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验证中心是依托具备基础研究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聚集成果、人才、资本和市场等转化要素,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的新型载体。近年来,为提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国内外对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越发重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迈入“快车道”,概念验证中心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能力也越来越受到肯定。本文梳理了概念验证中心验证早期项目商业可行性、参与主体多元与各展其才、填补最早期资金需求缺口、将科研者变为成熟创业者等四大特征,对美国、北京、上海等地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做法进行了整理,并对我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模式及路径、运营管理及考核激励方式提出了意见建议。不同于中试熟化,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主要秉持“市场可行”视角,聚焦早期技术的“商业化验证”及其后续商业策划,评价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潜力及可行性,验证商业化可行性后,进一步从事定向研发,研发和打造原型、样机,主要帮助解决大学科研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鸿沟。中试验证则主要秉持“成果产业化”视角,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中间环节,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概念验证中心主要依托高校院所而建,但其运行模式具有开放性、联合性,通过利益连接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广泛吸纳企业家、投资家、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非营利机构、政府部门等不同类别专业力量参与其中,发挥比较优势与集聚效应,为验证项目提供投资、营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依托概念验证中心平台,在将创新想法或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全过程中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由于轻资产属性,科研人员创意想法和基础研究成果很难获得商业机构投融资,资本市场也较为缺乏该类金融产品。为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初始阶段资金短缺痛点问题,概念验证中心一般设有专项资金支持(种子基金),用于新点子的实验探索和概念验证、原型机或样机开发。除自有资金以外,概念验证中心善于策划包装概念验证项目,以获得市场化机构投融资支持,概念验证中心从最初就指导科技项目,进行方向选择、打包,准备项目融资,并控制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加速高校和市场创新的商业化。表 1 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熟化平台的区别
当科研人员发现新技术时,对于新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前景不具备敏锐性,对将新技术变为创新型企业通常不具备企业管理等专业能力。概念验证中心通过设置多样化教育课程、开展商业讲座、举办学术论坛、配置创业导师等多种方式为研发人员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服务,帮助科研人员熟悉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及可能遇到的风险,传授科学和技术商业化的全过程知识,快速弥补科研人员在企业管理、资本运作、市场营销、政商关系等方面的经验欠缺。图 1 概念验证中心与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逻辑关系
(一)美国:依托顶尖大学建立,创新组织模式与制度推动校企之间动态互补美国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先是由部分高校探索自发成立,随后得到更多大学的响应,最后得到联邦政府的认可和进一步支持,形成“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推广过程。迄今为止,美国以高校为主已建立了近 40 家概念验证中心。一是注重中心运营“开放性”“专业性”“独立性”。美国大学的概念验证中心不仅仅只服务于本校,也对其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开放,提供通常不属于学术环境的营销、法律和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支持。美国很多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的负责人大都来自于世界五百强的大企业高管人员,工作人员中做金融的、做发明披露的、做技术对接的等一应俱全,专业化程度、详细分工以及无缝衔接的转化程序非常完备。美国概念验证中心虽由高校牵头建立,但拥有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比如独立的财务系统,自成立之初就自收自支,拥有基本独立的财务预决算系统,能够保证决策的相对独立。二是追求服务内容“定制化”。美国概念验证中心配置了专业团队负责对产品进行“量身定制”的市场评估和商业计划,从技术产品的概念研发阶段开始深挖其商业价值。三是严把验证项目“立项关”。美国概念验证中心年立项项目不追求多而全,较为少而精,项目遴选和资助机制严格。如麻省理工学院德什潘德中心每半年受理一次科研人员申请,遴选过程充分依托由风险投资人、企业家、科技型企业高管组成的外部导师团队,以保证项目遴选的专业性和公正性,申请项目需经过三轮考核才能最终确定是否被资助。四是资金支持“覆盖全”。美国概念验证中心会为获得立项的项目提供连续的资金支持,以便于概念验证项目能够最终产业化。如在项目产生后的第一阶段,德什潘德中心为每个项目提供最高 5 万美元的资助用于科研人员开发样品。在第二阶段,中心为每个项目提供最高 25 万美元的资助,用于培育成可市场化的成果。五是投资退出“通道多”。在提供专项基金资助的同时,美国概念验证中心还将创业指导等辅助资源进行整合,对在研发创新技术链条中容易产生资金缺口的概念验证、工作样机、工程化示范阶段适配的资金类型和适配进行了补充和规范,使天使投资、风投资本和技术产品在商业化初创的阶段就进行了有效接触,为投资人的投资决策进行提前部署,从而将技术和市场的投资风险降低到了关键节点。此外,市场资金还可通过资金偿还、转让许可费分配、股权分配等多种方式退出和获利。表 2 美国主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运营情况
(二)北京:实施概念验证支持计划,打造“一站式”概念验证服务体系北京于 2018 年推出全国首个“概念验证支持计划”,于 2022 年发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接续性支持概念验证项目。一是“事前立项建平台”。北京直接采用事前立项支持方式,对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给予三年最高 1500 万元的支持。二是“路演揭榜促转化”。北京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成果转化概念验证项目”为抓手,面向在京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搜索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早期科技成果,择优遴选出优质科技成果,以“路演”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张榜,公开竞逐择出承接单位,广泛征集有能力的创新主体揭榜。三是“多维发力给保障”。在经费上,以企业认可、市场认可为是否给予资金支持标准,对于路演中得到与会企业的投资和联合研发支持的项目,中关村管委会将优先给予配套支持,加速概念验证进程。培育概念验证基金,深化“先导验证 + 股权投资”模式,前期以公益性研发资金资助方式支持前沿颠覆性技术开展概念验证,项目验证成功并转化为创业企业后,前期资助转换为企业股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前移。此外,海淀区对通过概念验证并进行落地转化的项目,在投资、落地空间和人才落户、公租房等方面还会提供综合支持。(三)杭州:打造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构建全链条概念验证服务体系杭州提出打造全国首个成果概念验证之都,发布了《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专项政策,旨在构建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投融资、商业化开发等国内最优的概念验证服务体系。一是在建设方式上,采用“先创建、后认定”方式进行培育和建设。不限制建设主体类型,具备可用于概念验证服务的场地、配套设施、顾问专家团队等条件的各类机构,均可按照申请程序先行申请建立,政府按照“分类分批、有序推进”的方式进行培育,按照“成熟一个、命名一个”的原则进行支持。二是在运行管理上,构建了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职责体系。由市科技部门负责全市概念验证中心的管理工作,组建市级概念验证中心专家服务团,牵头开展概念验证中心绩效评价与监督服务。各区、县(市)科技部门负责本区域内概念验证中心的申报推荐、指导服务等工作。三是在考核评价上,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运行评价机制。市科技部门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经认定的概念验证中心实施年度绩效评价。对列入培育名单的概念验证中心,给予 50 万元创建资助;对认定且评价合格及以上的概念验证中心,给予最高 500 万元资助;对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单位,限期整改。此外,杭州还将设立总规模 50 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概念验证工作。作为新事物,各地关于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标准不一,要真正发挥概念验证中心功能作用,发挥财政资金效能,四川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需在借鉴各地建设做法基础上,聚焦概念验证中心核心定义,紧跟发展需求及成果转化实际进行布局。对此,建议如下:一是在政策举措上,发布专项政策。拟定发布概念验证中心资助管理办法、概念验证中心认定资助申请指南,明确资助金额、申报条件、申报通道、考核激励标准等。二是在建设模式上,推行“申报备案制”。不同于中试熟化平台的重资产模式,概念验证中心不需要大量购置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中试产线,若采用前资助方式,直接给予大额建设经费可能导致财政资金浪费,建议采取“先建设,后认定”的“申报备案制”方式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鼓励科研机构先行启动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完成并达到认定条件后,再独立申请认定资助,以财政资金后补助形式予以支持。从各地经验来看,概念验证中心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环节就开始介入并进行全流程指导,涵盖项目遴选、商业化验证辅导、项目孵化、投融资服务等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此外,各大概念验证中心拥有一套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在具体的决策制定和项目帮扶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此,建议如下:一是在实际运营上,实施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概念验证中心所依托主体应给予概念验证中心充分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便于概念验证中心能够聚焦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初衷开展工作。此外,概念验证中心应具有开放性,在服务于所依托主体概念验证项目之外,可对外承接其他高校院所的概念验证项目,以保证形成稳定的造血机制、对外交流合作机制。二是在验证项目支持上,设立种子基金。概念验证中心应设立种子基金,支持对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研发成果进行技术和商业化可行性研究,分担科技成果转化的早期风险,填补早期资金缺口。三是在团队构建上,组建多主体参与的专业团队。概念验证中心可采取双聘、兼职等多种方式,招募优秀的技术专家、创业企业家、产业专家、风险投资者等组成专家顾问团,对概念验证项目进行专业指导。以考核为指挥棒促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为各地通行做法,概念验证中心立项项目在精而不在多、在质而不在量,需建立全程跟踪、遴选验证、定期考核、动态调整等考核评价机制,防止概念验证中心“建而不用”“有名无实”。对此,建议如下:一是在考核评价上,设立多元指标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成立专业绩效考核小组,对经认定的概念验证中心进行年度绩效评价,根据项目验证结果、商业策划、对接孵化平台等情况,设立多元的评估指标和评价等级,据此对概念验证中心予以不同级别的资金支持或是限期整改。根据定期评价结果,动态调整各概念验证中心的排名,保证优胜劣汰的同时也给予改进的机会。二是在项目遴选上,层层严筛。概念验证中心应严把概念验证项目“立项关”,从项目立项之初抓起,依托多方主体和专家顾问,制定严格、透明的遴选和资助机制,建议通过多轮考核认定后再予以支持资助。三是可考虑将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运营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考评指标体系中,将考核结果与对高校院所的财政支持金额挂钩。程宁波(1994-),男,四川巴中人,四川(成都)两院院士咨询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方梓涵(1994-),女,四川达州人,四川(成都)两院院士咨询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付雪露(1994-),女,四川成都人,四川(成都)两院院士咨询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共同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科技咨询、科技体制改革等。
信息来源:技术转移研究院、《科技创新》2024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