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辩解,不要好为人师
文摘
情感
2024-12-03 18:26
广东
在不久前的11月30日,我在高中同学圈子里发了一条信息:“明天是十一月初一日了,时间过得很快!”过了一会,有一个同学冒出来说了三个字:“十二月。”我一看就意识到他的本意是想给我纠错。我用的是“初一”这个字眼,说明我是按照农历来算的,第二天确实是农历十一月初一日。如果是十二月初一日,那么就快过年了。这个同学按照公历来说我,显然他没有领会我的意思,他的纠错变成了犯错。不过我没有去辩解,也没有去指正,我回复了一句:“好的,感谢提醒!”我想此事无关紧要,让它过去就算了,没必要管对与错。然而,其他同学为我说话了。他们指出我说的是农历,那个同学说的“十二月”反而不对。那个同学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继续为自己辩护,直到他去翻了日历才承认错误。看着同学们在辩论,我都不好意思了,想不到一个简单的事惹出这种麻烦。那个说出“十二月”的同学,在我看来,他虽然人到中年了,但还很少年。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少年那种血气方刚的体质,天真烂漫的性情,才会很较真对与错,把世界看成非黑即白,才很有热情为别人纠错。我或许已经没有那种热情,我更看重的是彼此保持良好的关系,不要在对与错之间纠结,因此我给他回复“好的,感谢提醒”,我的本意就是表达善意。如果没有其他同学去指正他,他看了我的回复应该高兴,至少觉得他为我纠错得到了我的正面接受。这样的结果对彼此都有利。前天在《初一分享》中,有一个读者评论说:“师兄吉祥!有一点疑问,图片中的道友称呼的师父,是指您吗?据我所知,是不能称在家人为“师父”的,这个问题也跟寺庙的住持师父确认过。没有恶意,只是提醒。”我看完这个,不去辩解,不好为人师。我回复了:“好的,感谢提醒!”“师父”这个词出现于唐朝,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到了元明朝,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时至今天,“师父”一词已经成为对老师的通称,既可指僧尼、道士的称谓,也可指专门技艺的人。我在文章中说的“弟子”都是跟我有着明确师徒关系的人,非此关系,我绝对不会妄自尊大。有的是跟我了解佛法,有的是跟我学习中医,有的是跟我学习玄学。因此,他们用师父一词来称我,我是堪受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读者已经认定了她心中的答案,我就没有辩解的必要,我放下好为人师之心即可。因此,我给她的回复“好的,感谢提醒”,表达的是我的善意。在我看来,这样的回复最暖人心,最不耗时,最省心力。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无非两点:一是利益,二是观点。就利益而言,我是比较信命的人,我相信“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因此从小到大遇到利益之争,我一定会主动让步。道理很简单,如果天命中属于我的东西,辗转来回最后一定也还是我获得的,我不必去争。天命中不是我的东西,我去争了,耗我的福报。就观点而言,我在中学的时候大概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的观点之争,第一句是争观点,第一句之后都是争强好胜,已经脱离观点本身。后来我无意中看到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把我的想法表达得淋漓尽致。那句话是这么说的:观点之争、路线之争都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那些对着任何一个小事也能吵来吵去、撕来撕去的人,他们争的权力叫“你们都得听我的”。所有的争论都不是关心问题本身,而是佛法说的“我执”,在跟别人的争论中体现“我”的权力和权威,极大地满足“我执”。别人对也好、错也好,我都承认他对就好了。他的“我执”得到满足就好,他高兴就好。这些对错不影响我吃喝拉撒的,为什么我要好为人师去指正他呢?现实中的人也好,平时文章的留言也好,他们对我的指指点点,我看得出问题所在,知道他才是错的。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即使很真诚去指正别人,别人也不愿意接受的,只会搞坏关系。这个世界上真正教育人的是南墙,而不是忠言。我不会辩解,我不会好为人师。他是来为了满足“我执”的,我应该布施满足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