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需要先让大家了解一下。我就是突然想总结一下国际物理奥赛选手们的后续发展,看看他们都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毕竟他们都是有选择权的。没想到阅读直接飙升到10万+,今天已经快突破20万了。
讲真,实在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这个公众号里所有的文章都是我自己的原创,主要是读书和教育为主的话题,参与人数更多更广的中高考文章都只有区区几千阅读量,这么小众的物理竞赛却有这么多人关注。
从这两篇文章的国际金牌选手的学业发展来看,评论区里有读者发现了一个公式。
国际金牌,清北任选,专业任选,但是有些选手进入清北之后读个半年一载就退学啦,转学到美国去继续读本科,然后一路硕博,人生从此坦途。
毛蔚从清华转至加州伯克利,刘媛和蒋良从北大转至加州理工,林倩从北大转至麻省,杨硕龙从清华转至斯坦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公式也起了变化。
2010年的金牌选手于乾根本就没有进清北的校门,直接就去麻省读本科了。算不算开启了国际金牌选手抛弃清北直奔麻省的第一人?
今天向大家汇报的是仍然留在学界但已经不在物理界的选手们。
贾珣,1999银牌,来自辽宁大庆铁人中学,北大物理系,2009年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博士后,之后获得助理教授职位。2013年加入德州西南医学中心,2015年担任副教授。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席医学物理师。
施陈博,2001年金牌,来自江苏省启东中学,2005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与通信专业本科毕业,2012年本专业直博毕业,2016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出站。现任山东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学院教授,专业方向是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同时兼任山东明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是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罕见的所有学业全部都在国内完成并在国内工作的金牌选手,是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他一位?但是为什么会去山东科技大学呢?这所大学是以前的山东矿业学院,只是省属高校,地点在泰安。不过,施教授有自己的产业,应该是实现了学以致用。
下图是施教授回母校启东中学讲学。
谭隆志,2008年金牌,同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一年后转学至麻省理工并于2012年获物理、生物双学位,2018年获哈佛大学系统生物学博士学位,2019年在斯坦福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现任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助理教授。
吴俊东,2010年金牌,来自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4年于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于哈佛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22年于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特任教授,2024年教师节刚被评为“地大学者”学科骨干人才。
感慨一声,大学的教职真的已经这么难找了么?这样的学历只能去武汉才有机会么?京沪两地高校的招人标准现在是高到天上了么?
于乾,2010年金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这位压根就没去清北,直接去麻省读本科了。2014年麻省理工获物理与电气工程学士学位,2015年麻省理工电气工程硕士学位,2020年南加州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现任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助理教授。
着实厉害,麻省硕士一年拿下。与上面的吴同学是同年本科毕业,博士毕业却早了两年有余。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像于乾这样通过竞赛拿到清北保送而不去的高手是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金牌直奔麻省而去。麻省啥都不用干,就等国际比赛结果出来招招小手,人才就被勾过去了。
国内对这些选手获奖之后的跟踪很少,有关部门好像从来没有公布过这些选手进入大学之后的学习就业情况。
进入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就业情况如何?虽然说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有关方面有没有跟踪总结政策的执行结果呢?
从个人角度看,这些金牌选手的人生应该都是成功的。但是,从国家层面看呢?
欢迎长按扫描关注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