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布局2025!生物制造,国务院工信部接连重磅利好!

文摘   2024-12-27 19:16   四川  

12月26—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作为制造业的年度重大会议,会议已经给2025年制造业发展顶定下了基调:

2025年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会议中尤其提到,2025年要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

同时,国务院也在近期出台政策,将生物制造纳入地方专项债正面清单,打破资金边界。

赶在年前释放专项政策+专项债的信号,这也意味着2025年将极有可能是生物制造政策落地元年。

对企业而言,未来值得把握政策红利的黄金窗口期。

生物制造,引领产业升级

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约30%,已经成为了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


尽管中国制造业仍在引领全球GDP增长,但近两年来的工业产值增速却在放缓。

数据显示,我国传统行业和基础产业受到冲击,但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却表现出强劲的势头。


11月,光电子器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等行业分别增长21.9%、20.7%、15.2%。

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和新质生产力”的火爆相契合。

生物制造是最能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之一,它正在革新物质的生产方式。

从长期来看,生物制造的上限极高,市场空间极大。


麦肯锡预测,未来60%的物理实体都可由合成生物制造;波士顿咨询公司指出,到本世纪末,合成生物将广泛应用于占全球产出三分之一以上的制造业,价值近30万亿美元。

生物制造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主要涵盖生物制药、生物化工、生物材料、食品行业、酶制剂、生物燃料。

但对于这样一个专业门槛高,应用广泛的技术,不少地方却面临无从下手”的窘境。

此前智药局统计,除港澳台地区外,中国31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已有 28个在相关政策中明确提出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在内的24个省市区更是为生物制造出台了专项政策。

但除开少数省市外,部分地区实际对生物制造的认知力和落地意愿并不强,出台的政策也大差不差,很多是跟着沿海省市发文。

不过,随着工信部将制定出台生物制造的专项政策,来自国家顶层设计必将为地方产业建设带来更清晰的思路,引导政策落地。

近期工信部动作频频,接连发布《生物制造中试服务平台培育指南》、征集2024年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征集智能技术在生物制造领域典型应用案例。

这些都可以看作为2025年出台政策细则做好预备。


打破边界,把钱用在刀刃上

新闻需要联系起来看。

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

专项债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手段,过去十年,专项债从1000亿元一路攀升到了28万亿元。

此前“10万亿化债方案“也均为专项债。

如果说地方债是大水漫灌,那么专项债就是“定向滴灌”。

而该《意见》的核心就是设置专项债的“正面负面清单”,对于钱流向哪儿做出规定。


  • 部分项目纳入“负面清单”,被禁止使用专项债。


这部分包括完全无收益的项目,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除保障性住房、土地储备以外的房地产开发,主题公园、仿古城等商业设施。

  • 扩大”正面清单“,从此前十多个增至22个。


尤其是扩大到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商业航天、北斗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

此外,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专项债券规模上限从25%提高至30%。

2023年,经全国人大批准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2.17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6.55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2万亿元。专项债占地方债务超过60%。

而专项债项目用作资本金上限比例从25%提高至30%。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专项债撬动投资效应,支持新兴产业等发展。

今年以来地方已经密集成立了政府引导型基金,用于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根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各地发起近10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规模最高达到50亿元,并且绝大多数都在2024年设立。


也就是说,中央正在通过置换和规范地方债务,引导政府资金流向新质生产力

写到最后

从生物制造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到国务院和各部委一步步细化政策,我们看到生物制造正在不断释放政策红利。

这背后,是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浪潮,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关键一役。

中国的拥有世界上最强的动员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工信部发文中,提到了”揭榜挂帅”即通过公开、公平的方式,激发社会各界的科技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当然,新兴产业需要漫长的周期,生物制造业需要克服技术、成本、市场等问题。

但中国正在培养一方沃土,召唤有识之士,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荐阅读

智药局
了解和投资中国合成生物、AI制药的重要信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