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专栏(第141期)|正确认识和处理涉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关系(下)

学术   2024-09-24 17:31   广东  


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应高度重视、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内联庞大而复杂的经济社会运行系统,外涉具体而实在的工作路径与操作方式。要不断开拓新局面,推向新高度,必须把握其本质要求和逻辑联系,从战略和策略上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一系列重要的关系。

来源:原载《全球化》2024年第4期


二、在策略层面需把握的若干重要关系

基于策略层面或政策角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

分类指导和一体联动的关系

分类指导和一体联动,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种有效手段。要坚持分类指导,提高区域政策针对性有效性,消除地区发展瓶颈制约,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同时,要促进一体联动,实现资源要素取长补短、优化配置,克服不良竞争,实现错位、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思路与原则。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异显著,推进区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基础上的有序发展,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分类指导在空间指向上必然要突出重点,从各区域板块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对独立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但这些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制定又不是彼此孤立和相互隔绝的,而是根据国家战略方向,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的,是国家整体意志在局部的体现和落实,是推进“全国一盘棋”战略的有效途径、重要载体和具体步骤。也就是说,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与宏观政策是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不存在所谓“碎片化”问题。不仅如此,它还有效解决了在实施一盘棋战略中容易出现的“一刀切”问题。

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增长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一大批区域增长极陆续涌现,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造力,在实践上证明了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的科学性。未来应继续把分类指导作为制定区域政策的核心要求和基本出发点,在把握国家战略方向的基础上,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设定不同发展目标,提出不同任务要求,采取不同政策措施。

一体联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手段,能够克服各自地域和条件的局限,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和配置资源要素,实现资源要素的取长补短、优化配置,并有效拓展发展的空间;能够促进各个地区实现合理分工,避免造成资源重复配置和市场恶性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做强做大比较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发展能力;还能够将先进地区的思想理念、管理方式、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以及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等,通过适当形式传输到同一区域里相对落后的地区,提升这些地区追赶的速度和质量。简言之,对于发展较好的地区来说,一体联动可以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不仅可以借力外部资源、技术,对接先进体制、规则,还能够把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紧密的合作伙伴,从而加快自身发展。

实践中,处理好分类指导和一体联动的关系,要在两方面下好功夫:一是实施好一些重大的一体联动协同发展战略;二是推动各个地方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开放合作。近些年来,各地基于优势互补各种形式的合作由浅入深逐渐拓展,取得明显成效和丰富经验。应认真总结和运用已有的好经验及做法,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从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产业体系协作共兴、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制度创新衔接推广等方面入手,促进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联动,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各地区要全面放下思想包袱、转换思维模式,做到真心实意“联”、积极主动“融”和丝丝入扣“合”。

单个区域战略实施
和各战略互动融合的关系

制定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和提升对区域发展的引领带动能力,每一项区域重大战略的制定都是依据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当前基础、主要矛盾和国家全局对该区域的需求等因素制定的。因此,它们的基本目标、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安排都各不相同,这种不同是“因区制宜”的必然选择,也是体现战略实施目标的必然要求。但如果囿于实施单个战略,而不注重区域重大战略间的互动融合,就会造成战略分割和政策极差,进而带来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甚至加剧地区分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2014年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在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壁垒,推动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探索经济和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发展的路径及模式。2016年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明确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2018年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旨在让香港和澳门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2018年还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和一体化,加强不同层级地区、行业和领域间全方位协同互动,积累推广区域一体化和同城化发展的先进经验。2019年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旨在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将黄河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0年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旨在推动都市圈城市群协同联动和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区域重大战略充分考虑了我国国土空间类型多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巨大的客观实际,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差异化战略目标和发展导向,战略指导性和问题针对性强,战略实施体系和保障机制健全,对于促进不同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支撑作用。

但是,有着明确区域指向的单个区域战略,也为各战略间的相互隔断提供了潜在条件。如果对其简单封闭实施有可能造成各自为战或各司其政的问题。前者会使一些地区囿于圈中陷入自我循环境地,并在相互独立运作中使战略差别演变成为“战略分割”;后一种情况则阻碍了相关政策在地区间的融通和灵活运用,形成了地区间的“政策极差”。

“战略分割”将导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直接受到限制,一些基于先行先试所形成的经验与做法得不到及时扩展,而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要素开放也面临障碍等后果;而“政策极差”必然带来地区发展环境的差异、所得红利的悬殊,造成各地区发展机会的不均等和发展权利的不平等。也就是说,两者都可能给区域发展带来新的不平衡,也可能带来不合理的地区分化。促进各区域重大战略间的融合互动、融通补充,形成战略合力,有利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均衡的有机统一,不仅能够更充分地激发每一个重大战略的潜能,助力各相关地区发展进程,而且有利于解决各自为战形成的诸多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

推进区域重大战略互动融合,要把握好三个关键。一是在总体上要确立战略间的开放性和贯通性,在区分一般原则和特殊规定、总体要求和定向指导、普遍赋予和特别授权的前提下,所有区域重大战略所体现的思路和要求都应向其他地区开放,包括向尚无区域重大战略覆盖的地区开放,允许甚至鼓励各个地区对体现市场经济本质要求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制度、规则等自主吸收借鉴和移植复制。二是应最大限度保障战略间政策利好的平衡性,避免通过战略规划及其实施方案赋予经济发达地区直接的政策优惠或明确的财政金融等支持,同时应把对发达地区赋予的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权利主要集中于风险很大、成本较高、前景不明的事项上,切忌泛化。一旦探索成功,就应该允许全国各地区自主运用或自由复制,以此最大限度地控制由政策极差形成的马太效应。三是推动并实现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互动融合,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推动和长效机制保障。当前不少区域已经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区域合作机制,这种机制同样可用于推动区域之间各重大战略的联动,不需要另起炉灶、从头做起。考虑到区域战略对一个地区的特别重要性,合作交流机构应该以实施这些战略为抓手,统领整个区域的合作交流工作。在吃透各区域重大战略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建设目标、定位、任务、举措等各方面进行精心梳理,形成操作清单,以适当的机制促进各战略在地区间的融合互动,让所有的地区都能享有区域重大战略所带来的利好。

维护市场竞争公平性
和强化对特殊地区支持的关系

追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恪守公平公正原则,把其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但与此同时,要继续强化对特殊地区的支持。社会主义制度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市场经济也必须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保障市场公平、公正和有序运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据此质疑甚至否定区域战略中对一些特殊地区的支持,却是不正确的。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目前国家对一些区域实施的支持性优惠政策,妨碍了市场公平竞争,破坏了统一市场规则,应予以废止。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从过去的实践看,在区域战略层面实施支持性优惠政策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实行的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比如对西部地区实行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所采取的相关优惠政策等。

对这些地区加以支持,既是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的需要,又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从一个方面来说,这些地方基础差、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单靠自身努力很难改变其生产生活状况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态,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加快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争取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恰恰是为了体现平等公正的原则。市场公平性的核心内容是机会均等、发展权利均等。长期以来,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支持城市的发展、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农村、中西部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农产品的低价销售、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廉价供应等。大部分农村、中西部地区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对这些地区的发展给予积极的、适当的支持,实际上是一种有限的补偿。也就是说,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区域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政府对农村、中西部地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远逊于城市、东部地区。

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特别是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支持,其实是一种必要的“还账”,是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原则的必然要求。而且,在已经存在较大地区差距的情况下,仅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实现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必要的政策支持等手段来加快解决地区差距过大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不违背市场的公正性,而恰恰是追求公正性和保证发展权利均等化的体现。实践表明,正是通过强有力的区域政策,扭转了长期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东高西低的状况和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要强调的是,包括欠发达地区在内的特殊类型地区等需求潜力巨大,蕴藏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巨大,以适度的优惠政策激发这种需求、激活这种潜力,进而发挥这些地区的“后发优势”,对于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另一种情况是对一些发展改革实验区和示范区实行的某些优惠政策。比如对横琴的粤港澳合作示范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实行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这些实验区和示范区是探索发展改革,特别是优化区域协调发展路径与方式的实验平台。在政策设计上,既考虑了实验主题的需要,也考虑了周边环境、国际通行做法和改革探索的要求。这类实验区和示范区的一部分设立在条件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与对发达地区全面实行优惠政策完全不同。这种优惠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先行先试政策,其目的在于改革创新、积累经验、摸索道路、提供示范。

因此,在制定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始终注重维护市场的公平性,保证各地区和全体劳动者能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并基于试验示范的要求给予相关试验平台以特殊的政策安排。

制定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和着力缩小区域政策空间单元的关系

由国家主导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和手段。近年来,国家主导制定区域规划的重点放到跨省区、跨大区域层面,加强对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沿大江大河沿边沿海和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带建设。

第一,从事权看,编制跨省区、跨大区域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地方政府包括省级政府难以推动的,应由国家承担。但我国地域辽阔、区情复杂、行政层级众多、区域板块大小交错,国家很难包办所有层级和区块的区域规划制定。第二,从现实基础看,这些年国家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各种类型的区域规划,不仅基本覆盖了各个省区和重点地区,而且为进一步细化区域规划的制定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示范。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战略的推出,国家重点组织跨省区、跨大区域层面区域规划制定的特点和成效都已得到明显体现。

但如果据此认为国家只能制定跨省区、跨大区域的区域规划,就不那么正确了。各个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异显著,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细化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单元。从理论上说,区域板块越细分,区域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就越强,也越能精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解决其所面临的瓶颈制约。所以必须进一步细化区域规划的空间板块,进一步缩小区域政策单元。

从这个意义上讲,仍然要根据各自具体情况组织编制各省域内的区域规划。一般逻辑是,国家重点组织编制跨省区、跨大区域的区域规划,省级政府重点组织编制跨地市行政区的区域规划,以此类推,一直细化到最必要的空间板块的规划编制,形成多级联动、各负其责、一体贯通的区域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局面。

必须指出的是,一些关乎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功能区和试验区的规划及方案,尽管地处省级行政区内,但仍需国家组织制定或指导制定,是属于国家的事权和职责。一是因为这些功能区和试验区承担着重大的改革发展使命,关乎全局,涉及长远;二是因为这些功能区和试验区的许多突破性的先行先试政策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研究并赋权;三是这些功能区和试验区的探索极具创新性,也极具风险性,需要国家统筹协调和指导推动。

统筹区域空间布局和建立区际利益平衡机制的关系

各地区的水土环境、地质状况、资源禀赋等差别很大,应当把握各自的区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国家也应基于各地的具体情况,统筹进行区域空间布局,特别是产业布局。这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需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长治久安。

从静态看,地方的发展格局和国家的空间布局是一致的,或者说地方意志和国家意志是统一的。但从动态看,一些地区的发展需求难免会与国家统筹区域空间布局的要求产生矛盾,在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状态下,原有的地区比较优势可能会转换成比较劣势,从而产生适应外部条件构筑新的比较优势的需求。

例如,粮食问题关乎民族生存和国家安全,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统筹布局,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划定了一批粮食主产区。但粮食附加值低,主产区光靠种粮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了加快实现现代化,粮食主产区必然要求“退农进工”,转向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这种想法或做法,从局部看无可非议,但从全局看,国家粮食安全将得不到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也将面临威胁。

这就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既维护国家的统一空间布局,又使各地的发展水平不至于形成过大差距。对此,有必要采取合理方式对因承担全局职责而付出代价的地方进行补偿,也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这些地区加快发展。一方面,各相关地区应在不影响国家统一空间布局前提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和有效利用外部条件,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比如,粮食主产区要探索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另一方面,国家要推动建立区际利益平衡机制,对那些按照国家统一空间布局发展附加值相对较低产业的地区,给予合理的补偿和必要的支持。

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言,建立区际利益平衡机制已刻不容缓。从现实基础出发,要着力在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建立健全稀缺资源、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和补偿机制,有效平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利益关系。价格决定应以市场为基础,综合考虑国际国内水平、地区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补偿机制可以是纵向财政专项转移的方式,也可以是横向对接的区域补贴方式,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二是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毗邻地区和重点流域上下游地区建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动建立跨地区投资、产业转移等重大事项的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区域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良性互动。

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和构建长效机制的关系

换个角度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其实就是处理和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创新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当前区域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与问题,包括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地区、人群均等化程度不高,部分地区发展陷入“泥淖”境地,一些脱贫地区巩固拓展已有成果的基础不牢等。有些问题又一定程度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及社会和谐稳定,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化解或停缓。

需要明白的是,有些区域问题是长期存在的“顽症”,有些看似新生的问题实际上是老旧问题的变异形态,或有着深层的体制根基。因此,单靠一些应激性举措是难以有效消除或治理的,需要用制度和机制建设的方法来预防及化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从根本上说依赖于构建一套科学的制度体系。换言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构建长效机制。通过它持续稳定化解区域发展出现的突出矛盾,遏制区域差距的拉大。

这些年,立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从不同层面对构建长效机制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明,相关体制机制较为健全的地方,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解决得比较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就能持续增强。但长效机制建设难度较大,从实践看,这方面的工作仍比较薄弱。区域间一些基本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区域发展的法治建设还比较滞后,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实施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实质性的区域一体化进展缓慢。

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必须立足于解决当前紧迫问题和推动形成协调发展长期态势有机结合,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构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实制度基础。应认真总结近些年制度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和成熟做法,积极加以完善推广。继续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应加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立法探索,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区域发展法律法规体系。通过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举措,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作者简介

范恒山

范恒山,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曾任国家体改委综合规划试点司副司长,国务院体改办综合司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改革司司长、地区经济司司长、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为多所著名大学兼职教授,著编译有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论文数百篇,一些作品获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主持了众多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受聘担任多个省市政府经济顾问。为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主要发起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武汉大学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首批成员。学术思想为《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评传》、《中国百名经济学家理论贡献精要》、《中国新一代思想家自白》等收录介绍。






联系我们

转载事宜及商务合作:Mongoose_Report(添加好友请备注机构及姓名)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点个“在看”不失联

蒙格斯报告
蒙格斯是“獴”的英文音译。獴生性警惕,日常活动中会留下一只充当哨兵,一旦有危险情况,哨兵便发出特殊叫声来提醒同伴。蒙格斯智库的理念与愿景:为学人留存经典;为学问建立路碑;为读者构筑曲径;以拐点观察经济;为大众提供数据;为投资寻找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