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07 篇深度好文:5722 字 | 17 分钟阅读
当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确定时,就需要强大而稳固的深度思考模型与习惯,通过增强思考的真实力量感提升目标实现的确定性。
深度思考是一种能力,它让我们透过现象迅速洞见本质,并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人,不会被繁杂的信息和无序的表现所迷惑。谁具有深度思考能力,谁就是互联网这一工具的主人。
是否人人都能够深度思考呢?我的答案是:能,一定能!原因在于,深度思考,是一种可训练的能力。
一、深度思考,
是探究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模式
什么是深度思考?
顺手搜索一下,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定义。比如,香奈儿前CEO莫琳·希凯(MaureenChiquet)所撰写的《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一书,对深度思考的定义就如其副标题: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定义:
艾隆·马斯克(ElonMusk):深度思考对于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事物非常重要。你需要深入研究一个问题,理解其本质和根源,然后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深度思考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它涉及对信息的综合、评估和推理。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要理解深度思考,首先必须明确区分思维层次的几个重要概念,即现象、事实和本质。这三者的关系,在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一直是热议话题。
可以将它们理解为一种层次递进的关系: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出发,逐步深入到确凿无疑的事实,再进一步探寻那最根本、最内在的本质。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每一步都需要摒弃主观偏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和解析。
第一层:现象
现象是事物或行为的一种表现,即“观其然”。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部分。它是事物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现象,很可能是虚假的、误导的。
比如:“小天没有交作业。”这句话描述的就是一个现象。现象可以被看到、听到,是人人都可以触及的层级。
第二层:事实
事实是现象传递的信息,也是现象的属性,即“是其然”。事实是对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和解释的结果,是事物真实存在的状态或属性。
事实通常是通过思考而得出的结论。事实比现象更为深入,它揭示了事物更内在的一面。比如,小天没有交作业,其传递的信息可能是:
A.时间不够不交作业。
B.很多题不会做不交作业。
C.对老师不满不交作业。
显然,这三个事实都不一样。也就是说,一个现象,其背后的事实有多重可能。事实需要思考、甄别,是不少人都无法触及的层级。
第三层:本质
本质是事实的根本属性,即“所以然”。本质需要深度思考、研判,是很多人都无法触及的层级。比如,在上述三个事实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知道:
A.为什么时间不够?
B.为什么很多题不会做?
C.为什么对老师不满?
当我们在询问原因的时候,已经在进行更深入的本质探究。从现象层到事实层再到本质层,这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如果仅仅停留在第二层,甚至第一层,都不能称之为深度思考。
可见,无论哪一种定义,深度思考都与探究事物的本质有关。对本质的认识是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因为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它、预测它、控制它。
因此,可以给深度思考一个定义:深度思考,是探究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模式。
二、源思维:深度思考的基石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哲学箴言,尽管其寓意深远且历来解读纷纭,但一个核心理念始终如一:正是通过思考,尤其是深度思考,我们才得以触摸到自我存在的本质。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严谨学术研究的社会科学家和公共事务专门研究者,深度思考对我而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思维层面,成了我无意识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它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如何进行深度思考?是否每个人都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两个问题一直在脑海中盘旋。而让我更加坚定这一想法的,是多年前的一次难忘经历。
那时,我受邀前往孩子就读的学校为初一新生做了一场开学演讲,主题是“思考点亮心中的灯”。在那场演讲中,我与主管校长、孩子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正是这些宝贵的互动,让我深感思考的力量不仅在于影响个人的行为,更在于它能够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点亮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盏灯。受到这次经历的启发,我也深感有责任将我的思考模型和方法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接下来几年,我开始在繁忙工作之余投入这项工作:如何将社会科学家的思考模型转化为可见文字。我阅读了大量书籍,研究了当前主流的思考方法,并与一些同行、学者和实践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同时,我也做了多场与思考相关的演讲,通过与听众的互动,不断检验和完善它。在此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自己赖以思考的模型的独特之处,并将其归纳为源思维。
在这里,“源”蕴含多重含义:源是本源,探究事物之基本属性;源是根源,发现因果之主要症结;源是源泉,激发人生动能之所在。
“源思维”这一概念,深受古代哲学家智慧之启迪。他们秉持着一种信念:世间万物,无论多么纷繁复杂,皆有其本源。
源思维塑造了人生真相。同一件事,思考的角度变了,对我们的影响也就变了。人生的真相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包含了太多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当我们在深夜里独自思考时,往往会发现,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其实并非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源自我们内心的限制。
我们的思考层次,如同一座无形的阶梯,决定了我们认知的高度。思考的深度决定认知的高度,认知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源思维让我们找到更多人生之解。
我们通常喜欢在熟悉的单一路径上找到问题解决方案,但最佳的方法是从多个路径上来寻求最优解。源思维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我们找到最重要的因果关系,更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同时,我们也因为这种理解而能找到更恰当的答案。
重要的是,基于源思维,我们得到的不只是一把砸碎旧世界的锤子,而是一个创造新世界的工具箱。在这个工具箱里,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机遇,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利用。
在构建理想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手握一个无形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工具:溯源本质并排除干扰:它帮助我们剖析事物的根本,直达问题核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把利刃尤为重要。保持开放并交换有价值的信息:它象征着沟通与协作,让我们拥抱多元的观点与思想,不仅能拓宽我们的视野,也将激发更多的创造力。
三、三步灵活运用源思维
若要洞悉事物的内在本质,就必须逆流而上,追溯其源远流长的起始。正如前文提及,这里的源,是本源(探究事物之基本属性),是根源(发现因果之核心症结),是源泉(激发人生动能之所在)。
概括而言,源思维,是从还原事实、辨析因果到锚定切口的深度思考模型。
环节1:还原事实
事实与现象有关。透过现象还原事实,是源思维模型的第一步。
在古希腊哲学巨匠柏拉图(Plato)的经典之作《理想国》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洞穴理论”。柏拉图认为,人类犹如被囚禁在幽暗洞穴中的囚徒,只能看到洞壁上摇曳不定的影子,而这些影子仅仅是外界事物的苍白投影。
在充满迷雾的世界中,只有通过理性思考的灯塔,才能照亮前行道路,逐渐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柏拉图用这一理论指出,现象与事实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现象如同那些虚幻的影子,它们只是事物的表象,而事实则是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实本体。
要想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就必须勇敢走出洞穴,直面阳光下的真实世界。
而在20世纪的哲学舞台上,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在其《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与柏拉图异曲同工的“语言游戏”观点。
维特根斯坦认为,现象和事实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不同的层面。语言如同一座复杂的迷宫,现象只是语言表达的表面意义,它们像是迷宫中的指路标识,而事实则是隐藏在标识背后的深层意义,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只有通过参与语言游戏,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语言游戏不仅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揭示事物真相的哲学方法。
通过深入剖析语言的逻辑和结构,我们能够逐渐剥离现象的表层意义,触及事物的核心和本质。
可见,柏拉图和维特根斯坦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都认为,在这个充满假象和幻象的世界中,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深入探索,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简而言之,现象与事实,两者宛如冰山一角与深藏海底的巨大冰山本体。现象,就如同我们站在岸边,远远望去的海面浮冰,只是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个片面、表层的直接感受和观察。而事实,则是那深不可测、庞大无比的海底冰山,它潜藏在现象的背后,是构成世界真实面貌的基石和本质。
要从纷繁复杂、多变易逝的现象中,还原出隐藏极深、稳定不变的事实,实非易事。
按照源思维模型,如何还原事实也是有步骤、可训练的,分为三步:识别关键概念、定义关键概念、重新表述事实。
环节2:辨析因果
在还原事实并重新表述事实的基础上,第二个环节是辨析因果。辨析因果,就是找到变量特别是关键变量。步骤如下: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殿堂中,研究者会使用多种精密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证据,这些方法通常被用来解锁自然界的奥秘和人类行为的密码。
比如:实验法,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条件,探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问卷调查法,以标准化的问卷为工具,广泛收集大众的意见和看法;结构化访谈法,通过深入而有序的对话,挖掘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大数据法,利用庞大的数据集和先进的算法,揭示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等等。
然而,当我们走出实验室,踏入日常生活的纷繁世界,收集证据的方法便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与当事人直接沟通,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通过面对面的对话,可以捕捉到对方言语中的微妙变化,洞察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观察和记录,则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被忽视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问题的关键所在。
此外,通过第三方侧面了解,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第三方可能会提供不同的视角和信息,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环节3:锚定切口
思考的目的是引导我们行动,帮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而深度思考,更是为了确保我们的行动正确无误,避免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迷失方向。
想象一下,一个人沉浸在思考中,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各种理论和设想,却从未付诸实践。这样的思考,虽然可能充满了智慧,但终究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对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为真正的改变和进步,都源自行动——只有通过行动,我们才能将思考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思考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思考为行动提供智慧和方向,而行动则为思考提供实践和验证。
深度思考并非停留在还原事实和辨析因果的层面,它更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终极目标牢牢锁定在问题的解决之上。换句话说,深度思考必须为实际行动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指引。我将这一关键环节称为“锚定切口”。
吉姆·柯林斯(JimCollins)在《从优秀到卓越》中强调:“在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中,都有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们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但是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远见卓识,而是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
锚定切口,就是在浩繁复杂的因果网络中精准地找到那个能够引发连锁反应、进而解决问题的关键突破口。锚定切口这一环节,让源思维模型构成了闭环,即从深度思考到有效行动的闭环。
锚定切口,要求我们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不仅要洞察问题的本质,还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中抽丝剥茧,找到最薄弱、最易突破环节。这一过程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寻找岛屿,我们需要借助辨析因果这座灯塔,避开那些看似重要实则无关紧要的纷扰。
最终,当我们找到了那座岛屿—也就是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还需要勇敢采取行动,跃入水中,游向它。
如何锚定切口呢?步骤如下:
第一步:明确方向
在辨析因果的基础上,我们验证了假设,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可以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了,也就是明确改进和解决的方向。
•如果是A能力假设:那就需要提高小天的能力。
•如果是B心态假设:那就需要调整小天的心态。
•如果是C制度假设:那就要看看如何改进学校的不合理规定。
第二步:制订计划
针对上述方向,需要制订详细或者简单的行动计划。
第三步:即时激励
我们的行动意愿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即时激励的左右。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游戏如此热衷?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游戏精心设计了即时激励机制。在游戏中,玩家每完成一个小任务或挑战,都能立刻获得相应的奖励和认可,这种即时的成就感让玩家欲罢不能。
事实上,无论是游戏还是学习,其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它们都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在不断试错中发现规律,建立信息和知识碎片之间的联系。然而,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我们长时间投入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具备的操纵性、互动性、及时回馈的奖励机制以及视觉沉浸式体验。
这些元素共同作用,让我们在游戏中更容易保持兴趣和注意力,更容易进入所谓的“心流”状态。
相比之下,很多学习方式往往显得枯燥和单调,缺乏乐趣和吸引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在面对需要坚持的事情时难以持之以恒—或许并不是这件事本身难以坚持,而是承载这件事的形式和运作机制需要优化和改进。
换言之,如果想要推动某项行动,就需要考虑如何引入或创造即时激励。“切口”,也就是行动的起点或突破口。
一个好的切口,必然具备即时激励性。即时激励性,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让我们在采取行动的瞬间,就感受到某种回报或满足感的特性。这种特性,如同磁铁一般,吸引、激发着我们内心深处的行动力。
只有当人们能从行动中尽早获得某种回报或满足感时,才更有可能采取进一步行动。因此,在设计和选择切口时,如何融入即时激励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鸿沟,是不同群体间在认知、理解和判断问题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源于人们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和价值观的不同。要弥补这种鸿沟,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思考。
源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穿透表面现象,直击问题本质;它能够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获得更全面的认知;它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可能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