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收官 | 《万物之镜》完美落幕,科学艺术合作不止

文摘   2024-01-24 17:24   上海  

For English version, please click on "read more"

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万物之镜:科技与艺术视角的生物多样性》在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完美闭幕。这次展览由瑞士科技文化中心、苏黎世大学和上海当代艺术馆共同主办,由苏黎世大学艺术与科学主管Katharina Weikl和中国艺术家、诗人韩博共同担任策展人,展出了来自国内和欧洲艺术家、策展人的四件作品。展览期间吸引了众多观众到场参观,并获得了广泛的媒体和观众好评。让我们听听策展人是如何回忆和评价这次展览经历的。


策展人回顾

策展人

Katharina Weikl

苏黎世大学

艺术与科学主管

在瑞士科技文化中心的支持下,我们成功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万物之镜》展览。这次合作其实源于我们几年前在野生动物监测项目"运动触发(Triggered by Motion)"的接触。得益于瑞士科技文化中心跨领域项目负责人Cissy的专业知识,我们抓住这次机会,为中国的观众们开发了一个全新的展览。


我有幸与著名诗人、艺术家和策展人韩博合作,共同策划这次《万物之镜》展览。韩博不仅对我的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而且在合作过程中给予了我新的视角,带给我了极大的乐趣和启发。我非常感激能与Cissy和韩博组成一个紧密的三人团队,虽然很难用言语来解释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但我可以说,我体验到了微笑的力量、沉稳的风格和直接的诗意。而关于项目和展览本身,不仅有苏黎世大学生物学和环境研究系的研究人员,还有地理系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此外,我们还邀请到来自瑞士和中国的众多艺术家。


《万物之镜》展览的反响非常热烈,各界媒体广泛报道,许多人表示希望能在其他地方举办该展览。观众的热情促使我想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这个项目,尽管具体形式尚未确定。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我们地球的未来至关重要,我们必须通过跨学科合作应对这些挑战。《万物之镜》让我看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即使在不同的大洲也能够影响广大的公众。

 

天马山Walk&Talk活动汇集了一批致力于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交叉研究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策展人。借助瑞士科技文化中心广泛的人脉网络,我有幸与从事类似工作的艺术和科学领域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场不同寻常的“徒步研讨会”非常有趣,由于当时下着雨,我们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共享着雨伞。在雨伞的庇护下,我们分享了自己不算成熟的想法,也分享了各自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我们再次聚集在一起用热茶取暖时,我们听到不同的伞下探讨着类似的话题。

 

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大都市,大家对交流与合作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让我感到非常兴奋。除了在《万物之镜》项目上的合作之外,我还有机会结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Cissy对于科学与艺术的广泛知识和人脉对我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在中国,大家使用的社交媒体和平台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很难事先通过网络调查找到合适的联系人。因此,我非常感激她的帮助,让我有机会遇到理想的合作伙伴。我们在繁忙的日程安排中抽出时间进行了几次高效的会议,探索着未来更多项目的可能性,比如现在,我已经联系上了一个材料方面的商业伙伴......整个中国之旅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我要向瑞士科技文化中心及其出色的团队表示深深的谢意。

策展人

韩博

诗人,艺术家

《万物之镜》的策展经历非常有趣,所有会议必须依靠视频连线完成,因为项目发起人Katharina Weikl女士身在瑞士苏黎世,而此前,我一直非常排斥视频会议,几乎从不参加,所幸,这种因疫情时期而火爆的强制性工具好歹帮助我们完成了工作。


瑞士科技文化中心的项目负责人Cissy与MoCA的执行馆长孙文倩都是老朋友。但这是我与Cissy第一次工作合作,深深钦佩于她的沉稳、清晰的沟通风格以及踏实的执行力,这些都是《万物之镜》展览产生良好效果的驱动因素。


鉴于这一展览已在海外别有其他具体展览形式,而中国展览则不乏具体空间的限制,我因此而提议干脆重新命名,并且畀赋其截然不同的形式。这一提议在第一时间得到了Katharina的支持,我因此而借用了庄子之言为标题,力图使得展览更富在地性,而且借助不同文化视角重新审视今人对于科技乃至宇宙之观念。我因此而邀请了艺术家、设计师朱云雁加入,她重新设计了展览空间,并以毛毡材料创作艺术展品,回应数字化的现实,而Katharina则邀请瑞士艺术家加入,回溯时间之中曾经存在的地球一员,同样温暖而充满女性视角的凝视。


我从Katharina身上领略到一个跨领域国际策展人所应具备的视野与素质,尤其是好奇心,这也是驱动人类走向今天的基本动力。《万物之镜》展览期间,她已在第一次踏上的这片混沌的土地探求未来的可能性,既关乎展览项目,也关乎一名知识人的肉身体验,比如对于陌生食物的探索——作为此前从未尝过鸡脚和内脏的日耳曼人,她居然吞下了蛇段与蜂蛹。


看完了策展人的分享,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展览相关的精彩内容。


科学x艺术对谈

2023年12月15日,我们通过一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谈,正式开启了《万物之镜》探索之旅的序幕。这次对谈邀请到了策展人Katharina Weikl博士以及韩博老师,他们分享《万物之镜》项目背后的灵感和构想。同时,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李必成博士也从野生动物研究者的角度分享了他在“运动触发(Triggered by Motion)项目中的参与经历,以及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和见解。

在策展人导览的环节中,观众们近距离欣赏了野外监测镜头下的可爱生物,并了解到其背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和科研成果。在问答环节中,演讲嘉宾与观众们一起讨论了如何更加有效地向公众传播科研成果。Katharina强调了合作、创造性和多元化视角的重要性,她鼓励研究人员与艺术家等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员进行合作,相互启发,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向公众传递科研知识。


天马山Walk&Talk

作为《万物之镜》展览的特别活动,瑞士科技文化中心和复杂问题研究所CompleX于2023年12月18日在上海天马山森林公园举办了一场名为Walk&Talk的徒步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策展人、艺术家、科学家和科学记者参与。Walk&Talk的概念源于与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李必成博士的对话。李博士是苏黎世大学发起的“运动触发(Triggered by Motion)”研究网络的成员之一,该项目中的一个红外相机装置就位于天马山森林公园,记录着该地区20多个物种的生存状态。此次活动正是邀请大家重回科研现场,回顾野生动物调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发展。

在天马山的徒步活动中,参与者在冬雨中穿行于树林之间,寻找着两年前安装相机的那棵树,是一次非常有趣且难忘的经历。参与活动的团队成员具备多样化的背景,涵盖艺术、环境学和生态学等交叉领域。在漫步中,大家讨论了各自过去的项目,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当前艺术与科学合作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雨中漫步之后,大家围坐在炉边,以围炉煮茶的方式延续了话题。随着茶水沸腾,大家烘烤着水果,空气中弥漫着水果的自然芬芳,这一切都让我们这些城市人放慢了脚步,放下手机,真正与周围的人与自然建立联系,共同分享这个特殊的时刻。


上海科技大学学生代表团参观

202413日,上海科技大学的学生代表团参观了《万物之镜》展览,该代表团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包括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物理和化学等领域。在参观过程中,Cissy为学生们介绍了展览的概念以及来自瑞士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上海当代艺术馆的执行馆长孙文倩也与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她的策展经验,并强调了培养年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性。

通过让理科学生接触艺术,鼓励艺术生探索科技,可以激发出能够将不同学科完美融合的新一代创新人才。艺术与科学项目的魅力即在于创造偶然性,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相遇并交流,而正是通过这些面对面的交流,新的可能性得以展现。


观众留言精选

瑞士科技文化中心
瑞士是一个引领前沿科技、强调品质、并兼具创新性与开放性的国度,是唯一与中国建立创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 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 swissnex China 致力于促进瑞中两国学术交流,推动创新项目合作,跨领域连结人才网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