长(起码六个月)的展期。合美术馆做到了。我们把举办每一个艺术家的个展作为向艺术家学习创新思想和方法,实现认知超越的机会,从中吸取宝贵的艺术精神。正是因为合美术馆是真心实意向艺术家学习创新精神,所以,从不惧怕,也不拒绝任何以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达而提出的各种苛刻的展览要求,因而赢得了艺术家、策展人和观众的共同尊重。
刚才,大家观赏了傅中望文献展。坦率讲,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准确定义这个展览。傅中望先生是一个真正具有创新精神且不断超越自我的艺术家。这个展览表达方式与之前的几乎所有的展览都有所不同——即便称作文献展,也是一个崭新的文献展,是合美术馆展览认知的新突破。
十年来,艺术家的创造力是支撑合美术馆不断向社会呈现精彩展览的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艺术家的当代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就没有合美术馆今天的文化影响力。
衷心感谢各位艺术理论家、批评家、艺术史家和各具独特风格的策展人,大家将各自的看家本领都带到了合美术馆,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艺术的创新离不开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的相互促进。没有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充分互动与碰撞,艺术创新的文化意义难以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理论工作者对于美术馆的贡献与艺术家的贡献具有同等文化价值。
这要特别感谢湖北省文化厅。合美术馆是在我们国家为数不多,由企业出资兴办的公益性美术馆——既没有要公共财政开支,也没有向观众收一分钱的门票——如此坚持十年——这样的美术馆国内是极为少见的。而做这样一件具有文化意义的事情挺不容易。在现行体制下,如果没有湖北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我们的美好愿景和专业精神很难得到发挥。不久前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其实,艺术创新跟科技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同样重要。合美术馆的发展实践证明,湖北省在营造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在此,要特别感谢湖北省文旅厅的大力支持。
最后,要感谢湖北省和武汉市艺术界的各位知名人士。自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就是我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城市。武汉艺术家是有大胸怀和大格局的。十年来,合美术馆举办了几十场个展,着眼于放大武汉声音,产生湖北影响,为武汉的创新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按照合美术馆的学术目标,要尽力做公认的具有标志性学术价值的展览。坦率讲,在汉艺术家被列入其中的不多。我们没有为人情世故所左右,很大程度是武汉艺术界的良好风气与氛围以及本土艺术家的胸怀使然。离开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很难无所顾忌地坚持当代艺术的创新标准,呈现如此众多的高水平当代艺术展览。离开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也很难能像今天这样淋漓尽致地追求美术馆应该追求的文化理想。
站在这里,我感触颇深的是欣慰!为形成企业与美术馆相互成就的格局而欣慰。为什么20年前我们就想办一个美术馆?是因为企业需要一个具有文化启蒙价值的精神堡垒。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五四”先哲的影响。在我心目中“启蒙”的分量很重——看作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文化基石。蔡元培先生视美育为启蒙的论断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坚信,艺术是具有启蒙价值的一种文化存在。企业只有创造社会价值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为艺术的创新发展尽一点力,可以看作企业的一种文化自觉,也可以看作企业的一种社会理想。同时,在我们看来,打造好美术馆这个平台,就能形成企业向当代艺术学习创新的机制。艺术创新与经营创新——终极理念上是相通的。
中电光谷三个核心价值取向:第一个是开放——Open,第二个是远见——Vision,第三个是联合——Union。就开放而言,当代艺术始终走在开放的最前沿;就远见而言,对于世界的感知,对于未来的预知,当代艺术最具敏锐的洞察力;就联合而言,关键是格局,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跨界资源整合意义重大。我们希望合美术馆能够建立起将各种具有创新特质的思想方法以艺术的名义汇聚起来,与企业发展相互成就,形成中电光谷与合美术馆相互促进的巨大内在动力。这种相互成就机制首先成就了合美术馆的非凡十年,继而反向为企业文化赋能,成为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文化基因。中电光谷十分看重联合,我们始终告诫自己,要以开放的心态跟外部世界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良好环境。
非常欣慰的是——今年,中电光谷获得了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企业社会价值“五星佳”评级——这是国内最高的企业社会价值评级。中电光谷获此殊荣就跟合美术馆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贡献联系在一起,跟企业为推动创新国家建设所作出的努力分不开。今天,这么多具有重要文化影响力的人物汇聚武汉,就体现了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汤湖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与合美术馆同心协力为地方文化艺术事业做贡献的共同情怀。这些价值理想实际上都跟中电光谷的企业文化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讲,艺术往往具有神秘色彩,难以深入接触。而有了自己的美术馆,就给企业的经营者提供了多方位接触艺术的文化条件,进而形成这样一种文化习惯——困惑了,便想起艺术;无聊了,就去找艺术家。只要企业的发展过程充满这种生生不息的活力;只要美术馆能源源不断提供强大创新思想动力,只要企业发展能够跟艺术创新更紧密结合,能够持续从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去吸取力量,企业与美术馆相互成就的机制就能够长期保持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走到今天,深感欣慰的就是企业的发展跟美术馆的发展形成了相互成就的良性机制。企业从艺术创新中吸收创新思想的启迪,不断变革商业模式。目前,中电光谷在产业园区发展领域走在行业前列,特别是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独树一帜,就与美术馆的艺术赋能直接相关。企业与美术馆发展相互成就的经验给这个时代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另一个令人欣慰的是——美术馆与艺术家、批评家、理论家的相互成就。真正的艺术家为了使自己的展览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一定会全力以赴。美术馆应该尽可能成人之美。因为艺术家所呈现的极致展览,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界定艺术家的文化地位,更能界定美术馆的学术地位。合美术馆是公认的能够充分激发艺术家全部创造热情的美术馆。这是我最看重的合美术馆的文化地位和学术价值。一个展览能够让艺术家倾注全部心血,拿出全部的本事——这个展览本身就是极为重要的作品。今天大家看到的傅中望老师的展览,是经过艺术家与策展布展团队一个月全力以赴的创造工作才能达成的艺术水准。这种状态是美术馆与艺术家最好的相互成就的方式。离开了这种相互成就,何谈艺术创新。
还有一个令人欣慰的,是武汉本地各艺术机构因合美术馆的发展而形成的相互成就的机制。这或许是当下武汉何以成为当代艺术发展中心城市的重要理由。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方力均先生,2016年,他有三个展览分别在合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和武汉大学艺术馆举办,王广义老师的大型个展也在合美术馆举办。怎样形成一种文化的合力,相互支持、资源共享,这在当时是一个课题。武汉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等开始思考如何建立艺术资源整合共享的武汉机制,因此成立了@武汉,成为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支持的地方艺术活动协调机制。感谢魏光庆、傅中望、王心耀三位老师先后担任@武汉的轮值主席,为武汉当代艺术的协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天,@武汉的传统还在延续,成为武汉当代艺术推广的共同品牌。在合美术馆十周年的展览中有傅中望先生的文献展,下午湖北美术馆还要举办傅中望先生作品展的开幕式,一个艺术家的两个重要展览又一次同时期在同城拉开,相得益彰形成文化共鸣——这是武汉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氛围。希望这样的文化氛围未来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让@武汉更好发挥艺术创新不可或缺的自组织文化协调机制。
站在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展望一下合美术馆的未来。十年,对狗而言已经进入了衰老,对人而言还是个小学生。合美术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太远的目标不说了,就说说未来十年的路怎么走:
第一,美术馆的发展方向要和科技革命的潮流同步。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既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也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未来十年,将是构建智能化时代重要的十年,也将是人工智能发展最快的十年。我们希望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人的最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相结合,作为合美术馆未来最重要的关注和发展方向。今天,北京大学人工智能中心的负责人也来了,我们正在探讨人与人工智能未来在视觉艺术领域的结合的各种可能性。合美术馆也将寻找合适的角度参与到人工智能与艺术世界的盛宴中,发现更多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崭新案例。
第二,美术馆的理论建树和知识生产要更加突出赋能企业创新的宗旨。坦率讲,中电光谷在产业园区发展业务框架内的突出瓶颈是园区规划方式的创新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一句话,不能忽视建筑艺术。在此之前,举办了“空间叙事——国内外当代建筑展览影像展”和“共生与变异——主题建筑展”,并且在去年举办了第一个建筑家个展——主题为“自然建筑”的朱锫建筑艺术展。未来十年,我们要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就是把过去20年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建筑家的思想观念和建筑作品通过建筑家个展,大体勾勒出一个轮廓。这是美术馆应该承担的使命。对于一个主营业务直接涉及城市建设的企业,如何在努力达到商业目的的同时,自觉支撑建筑艺术最新成果应用。未来的企业必须要有这样文化自觉。这不是冒险,而是避险。在不确定的未来,要做到思想不僵化以及商业模式不落伍,就要坚持从当代建筑艺术的创新精神中汲取精华。
第三,今天开幕的四个展览,其中最能体现合美术馆文化意识的是傅中望先生的个人主题展览。这是傅中望先生在合美术馆第三次举办的个人展览。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呈现,也是艺术思想的深化。不断深入的展览才是应有的研究态度。在我看来,美术馆办过一个艺术家的个展,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研究工作不能止步。我们希望建立深入关注、研究和挖掘,并与艺术家长期合作的机制。昨天,我看到傅老师的新展览后非常感动。美术馆所提供的平台,让艺术家不断突破自我,这是美术馆应有的作用。未来十年,合美术馆将进一步关注每一位曾在合美术馆举办过个展的艺术家,发现新的视角,着眼新的观念,呈现艺术家新的新成就。
总之,未来合美术馆的每一次重要展览和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在座各位的关心和支持,也离不开政府领导的帮助。在此我给大家鞠个躬,愿我们共同的文化使命在未来十年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愿合美术馆在未来十年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文化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