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中秋 诗意满人间
中秋,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或团圆节,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把中秋作为吟咏的对象,写下众多名篇佳作。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脚步,一起品读中秋,品读人生。
01 嫦娥 作者:李商隐(唐)
02 静夜思 作者:李白(唐)
03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唐)
04 霜月 作者:李商隐(唐)
05 月夜思乡 作者:杜甫(唐)
06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作者:杜甫(唐)
07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唐)
08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作者:白居易(唐)
09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唐)
10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唐)
11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作者:皮日休(唐)
12 中秋 作者:李朴(宋)
李朴《宋史》本传记载,“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考钦宗即位在宣和七年十二月(1125),此诗可能就作于次年中秋。
13 中秋月 作者:晏殊(宋)
中秋月
晏殊 〔宋代〕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4 中秋吟 作者:邵雍(宋)
15 阳关曲·中秋月 作者:苏轼(宋)
中秋节古诗词中常见月亮意象的背景知识
《大戴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秋天傍晚祭拜月亮的行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此后拜月流传至民间,最终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中秋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中秋之夜举头望月,借月中蟾蜍、玉兔捣药、月中桂树、嫦娥奔月等意象,以诗词抒发情思。中秋节古诗词背景知识丰富而深厚,与古代的天文崇拜、神话传说以及文人墨客的情感抒发紧密相连。以下是对中秋节古诗词中常见月亮意象的背景知识介绍:
一、以“蟾蜍”代指月亮的诗词
背景知识:
原因:学界认为,以“蟾蜍”代指月亮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对蟾蜍生殖特征的崇拜与月亮所属“阴性”相契合;二是蟾蜍的中医药价值与推崇长生的心理相契合。
应用:在诗词中,常出现“蟾蜍”“蟾宫”“玉蟾”等词语来代指月亮。
示例诗句: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唐)李白《古朗月行》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二、以“兔”代指月亮的诗词
背景知识:
原因:以“兔”代指月亮的原因有多种,如月中阴影与兔的形态相似,兔的繁殖周期与月盈亏的周期相近,甚至有兔子“望月而孕”具有强盛生殖力等说法。
应用:在诗词中,常出现“玉兔”“金兔”“兔轮”“兔影”等词语来代指月亮。
示例诗句:
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唐)贾岛《赠智朗禅师》
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唐)卢仝《月蚀诗》
三、以“桂树”代指月亮的诗词
背景知识:
原因:古人望月中阴影,产生阴影“似桂”的联想,并且桂自身的药食特性与汉代盛行的长生求仙活动相契合,使得“月中桂树”的形成有了基础。
应用:在诗词中,常出现“桂魄”“桂宫”等词语来代指月亮。
示例诗句: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王维《秋夜曲》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宋)苏轼《念奴娇·中秋》
四、以“仙女”代指月亮的诗词
背景知识:
原因:“嫦娥奔月”的故事出现后,月宫中的仙女或形容仙女的词语常被用来代指月亮,如“素娥”“婵娟”等。
应用:这些词语在诗词中广泛应用,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示例诗句: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总结
这些月亮意象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识,还体现了当时月亮神话的形态。在中秋节的古诗词中,这些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为中秋佳节增添了许多色彩和神韵。
【拓展阅读】和中秋节有关的其他诗词
【诗词积累】古人写中秋月的经典诗词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期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以月之圆寓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古往今来,在浩瀚的诗词文化中写中秋月的诗词不在少数。下面甄选了几首经典的诗词以供欣赏。
第一首 《水调歌头》(宋代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今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作者将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为佳句。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盼兄弟团聚。公元1074年(熙宁7年)苏轼差知密州,到达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望着一轮明月,趁着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第二首 《绮怀》 (清 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诗人幼年成孤,一生凄苦。所写诗篇多为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全诗笼罩着一种哀伤情绪,书写作者与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爱而不得的缱绻心伤。整首诗“似次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句最为经典。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这种明知思念无望确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最为绝望,最为深情。
第三首 《木兰花慢》 (宋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写过不少中秋题材的词,但这首尤为特别。既不叙悲欢离合,也不写怀古,思乡思亲之情。而是通过自己对浩瀚长空的观察,结合有关月亮的种种神话,提出了对月亮的一系列科学幻想。八百年前的辛弃疾隐约猜到了月亮绕地球的自然现象。王国维在《人间此话》中评价辛弃疾:“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QSTCM_ORG
中药质量与安全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中药质量与安全”
微信公众号
各搜索引擎搜
“中药质量与安全”
即可进入专委会网站
www.qstcm.org
获取
“中药质量与安全”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