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国际数学奥赛奖牌的女生们的现状

文摘   2024-12-19 06:01   浙江  


点击上方蓝字离散世界关注我们

进入公众号主页设为星标



关于国际物理奥赛选手们的现状已经做成合集,请点击主页上方的链接可以访问。


今天盘点中国历年来参加国际数学奥赛的女选手们。


本来是对物理感兴趣,所以追踪了物理奥赛选手的现状。没想到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度很高,之前的文章已经有25万+的阅读量,很多人留言希望我也能汇总一下其他四科数化生信选手们的现状。


事先声明一下哈,我本人对数学并没有太多关注,在我们高考的那个年代,学霸们的首选并不是数学。朋友圈里有个刚拿了大奖的数学家,他当年的高考志愿全是生物类的,一个都没考上,被调剂到数学系,现在成了数学家。还有的同学报考物理系分数不够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白云苍狗皆过客,哪能想到现在的孩子们一窝蜂地拥抱数学。我隐隐感觉有点不对劲,我们这一代人还记得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那可是结结实实地坑了无数学霸的名言。


我身边搞数学的朋友比较少,信息可能不太全面,上国外网站查人,网速又令我崩溃,所以汇总如有遗漏还请各位朋友在评论区补充指正。


另外插一句,网速可能也是阻碍中国进步的原因之一。


IMO自从1959举办以来,今年已经是第65届。其中1980年因为东道主蒙古国经费困难,所以没有举行。


中国1985年首次参赛,属于试赛,不计成绩,只派了两名同学去试水。上海向明中学的吴思皓获得铜牌,保送上海交通大学,耶鲁大学博士;北大附中的王锋未获奖,保送北京大学。


下图右1是裘宗沪,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右2是王寿仁,中科院应用数学所副所长。左边的两位小朋友就是中国首届IMO队员。


从1986年开始,每届6名队员,截至2024年7月举办的第65届IMO,至少有221位数学高手入选中国队。其中有1人参加三届,有5人参加两届。1998年在中国台北举办的第39届中国未参加,也没有参赛名单。


以下为中国参加IMO的所有女选手,截至目前共有9位。


荆秦,1986年银牌,来自陕西西安八十五中,保送北京大学,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滕峻,1987年满分金牌,来自北京大学附中,保送北京大学,现在美国费城。


下图来自裘宗沪先生的朋友圈,荆秦和滕峻相约去看望裘老,时间应该是2019年左右。


裘宗沪先生初中都没毕业,一直在数学领域奋斗,曾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带领大家摸索出“冬令营-国家集训队-国家队”的选拔模式,沿用至今。


王健梅,1988年银牌,来自天津南开中学,保送北京大学。找不到更多信息,欢迎大家补充。


颜华菲,1989年银牌,来自北京人大附中,保送北京大学数学系,1997年获麻省理工数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意大利裔美国籍数学家及哲学家Gian-Carlo Rota。颜华菲现任Texas A&M大学数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是代数组合学、有序代数结构和概率方法。


与国内数学界交流较多,经常回来开讲座,今年1月刚在北大数院讲过。

朱辰畅1995年金牌,来自湖北武钢三中,保送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陈省身的学生Weinstein进行微分几何研究,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2004至2006年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做博后,2006至2008年在法国Grenoble的傅立叶研究所做助理教授,2008在德国哥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at Gottingen)数学系做tenure track ,2013年成为终身教授。现在主要从事泊松几何(Poisson geometry)、高阶微分几何(higher structures in differential geometry)研究。


朱辰畅有一段话对我们家长很有教育意义,她说:“我们当时可以选择专业与学校。我父母对我是相当放松啦。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待遇还是不高的。很多小伙伴都读工科、计算机、金融等现实意义更大的专业。我还是挺感恩我父母的,我的家境算是很普通的,但是我爸妈对我也没有任何强求。去哪个学校,留不留在武汉,进哪个专业,以后怎么发展,都随我。我于是就选择了北大数学系。我现在自己为人父母了,真正体会到,有这份笃定,给予儿女这样的自由去做自己,其实特别不容易!”


下图是年轻的她与第一位获得阿贝尔奖的女数学家Karen Uhlenbeck的合影。


下图是哥廷根大学的官方主页。


下图是2018年期间担任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顾问。

今年10月,朱辰畅携儿子回乡探亲,与武钢三中师生交流。


此处插句题外话,在1995年第36届IMO上,朱辰畅与来自伊朗的Maryam Mirzakhani双双斩获满分金牌。2017年,Mirzakhani患乳腺癌去世,享年40岁。她也是首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


刘拂,1996年铜牌,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中,1997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99年转学至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2002年获加州理工数学及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同年到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学习,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代数组合领域的国际权威Richard Stanley教授。2006年获MIT数学博士学位,并到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数学系工作至今。她在组合计数和代数组合领域特别是关于多面体的Ehrhart多项式等领域做出了许多非常优秀的成果


陈卓,2008年金牌,来自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保送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国际金选手从此进入或元培或经管的时代。


下图左四女生就是陈卓。



顺便介绍一下图上各位吧。

左一,冯志刚,上海中学校长。后面信息有误无法删除。镇江师范专科学校起步,成为数学博士、教授,曾任江苏大学理学院副院长。

左二,梁丽平,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北京人大附中数学教研组组长,北京数学特级教师。

左三起依次为参赛选手韦东奕、陈卓、牟晓生、张成、张瑞祥、吴天琦,男生的情况在随后的男生篇中详细介绍吧。

右一,李伟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直至读完博士,留校任教,现任北大数院教授、博导。

右二,熊斌,华东师大数学科学院教授。


张敏,2010年金牌,来自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保送北大数院。



下图中唯一女生就是张敏。


图中穿红色T恤的除了右一的李伟固老师之外其他全是参赛选手,中间两位黑西装为冯志刚和熊斌。三位老师的情况上面已经介绍过了。左一的黑西装为李迅,从福建省福安县甘棠中学数学教师起步,曾任福州一中校长、福建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已于2022年退休。

严彬玮,2020年银牌,来自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保送清华大学姚班。2021年9月转学至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专业。今年本科毕业已进入金融行业工作。


清华招生官方公众号连续发文宣传严彬玮,全面报道了她从小学初中直到国际赛场的学习经历,2020年清华首份本科录取通知书发给了她,新生代表发言是她,发言稿还全文刊登在官方公众号。宣传稿说“期待着作为'零字班'新生的她,能够在清华园的广阔天地中,探寻自己的无限可能”。

然而,一年后,她转学MIT了。

李伟固老师曾经说过:我上学的时候我们那一级一共四个女生,有四个班,幸亏女生人数是四的倍数,不然这是要打架的呀!

为了鼓励更多的女生学习数学,2002年诞生了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前两名可进入国家集训队参加IMO国家队的选拔。此举一度也引发了有关公平的讨论,因为物化生信并没有专门开设女生通道。

然而数学专业的男女生比例依然悬殊。女奥开赛7年后,2019年北大数院的新生数据是男生175,女生15,数学英才班更是一个女生都没有;北大物院男生180,女生15。

虽然学数学的女生很少,但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女性一直奋斗在数学领域。尽管她们在中学阶段并没有参加数学竞赛,但不妨碍她们成为优秀的数学工作者。顺便介绍一下从中国大陆走出去目前在海外高校任教的华人女教授们。

蔡天西,生于1977年,从浙江温州瑞安城关三中考入设在苏州中学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预备班,1991年14岁通过高考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995年赴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次年转入哈佛大学生物统计专业继续学习,199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担任华盛顿大学生物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25岁受聘哈佛大学,成为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教授。28岁任副教授兼博士生导师,35岁成为哈佛大学正教授。

黎娜,生于1986年,从江西宜春一中高考进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07年获得浙江大学数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控制和动力系统博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做了一年博后,现任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电气工程与应用数学专业(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athematics)正教授。同时她还是Singularity Energy, Inc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科学顾问。

陈莉楠2006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优秀毕业生,2011年获得麻省理工数学博士学位,现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数学学院助理教授。B站上有她讲的MIT线性代数公开课,有需要的小朋友可以去学习一下。

唐云清,初中就读于上海向明中学,高中就读上海中学,女子奥赛满分,CMO金牌并进入国家集训队,2007年保送北大数院,2011年赴哈佛大学,2016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助理教授,首位获拉马努金奖的华人女数学家。

在一场专访中,记者问朱辰畅对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的年轻女性有什么建议。

朱辰畅说: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follow your heart,遵从自己的内心首先你得确认数学的确是你喜欢的、值得你去追求的事情,你才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其实无论是谁,不分男女,在事业初期的时候,还在探索中时,都会遇到很多的批评与阻力。有时候反而是你的观点越新颖、越推陈出新,越发是困难重重、阻力层层。女生相对于男生,有时候可能会更偏向于说,“哎呀,我这方面不行吧。”我们行还是不行,外在的反馈的确不可避免地会有影响。更何况对于女性来说,可能还会面临一些额外的困难,比如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社会的舆论等等。持之以恒,假以时日,我想一定会有一些成绩的。


        

          

欢迎长按扫描关注

感谢支持转发分享

   



更多精彩


看似“无用”,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

你家的大学生快放寒假回来了,头疼不?

这个冷门兴趣班寒假预约爆火!有趣又好坚持,孩子进步太大了

夺得国际物理奥赛金牌的女生们的现状

夺得国际物理奥赛金牌的男生们的现状(物理学界)

夺得国际物理奥赛奖牌的男生们的现状(非物理学界)

夺得国际物理奥赛奖牌的男生们的现状(工业界)

三大官媒都不可信,到底还能相信谁?

从母亲的笔记中看学习态度

离散世界
你是弓,孩子是你射出去的箭,你用尽力气,孩子离你越来越远,家越来越散,世界越来越离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