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射程不够,怎么办?年轻中尉提出泄燃料,钱学森听后激动问:你叫什么

百科   2024-10-17 12:38   陕西  


         

 

一提起中国的导弹和火箭事业,相信大家都会首先想到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

而在巨大的技术贡献之外,钱学森先生更难能可贵的是还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的人才培养、选拔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

这一点上,对王永志院士的发掘便是明证。

         

 

王永志是辽宁昌图人,出生在当地一个贫农家庭,幸运的是他获得了读书的机会,进入昌北中学读书后,他发奋苦读,凭借出色的成绩被保送到了东北实验学校读高中。

1952年,他考入了著名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自己的航天人生路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但由于当时国内航空航天事业才刚刚从0开始,很多专业领域缺少资深科学家,为了去国外取经,他去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主修飞机设计专业。

后来因为形势的变化,在两国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他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

其实这个专业调整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发展飞机耗资巨大,当过国内经济十分困难,国家对于发展航空方面有心无力,至于个人,更是孤掌难鸣。

相比于航空器,火箭和导弹等航天器不仅成本更低,而且战略威慑价值更高,非常适合当时的国情。王永志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苏联刻苦求学,获得了莫斯科航空学院的毕业文凭和工程师称号。

王永志回国后,国内的两弹一星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正好让这位有志青年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在荒凉的大西北戈壁上,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到了1964年6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正准备发射因为是第一回发射,所以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有一个问题最棘手,导弹的射程明显不够,没有办法击中预定的标靶。

面对这一难题,大多数人认为只能设法“增加推进剂”,这就好比是给汽车多加一箱油,好让汽车跑的更久一些,然而这产生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重量变重了。    

如果是地面上的设备,增加一点重量无关大局,但是导弹不一样,哪怕多出来10克,也会导致射程缩短,能轻就要尽量轻。就在人们发愁的时候,王永志站起来说:可以减轻火箭的重量,增加射程,实现“减重增程”。这确实是一个很常规的办法,其他专家们也能想到。但是大家纷纷表示火箭各部分已经经过了严格设计,没法再减少任何零部件了。

不料王永志直接说:火箭发射时推进剂的温度升高,密度就会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经过我的计算,如果从火箭肚子里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火箭就能击中目标。

这是典型的逆向思维大部分都在思考怎么增加燃料,他却提出减少燃料,用减少的重量换射程,当时就有人认为他的想法不靠谱。    

要知道在任何一个圈子里,如果一个人提出的观点太特立独行,其实容易被孤立,甚至影响一个人在该圈子里的发展前途。而当时的王永志也不过是中尉而已。

关键时刻,钱学森站了出来,他激动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当得知他就是那位从苏联留学回来的王永志时,钱学森非常高兴,立马对火箭总设计师说道: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很对,就按他的意思办。

于是火箭顺利的击中了目标,钱学森开始重点培养王永志,有意让他接班担任运载火箭项目的带头人。

1969年,王永志已经担任了洲际导弹的副总设计师。

1971年9月10日,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关键日子,在酒泉基地科研人员成功发射了国内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打开了中国大型运载火箭的新篇章。

在这一过程中,王永志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在洲际导弹总装完成后,唯一的试车台已经被占用。    

负责导弹总体设计工作的王永志决定不试全弹,只对导弹的二级进行试验。该决定引起了很大争议,很多人批评他太冒险。

后来钱学森公开支持,这事情才有了进展。

不料在发射前,一位高级领导坚决不同意,叫停了此事,为此,就连钱老都来信让他实在不行可以延期试射。但王永志还是非常有信心,周总理得知后,决定全力支持,于是导弹才顺利运往发射场。

在火箭竖立到发射架上后,气象部门又预报说有一股冷空气正在袭来,发射场上空未来三天将阴云密布,王永志的内心也十分紧张。

但他经过反复研究,认为不影响发射。于是他力排众议,主动担责,最终让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

1978年,王永志正式出任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成为中国第二代火箭的领军人物。    

2024年,王永志院士与世长辞,享年92岁。    

战史堂
推送高质量军事战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