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科学大师讲坛·青年科学沙龙|“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到高温超导”主题系列青年科学沙龙回顾

文摘   2024-09-30 16:20   上海  


自第七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起,科研院、研工部、校研究生会特面向院系发起“2024年浦江科学大师讲坛·青年科学沙龙”活动。作为各院系自主策划的特色学术活动,青年科学沙龙鼓励创新思维与自由探索,紧密围绕每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主题,以讲座及研讨等多样形式促进师生间深度交流,激发不同学科间思维碰撞,进一步延伸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学术影响力。




讲坛回顾




9月8日下午,第八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4年巴克利奖得主薛其坤院士“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到高温超导”为题,探讨了高温超导材料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起源和发展。他从超导体的概念出发表明在超导研究领域,提高超导体材料的临界温度(Tc)是关键。同时他还介绍了霍尔效应、量子霍尔效应和反常霍尔效应的发展和应用。薛其坤教授给青年科研工作者提出建议,强调了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性,如果是在一个前沿方向上,就可能有机会在原来巨人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再做出新的科学发现。


本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引发了各院系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共有5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围绕“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到高温超导”主题,结合各学科特色,从“从浦江智慧看高分子的创新与挑战” 、“探索创新之路”、“从拓扑实验物理出发探讨超导新材料发展” 、“从基础研究到前沿技术创新” 、“攀登新的高峰:从量子霍尔效应到拓扑绝缘体”等角度切入,以讲座、研讨等多样形式累计举办青年科学沙龙5场,形成研讨小组17组,共150名大师讲坛的研究生听众参与了沙龙活动。



沙龙回顾




各院系紧密围绕讲座内容,结合学科特色深入理解思考。高分子科学系、物理学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科学系的师生们围绕讲座内容,深入探讨了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创新的融合。高分子科学系讨论了新材料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展示了跨学科合作的广阔空间。物理学系和现代物理研究所则聚焦于量子物理与拓扑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基础物理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重点回顾了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理论应用,展示了信息技术的创新潜力。材料科学系邀请东华大学师生代表共同就学科交流、学术科创项目、AI+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师生们展开热烈讨论,增进彼此交流。各院系师生以各自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深入探讨如何将基础科学的前沿理论与本学科的核心问题相结合。老师们指出,应引导和支持各学科深入原始创新,要“种好自己的果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同时,同学们也从讲座中充分感受到了从事基础研究中“不变的”仍然是刻苦专注的重要品质,科研工作需要多年日复一日的专注和埋头苦干,在“十年磨一剑”中不断寻找创新的思路。

各院系积极探索青年沙龙新形式,跟进各领域研究新成果,挖掘前沿科研议题新思路。高分子科学系邀请青年研究员冯雪岩老师进行分享,带来了高分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视角。物理学系则以“从拓扑实验物理探讨超导新材料发展”为切入点,从物理现象出发刻画出清晰的物理图像,为同学们带来了拓扑实验物理的最新科研进展与研究成果。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特别邀请张浩副教授,围绕“攀登新的高峰:从量子霍尔效应到拓扑绝缘体”这一主题,与学生们展开热烈讨论,深入解析物理学中的重要前沿课题,激发了大家对新兴物理现象的浓厚兴趣。现代物理研究所特别邀请张松老师与张春健老师,围绕“高能核碰撞中的核结构”分享科研成果,引导同学们从生动物理现象出发,阐释相关的研究机理,深入理解基础研究如何为前沿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材料科学系走出复旦校园,前往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调研交流,参观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其代表性科研成果、前沿技术、应用领域、产学研合作等相关情况,激励同学们守正创新,勇攀科研高峰。



参会感想



高分子科学系2024级硕士生

张绮琛


参加本次论坛让我获益匪浅。在冯雪岩老师讲述求学故事之时,我想身边的同学也和我一样,都被其身上对于科研的天然的热忱与激情所感染——那是一种纯粹的,从心底的对于这份研究工作的痴迷与热爱,远远超越了这份工作本身。这也让我不禁感慨,这次论坛不仅向我展示了高分子科学中一个迷人而重要领域最前沿的熠熠星光,也再一次提醒我们,选择读研的初心何在,未来又应当如何在快节奏的科研道路里,寻得内心的一份安宁和坚定,以此为基,踏实迈进,触摸人类未知的边缘,为这个多彩的世界添砖加瓦。

物理学系2022级直博生

王成猛


在这次学术午餐交流会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郭仲勋博士的开头语——“因为我们组非常擅长做二维材料的解理和制备,所以我们组在这一方面也有很多工作产出”。这让我对如何规划自己的科研道路,如果走好科研之路产生了很多想法。每个组都要有自己的“杀手锏”,这个杀手锏可能是组内先进的设备,也可能是自己做了很多年冷板凳搭出的专用测试仪器,还可能是组内一代代人专攻于某个问题、某种体系,常年对此的逐步地、有规划地探索和积累。这个“杀手锏”别人没有,你自己有,这是一个高筑的科研壁垒,保证了自己在科研界无法替代且独一份的存在。这样才能保证在机遇到来时,及时抓住机遇,放大自己的优点。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生

刘晨星


9月8日,有幸聆听了薛其坤院士的讲座。薛老师首先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他从沂蒙山的一个小县城走出来,经历了两次考研失败,学术研究几经低潮。在对科学不断地探索中,薛老师及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专注于量子物理学研究,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薛老师自述每天工作12小时,每年工作330天,异于常人的工作强度和毅力令我备受震撼。通过薛老师的演讲,我深刻意识到了顶尖科学家背后的艰辛付出,鼓舞着我们对科学高峰的追求。


现代物理研究所2023级直博生 

殷浩


通过这样深入且广泛的讨论,我对“从基础研究到前沿技术创新”这一主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在与其他参与沙龙的同学们交流时,我被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好奇心以及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渴望深深感染。张春健研究员关于高能核碰撞中的核结构及其对于理解宇宙早期状态的意义的分享,不仅拓宽了我对物理学领域的认知,也启发我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解决现实问题。这次活动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激发了我对物理学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为我进一步探索科学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科学系2023级硕士生

刘诗鑫


9月14日下午,我随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师生一行赴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调研交流。两院积极参与浦江科学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和学者进行深入合作,这让我对材料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次访问让我认识到,校际交流是促进学术发展、推动科研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此次交流,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收获了友谊,更激发了我对科研的热爱。我坚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校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合作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撰稿:学术文化部 罗恺明

排版:学术文化部 陈科睿

编辑:融媒体部 沈芸星 

审核:王子雄、陈泓亦、张书瑜

复小研
复旦大学研究生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