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是到北欧五天来遇到华人最多的一天。
早上在酒店餐厅用餐,开放式厨房里的一个年轻厨师,可能就是华人。他笑嘻嘻的,隔着柜台主动向我们问好,说的虽是英语,但神情气质像是华人。
早餐结束,我出餐厅的路上,发现一个正用餐的同龄亚裔妇人友善地盯着我,我们两人同时微笑致意;她主动打招呼,开口是汉语发出的直率问题:你们是中国人吧?接着问我是随儿子儿媳来还是女儿女婿来。然后主动告诉我,她是随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女来的,是马来西亚人。妇人长得很秀气,气质优雅温婉。
一天游程中,也几乎处处都有华人。特别是腓特烈堡和新港,可以说华人扎堆。在新港两岸和桥上,简直像是身处上海外滩。
午餐的一家日餐餐厅,老板是一个福建女子,她说他们兄弟姐妹亲戚在丹麦开了四家店;她生了三个孩子在丹麦养育,说福利很好。言语神情之中,满满的幸福感。
上午第一站参观酒店门口的哥本哈根市政厅。市政厅前有一个不小的广场,很多鸽子在徜徉。市政厅进门是一个很高大的厅,四周高挂着几十面丹麦国旗,厅內正搭台布置一个什么展览,走廊有两对年轻人等待举行婚礼。
市政厅一侧,有一座安徒生雕像,他侧身望向左侧的一个古老儿童游乐场。
之后坐火车去参观菲特烈堡城堡。
这座宫殿式城堡原本是丹麦贵族海洛夫·特罗勒的私人庄园。1560年,被国王菲特烈二世看中,用西兰岛南部的奈斯特维士的一座森林寺院同特罗勒交换。从此,这座庄园易名为菲特烈堡。但当时的城堡只是一座建在最南部小岛上的两层楼,规模极小。国王克里斯钦四世扩建了菲特烈堡,使其初具规模,成为国王及王室的行宫。
作为丹麦国王的行宫,菲特烈堡在丹麦众多古堡中占有显赫的地位。每位国王均在这里举行登基加冕和进行重要的宗教仪式活动。
1721年,国王克里斯钦六世将菲特烈堡辟为博物馆。
菲特烈堡博物馆最初作为王家博物馆,禁卫森严,任何参观者均须得到王室许可方许入内。1878年,丹麦国王发布命令,宣布将其改为国家历史博物馆。1882年,菲特烈堡始向公众开放。
这座城堡横跨人工湖上的三座小岛,由荷兰文艺复兴式红砖建筑构成,主体建筑有4层,呈U型布局,气势恢宏。
城堡内部装潢豪华绚丽,镀金的天花板、众多与整面墙等大的织锦挂毯,还收藏了大量装饰品、绘画、家具、王室用品等,是丹麦最大的肖像画收藏地,尽显皇家气派。
与瑞典的卓宁霍姆宫一样,城堡周围也是巴洛克式花园,花园形似皇家皇冠的冠顶,园内有修剪整齐的草坪、花卉、喷泉和雕塑等,与城堡相得益彰。
这里的花园没有瑞典的卓宁霍姆宫阔大气派,但宫殿和收藏要丰富厚重很多。
回到哥本哈根市内后,我们游览了国王新广场、新港和走街——斯托罗里耶步行街。
国王新广场建于1670年,最初是城市防御工事外的泥泞之地,后改造成铺有鹅卵石的广场。1688年,广场中央竖起了克里斯钦五世国王的骑马塑像,成为广场的标志。
广场周围坐落着皇家剧院、皇家艺术学院、玛格森商场等著名建筑。
安徒生曾在广场边的酒窖街居住,在这里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
如今,国王新广场是哥本哈根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冬季会举办户外滑冰活动,这里也是高中毕业生举行庆祝活动的传统地点。
走街——斯托罗里耶步行街,是世界上最长的步行街之一,它东起国王新广场,西至哥本哈根市政广场,全长1.2公里。
它始建于17世纪,街道两旁汇聚了众多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有荷兰文艺复兴式建筑,还有中世纪风格、巴洛克风格等,承载着哥本哈根的历史记忆。
这里是哥本哈根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全街约有200多家商店,涵盖了各种类型和档次的商品。
最惊艳的,还是新港景区。它是建于1669年至1673年的一条人工运河。它的建造初衷是将海水直接引进国王新广场,连接哥本哈根的内城与外海。
运河两岸排列着众多色彩斑斓的17、18世纪建筑,有浅灰、鹅黄、墨绿、亮橙等,五彩斑斓。这些建筑外观精美,装饰着独特的窗户、阳台和屋顶,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里还停泊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木制帆船,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浪漫气息。
童话大师安徒生曾在新港居住过三次,分别是18号、20号和67号,他在这里创作了多部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