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仓院展览中高鼻深目的胡人面具,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文化   2024-11-08 19:30   浙江  

辨明东亚文化圈内文明的借鉴与创新

正视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成果

编者按:

关注今年正仓院展览文物,或者已经现场参观过的朋友,想必都对那件红色的面具印象深刻。
为什么这件面具的造型如此奇特,它又是在什么场合使用的呢?本期就由良言为我们揭示这个面具背后的故事。


在今年正仓院展览的官网上,这件红色的面具十分引人瞩目,而已经参观过展览的朋友,想必也会对它印象深刻。
南仓 1 伎乐面 酔胡従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官网

不少朋友在看到这个鼻子细长、满脸通红的面具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它的造型如此奇特?
它是在什么场合使用的?

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吴地传来的面具舞


实际上,今年正仓院展览中的这件醉胡从面具则是伎乐演出时舞者所佩戴的。在日本的传统表演艺术中,使用面具的舞蹈形式按照时间顺序有伎乐舞(ぎがく)、舞乐(ぶがく)、能乐(のうがく)、狂言(きょうげん)等。
伎乐是日本最早使用假面的舞蹈,最初称为吴乐。《日本书纪》中就有关于伎乐起源的记载:(《日本书纪》为日本正史之首,述及神话时代至持统天皇让位(六九七年)间日本神话与历史,为日本神话与早期历史的最重要著作。)
又百济人味摩之归化。曰。学于吴得伎乐舞。则安置樱井而集少年令习伎乐舞。”
《日本书纪》
图源:コトピンク
这段史料说的是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的艺僧味摩之在中国南北朝末期的长江下游地区学习假面乐舞,后来他将伎乐传入日本。
早先,伎乐主要在佛寺法会和宫廷宴会中演出。飞鸟时代,崇尚佛教的政治家圣德太子的大力提倡伎乐,培养了一批专门演奏伎乐的乐人用于佛教供养仪式场合演奏。于是,伎乐就慢慢成为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的日本佛教仪式庆典中不可欠缺的歌舞表演。

圣德太子二王子像(模本)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后期由于舞乐(舞乐是从中国、朝鲜半岛等地传入日本的宫廷舞蹈。表演者戴着雕刻精美的面具并穿着华丽的服饰,伴随着笛、鼓等乐器演出。)的兴起,伎乐逐渐走向衰落,甚至到了镰仓时代,伎乐已经完全消失。
然而,伎乐的面具依旧却存在各神社寺院中。现如今奈良的正仓院、东大寺,以及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法隆寺宝物馆收藏的伎乐面合计有二百余件,类型十分丰富,是研究中日戏剧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寻找今年藏于正仓院的伎乐面


了解伎乐的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今年正仓院展览中的伎乐面具。

1、醉胡王  

南仓1 醉胡王伎乐面 [展出编号:26]
上次展出年份:昭和35年(1960年)
尺寸:高39.2厘米,宽23.0厘米,深26.3厘米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这件醉胡王伎乐面的面部呈现红色,代表醉酒状态,头部染上各种颜色代表锦帽。醉胡王伎乐面具的特点是络腮胡须,深目高鼻,其鼻子是典型的鹰钩鼻。醉胡王伎乐面的额头、脸颊和耳部的红色相较于面部较深,眉毛用墨描,嘴用朱彩。所带帽子是绿青地、晕彩团花描绘。
佩戴使用醉胡王面具的演员常同醉胡从们一起在戏剧的尾声出现,以醉态滑稽的表演取悦观众。

观展小贴士

伎乐舞为什么会出现西域胡人的面孔呢?


伎乐源流始于西域地区(即中亚到龟兹、西凉),经丝绸之路从中国南部传至日本,在正仓院伎乐面中与西域文化相关的面具还有金刚、迦楼罗(见下文)、昆仑、力士、波罗门、治道等。


2、醉胡从

南仓1 醉胡从伎乐面 [展出编号:27]
上次展出年份:昭和35年(1960年)
尺寸:高30.8厘米,宽24.3厘米,深30.2厘米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而这件让我们印象深刻的醉胡从伎乐面,则采用整块桐木雕制而成。面具表面同样呈红色用于表现出醉酒的状态,耳朵两侧上方的部分头发推测是由马鬃制成。背面留有墨书,表明制作者为“舍目师”。
除了舍目师,正仓院藏品中还诸如李鱼成、延均师、财富师等制作者的署名。其中,两位制作者春日人万吕和基永师的伎乐面具,会在这次奈良国立博物馆佛像馆的《东大寺传来之伎乐面》展览中出现。逛完正仓院展览后仍对伎乐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道参观。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3、迦楼罗

南仓1 迦楼罗伎乐面  [展出编号:28]
上次展出年份:昭和39年(1964年)
尺寸:高31.3厘米,宽20.6厘米,深31.2厘米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这件迦楼罗伎乐面表面涂有牡蛎壳为原料制成的贝壳胡粉,头部和鸡冠的连接处是用麻布粘贴后上漆制作而成。由于迦楼罗是古代印度神话中的灵鸟,能够吞食蛇虫,所以在剧中伴有啄食昆虫的动作。

观展小贴士

除了今年展出的三件面具,伎乐表演时还有哪些面具呢?


据《西大寺资财流记帐》等文献记载,伎乐面一套有 14个角色:

狮子(外形类似现今的狮子舞头部,颚部可以上下开合)

狮子儿(负责逗弄师子的角色,成对登场,形象为少年)

治道(高鼻红脸的老年形象,担任开道的角色)

吴公(涂有蓝色的贵公子形象,做吹笛的动作)

金刚(头顶挽髻的力士形象,与闭口的“力士”不同,金刚是张口的)

迦楼罗(起源于古印度的鸟神伽楼罗是毗湿奴神的坐骑,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成为八部众之一)

昆仑(表现东南亚至中国的奴隶“昆仑奴”,面具具尖耳大牙,呈现鬼怪般的容貌)

吴女(吴国少女的形象)

力士(与“金刚”相似,但此面具为闭口,担任惩罚企图亲近吴女的昆仑角色)

婆罗门(面涂绿色颜料的印度老僧形象,尽管身份高贵却做出洗尿布的滑稽动作)

太孤父(表现出下垂的眼角,呈老年形象)

太孤儿(表现出活泼少年神情,眼神鲜明,露出白牙,与“太孤父”相对应)

醉胡王(扮演酩酊大醉的胡人王,头戴高冠)

醉胡从(拥有高鼻厚唇和粗眉,表现醉酒的胡人形象)

根据上述文字描述请猜出以下两件正仓院伎乐面分别是哪些角色?

(左:吴女伎乐面  右:昆仑伎乐面)



伎乐面的今世前生

1、伎乐面是如何制作的呢?
说到这里,可能也会有人好奇,这些形象各异的面具是如何制作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歴史遺産学科の授業紹介 伎楽面の制作》这个视频中简要了解面具的制作方法:
(视频来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v5AkVvRhI)

图源:视频截图

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的冈田文男教授与同学们正在制作的这件伎乐面采用的是奈良时代的干漆(鉴真东渡时传入日本的工艺,中国称为夹纻)制作工艺。

它的工序大致有雕刻木材、涂漆、染色等。制作步骤是先用木头雕刻出面具头型, 然后用布料和漆一层一层拓出模型。

图源:视频截图
他们正在展示的是涂漆的部分:将泥和布一层一层贴上去,之后再通过漆来进行粘合。

南仓1 醉胡从伎乐面(局部)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2、伎乐面的“新”面孔
当然,除了用古法制作新的面具,日本的文物保护者也在尝试修复旧的文物。2018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与文化财活用中心复原了法隆寺伎乐面的“吴女”和“迦楼罗”;2019年,又复原了伎乐服饰“裳”和“袍”。他们根据现存资料仔细考证了原本的色彩和形状,力求还原伎乐的本来面貌。

左:迦楼罗伎乐面(飞鸟时代・7世纪)
右:复制迦楼罗伎乐面(2018年)

图源:文化财活用中心

左:吴女伎乐面(飞鸟时代・7世纪)
右:复制吴女伎乐面(2018年)

图源:文化财活用中心

或许那一道道繁复的工序和曾经舞于奈良重要仪式上的舞者们会被时代忽略,但通过伎乐面我们依旧会被奈良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震撼到!

参考文献:

1、刘菁琪:《漆艺与面具文化的融合及创新探索研究》

2、成濑正和:《正仓院伎乐面的分类的研究》

3、师若予:《古代丝路上的佛教假面艺术交流》

4、李玲:《吹螺竞耀万国舞 假面翻作真伎乐--观日本真伎乐访华演出》

5、吉川真司:《日本古代寺院的乐舞和琴歌》

6、周菁葆:《日本正仓院所藏伎乐面钩沉》


作者简介

良言,一位爱吃面食的地球人。曾在欧洲两个不同语言国家留学生活,毕业后回国在TOP高校工作,曾在日本充当翻译。玩过文字和乐队,种菜中,喜欢花时间研究音乐文献。看过世界,乐于分享,最终选择在文字中给自己不断充电。”人生就是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每年文博爱好者的狂欢,
万众期待的正仓院展览,
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现于闭展前夕的9、11日
艺旅紧急加场讲解,
最后机会,不可错过!


点击下面小程序购买👇

详情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或添加客服微信号:Yljp2024  



-END-
撰稿 | 良言
编辑 | 青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文字与图片版权分属不同权利人
如需全图文转载,请根据图源联系图片版权方

这里是大号↓

这里是我↓


艺旅文化
艺旅文化致力于打造一所没有围墙的人文艺术大学,通过城市探索、经纬华夏、全球壮游、求真课堂、艺选好物、理想空间营造等方式,与师同行重返历史现场,结交精神搭子,强健文化体力,获得更新认知的文化体验,共建一群人的良好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