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冯志礼同志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在线访谈”时谈到,“监督执纪问责不总是‘针尖对麦芒’的针锋相对,还有很多彼此理解的‘双向奔赴’”。纪检监察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根本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在于凝聚人心、凝聚党心。让监督被理解,让关爱被认可,让监督与被监督在“力度”与“温度”的糅合中实现“双向奔赴”,是实现严管厚爱、激励担当的正确途径。
监督的本意是保护 关爱的目标是激励
经过新时代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强力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内政治风气焕然一新,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不断增强。但需要看到,少部分干部对于党内监督的重要性仍然缺乏足够认识,有的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党内监督,只想行使权力,不想接受监督;有的对监督抱有抵触情绪,一提监督,就认为是“跟干部过不去,挑干部的毛病”。
北宋理学家卲雍在《至论吟》中写道:“祸福兆时皆有渐,不由天地只由人。”意思是说,祸福的发生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天地决定的,而是人自己决定的,是自招其祸,自致其福。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身边布满了形形色色的糖衣炮弹和温柔陷阱,如果失去监督,就像飞蛾扑火,自焚其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监督,权力就会绝对化,绝对化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因此,监督本意就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关爱保护。这就好比司机驾车上路,如果没有交警监管,没有路标提醒,就很容易驶错方向,甚至跌入深渊。而监督正是指点迷津,避免误入歧途、坠入深渊的有效手段。
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保护干部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提醒、教育、警示、震慑,帮助他们校正思想、厘清人生观,坚定信念、匡正事业观,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严管厚爱、宽严相济中感受组织担当
监督并非“单行道”,也不是“我说你做”的一厢情愿,而是饱含着监督者对被监督者的关怀、被监督者对监督者的信任。当前,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螺丝越拧越紧的大背景下,一些干部存在不敢担当、不敢作为的心理,担心“洗碗越多,摔碗越多”,怕触及矛盾引火烧身,怕得罪人被举报诬告,怕动辄被追责问责,干部心怀过重的思想包袱与心理负担,难免捆住担当作为的手脚,影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要让干部相信组织、依靠组织,组织必须彰显担当。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当宽则宽、该严则严、罚当其过、令人信服,做到严管而不管死、厚爱而不溺爱,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准确运用“四种形态”,特别是在用好第一种形态上下更大功夫,综合运用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和诫勉等方式,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完善容错纠错、减责免责情形正负面清单,划定“可容”与“不容”的界限,在纪律红线和法律底线内大胆容错、积极纠错,打消“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顾虑。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对受到不实反映的党员干部及时开展澄清正名,让诬告者付出代价,还干事者以清白。
当然,宽容失误、减责免责不是搞纪律“松绑”。要既鼓励支持勇挑重担、开拓进取的干部,又严肃查处明知故犯、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干部,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有机统一起来。通过组织的担当,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在阳光下用权,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安心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
在闻过则喜、知错必改中展现共产党员的胸怀
监督与被监督表面上看是一对矛盾,实则并非真的对立,从根本上讲二者统一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共同目标,都是为了确保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党员干部只有站位高、格局大、胸怀广,才能看到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坚持好“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听不进去不同意见、盲目排斥监督,就容易成为闭目塞听的“孤家寡人”,陷入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境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很多领导干部犯错误就是从刚愎自用开始的。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既是组织的专责监督,又是党内同志间的监督,不必因为“他是监督你的”而耿耿于怀,更不必因为“较了真、挑了刺”而怀恨在心。
俗话说,遮丑丑更丑,护短短更短。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不犯错误,但知错能改,就是好同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少犯错误、不犯错误,很重要的就在于他们敢于直面“短处”,才能得到“长处”。
实践证明,党员干部犯错并不可怕,怕的是缺乏知错的清醒、认错的勇气,纠错的胸怀。党员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被监督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好比高铁建设一样,轨道敷设标准越来越高、运管制度越来越严苛,才有了大幅提速的可能。“守法度者最快活。”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纪律规矩约束,让法律、纪律、规矩成为自己为官从政的“护身符”。
自我纠错犹如刮骨疗毒,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需要壮士断腕的魄力,更需要绳锯木断的坚持。每名党员干部都要有“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的思想自觉,闻过则喜、有错必改,发现错误及时反省改正,以坦荡的胸怀面对监督,以真诚的心态拥抱监督,养成自觉接受监督的良好习惯,则“双向奔赴”可成矣。
作者 / 林季轩
编辑 / 谭 雯
审核 / 聂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