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苏轼都来过的古刹,藏着广府曾经最显著的地标!

文化   2024-11-09 20:04   浙江  

文章撰写/模型制作:禹涵

编者按:
写了许多建筑,终于回到了岭南,
这片天南大地,也是华夏古建中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豪迈如光孝、开元,
典雅如学宫、仙观,
多元如怀圣、石室,
纷繁如祖庙、花塔。
上至宋元,下启明清,岭南营造之风自成一格。

不能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故乡,
不能因为久居一处而忘却水土。
岭南,亭台水榭,宫庙寺观,都能成为故事的一角。

本文总字数约8000+
阅读完成时间约15min

一、六榕寺花塔地基探究
二、宝庄严寺塔历史沿革
三、花塔建筑及结构分析
四、昙裕法师与王勃事迹
五、六榕寺建筑布局沿革




北宋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驾崩,政局变动,一位曾遭贬谪的老臣获赦,自海南儋州北归。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位对岭南无限热爱的老臣,曾怀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走进南荒,“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生平最真实的写照。

元代 赵孟頫《东坡立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次获赦北归,他早已看淡浮生倥偬。行至广州,入净慧寺,仰见花塔,俯察古树之榕荫,他感慨世人受“六尘”所蔽,唯有在郁郁葱葱的榕荫之下,烦恼被六株古榕遮挡在外,禅意遂起。

六榕寺院内榕树

他再次感受到了烟雨平生的豁达之境,情由心生,挥毫写下“六榕”二字,落款“眉山轼题并书”。

苏轼题刻“六榕”
这位老臣,便是苏轼。
在他写下“六榕”后仅过了一年,便悄然离世,只为世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词句。
后人为纪念苏轼,将他所题“六榕”冠为净慧寺新名,便成为广府禅林之一,六榕寺。

六榕寺山门对联

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便在这六榕寺中。

“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六榕寺花塔,虽经历代修缮不断,但至今仍保留着宋代砖构塔身,它位居府署之侧,为岭南古塔之范。

六榕寺花塔

如今广州地标众多,但作为广府曾经的天际线,六榕寺塔却是历经时间最久的地标,已逾九百年。

它缘何修建?

为何名传至今?

塔下的寺院又有着怎样的变化?

12月5日-8日,与艺旅相约广东
寻访类型多样的广东古建,剖析岭南早期古建
👇


九井环基

六榕寺初名宝庄严寺,建于南朝刘宋年间(420-479),原为瘗藏昙裕法师从海外带回的舍利而建。

宝庄严寺初建时,广州与如今有着很大不同。珠江水量大,至广州段时与城区相邻,从城南流过。

如今所见的珠江,已是河床不断向南位移所致,虽相距古城变远,但从广州城逐渐膨胀的情况可以看出,古城南扩部分也与河岸变远密不可分。

广州老城向南临珠江而设,我们熟知的海珠桥、粤海关、天字码头等地标均位于古城南侧临江。

广东省博物馆藏,林呱绘,广州十三行搬运货物的劳工

但江岸线却并非从古至今一成不变,从广州南海神庙即可大致看出,如今的岸线已非南朝至隋唐时期的江岸,如今广州老城中心区域应当距离珠江并不远。

广州南海神庙反映的古珠江河岸

彼时的广州,远不达如今的城市面积,考古得知,旧时北京路至南越王宫博物馆这一片即为广州千年不变的城市中心,而六榕寺紧邻古广州城西侧,向南距珠江古岸甚至不足一公里。

1884年舆图中,广州城与南侧珠江的关系
在距珠江如此近的地方造塔,势必会面临地下水位高带来的地基松软情况。为解决排水,我们至今可以在南越王宫遗址中看到早期的设施,可见广州早期城市非常在意城市渗水情况。
南越王宫遗址方形筒状设施
南越王宫遗址管状排水设施

但若要修塔,地基压力倍增,若因渗水导致基石不稳,宝塔这一类高层建筑也难以修造。为保证塔体安全,地基需保证漫漶不侵。但深挖势必造成地下水积蓄。

为解决塔基地下水问题,匠人挖出环列基外的九口古井,对内,使渗入基座的地下水集中于古井,对外,以九井为蓄池阻隔的地下水。


据北宋记载,所知九井剩一吊碑井,相距六榕寺不远,在古寺东南方向,为广州市保单位。

六榕寺外吊碑井

当然也有推测认为,所谓九井应当并非后世记载的周围井口,可能就是塔基下深挖的九个竖井地基,不论是固基还是阻隔地下水,由于并未发掘,均为推断,但六榕寺塔近千年犹存,除了历代修缮,相信地基稳固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做法出现在南朝,足以证明在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古人已经在处理城市地下水与建筑地基时有着很先进的认知。

后来,广州市更是在六榕寺东数公里外的珠江南岸建起了一座广州塔,俗称“小蛮腰”。比起六榕寺塔六十多米高,广州塔高近六百米。


但鲜为人知的是,相距九百年,这两座塔在稳固地基,解决临珠江地基渗水的问题上,采用解决方式却是异曲同工。

广州塔与珠江

六榕寺塔设“九井”用以控制地下水不侵蚀塔基地面,塔基则在九井吸纳地下水后变得较为稳固。

而广州塔则是环绕中部混凝土柱在周围开挖一圈三十至五十米深的竖井用以布置钢柱环,竖井用混凝土填充其中至基岩,以确保临江地基的稳定性。


这两种做法无疑在尝试解决临江地下水问题,也均已环列竖井的形式保证中部建筑稳固,可见虽然时间已过两千余年,仍有共通之处。

12月5日-8日,

被忽略却不可低估的广东古建,等待你的探寻!

点击下面小程序购买👇

详情咨询客服小艺:15068806613


南朝浮屠

地基夯实后,昙裕法师奉勅创建了一座木塔,推测可能为四角七级舍利塔,记载中舍利塔为方塔,也符合南北朝时期早期古塔的特征。

“忽于此塔,重睹神光……士女几乎数里,光景动乎七重

“崇阶遽积,宝树俄周......故其粉画之妙、丹青之要,基岌其六峙,琱关纷其四照......

云冈石窟北朝中心塔柱窟,雕刻绚丽夺目

其中心柱同为四面佛塔样式

古塔顶部用藻井,雕刻有飞禽走兽,置银椁琼函于地宫。可见耗材建造之盛。

“雕镌备勒,飞禽走兽之奇;藻绘争开,复地重天之变......是栖银椁,用府琼函,采舍卫之遗模,得浮图之故事。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唐·王勃

但可惜这座木构古塔并未留存至今,而是毁于五代南汉末期。

唐末,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刘龚称帝,国号大越,定都广州,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虽在五代十国中属地方割据政权,但由此开启了广州历史发展的又一个新时期。

唐代城墙遗址
南汉皇城东城墙基址

南汉历代君主同样虔信佛教,宝庄严寺(六榕寺)此时更名长寿寺。

至宋开宝三年(970),宋太祖赵匡胤派遣大将潘美、尹崇珂南征,兵临广州城,南汉后主刘鋹献城投降,南汉灭亡。

赵匡胤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征时,因兵燹长寿寺,那座南朝古塔毁于兵火,不再得见,取而代之的是北宋在南汉城市基础上的新一轮建设。

除了兵火毁塔,《百粤文物考古掌故丛谈》另说:“宋太祖乾德初年按即南汉大宝七年,即公元963年, 寺僧不慎,塔毁于火,胜迹荡然。

不论哪种说法,其实都表明古塔已毁于宋初。

北京路宋代地面遗址
北宋“番”字城墙砖

虽然那座七级佛塔已殁,但幸而广州光孝寺中留有南汉东西铁塔两座,其形制同为四面佛塔。

- 光孝寺双铁塔 -

西塔余三层,铸于南汉大宝六年(963),东塔高七层,塔刹残损,铸于大宝十年(967)。

光孝寺西铁塔
光孝寺东铁塔

二塔明显模仿早期四面佛塔形制,铁铸仿木结构也非常明显,且光孝寺与六榕寺相距很近,旧照之中,光孝寺甚至可以看到六榕寺塔。

旧照中,光孝寺大殿可见近处钟楼与远处六榕寺塔

Felice Beato.1860.4.

二铁塔在铸造时,六榕寺早期木塔应该尚未塌毁,仿效与传承关系紧密,双塔样式有可能是还原木塔的重要参考。


除此之外,由于中国没有留存南朝木构佛塔,故而早期铸造四面铁塔的价值极高,虽然年代只到五代,但其样式流传有序。


西塔塔身佛龛


西塔外立面塔身

西塔坐台
西塔塔身转角
西塔台基力士

西塔塔身侧面


像光孝寺双铁塔这样几乎可以确定有明确参考的铸造铁塔,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早期古塔的信息。


东塔上层细节

东塔一层佛龛细节

东塔莲台细节


东塔铸铁龙纹


除了距离较近的光孝寺双塔,国内同样有许多早期方塔案例。


- 南北朝佛塔相关遗物 -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南朝佛塔虽并未有实例留存,但相比于参考东瀛佛塔做法,实则北朝相距更近,参考价值也很大,需综合不同信息判断。

孝文帝派遣李道固与蒋少游同至南齐“摹写宫掖”,带“图画而归”。说明南朝和北朝在建筑样式上应互为参考,为争王朝正统。

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

浮雕原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

蒋少游摹写南朝宫室营洛阳城,故而北朝尤其北魏时期建筑做法,可能与南朝差异不会很大。

抛去气候水土影响,北魏时期建筑风格应与南朝可互为参考。光孝寺铁塔与曹天度九级石塔、云冈石窟石塔大致造型相近,也反映了这个问题。


云冈石窟三重塔样式


云冈石窟五重塔样式

南京作为六朝时期南朝都城所在,西营村佛寺遗址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南朝塔基出土,依据其大小可以判断彼时宝庄严寺塔应当接近这一布置。

西营村佛寺塔基遗址

南京某公园南朝石刻佛塔构件中可以看出,彼时一斗三升及人字栱使用普及,且双阑额及直棱窗做法也符合早期特征。


南朝石塔构件 邓彬


南朝石塔构件 邓彬

南京六朝博物馆中,陈列有南朝墓葬石刻门券,其上则明显出现叉手、朱白彩画等建筑形象。

南朝墓门反映的建筑细节

今南越王宫遗址中也出土有东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各类建筑构建,作为复原古塔参考。

南越王宫遗址陶佛塔石构件
建筑构件及出土明器

同时,肇庆梅庵大殿也是不可多得的北宋建筑遗存,作为岭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其上栌斗皿板及栱身做法存古,乃至光孝寺外檐木梭柱也反映了岭南延续有早期的构件处理方式。

梅庵补间铺作
梅庵铺作栌斗

故而参考光孝寺铁塔、以及北朝、隋唐佛塔遗址案例,参考同期新罗及飞鸟时代东瀛佛塔遗存,通过一些国内少量遗存的南朝建筑构件,我们可以尝试推测一些南朝佛塔的基本做法。

以上为依据,我们简单推测一下这座南朝佛塔的大致形象。当然古塔形象也可能更接近密檐塔处理方式,这里仅推测示意。

回溯完宝庄严寺历史,不妨让我们看看北宋重建的六榕寺花塔,其上许多做法细节仍有趣味。

12月5日-8日,

被忽略却不可低估的广东古建,等待你的探寻!

点击下面小程序购买👇

详情咨询客服小艺:15068806613


花塔凌空

五代宋初,南汉灭亡、古寺毁后,直到宋端拱元年(988)才修葺宝庄严寺,铸六祖惠能铜像,端拱二年(989)寺院重建竣工,改称净慧禅寺。

六祖像以曹溪六祖真身为原型,紫铜精铸,高1.8米,重千余斤,形貌逼真工艺高超。

六榕寺宋代六祖塑像

此时虽然寺院焕然一新,但王朝初定,宝塔仍未重建。这是六榕寺历史上无塔的一段近百年的空白期。

由于毁殁日久,古塔塔基也掩于残垣之下,旧塔基难寻。

直到一位名唤林修的北宋时人再次发现古井与昙裕法师在地宫留下的宝物,才发愿重建古塔。


重建净慧寺塔碑


重建净慧寺塔颂
净慧寺即六榕寺旧称

有广府人氏林修得梦,佛告以旧基,东西相去不逾四十五尺,当有九井环列,经挖掘后,旧日环列九井再度出现,宝塔重建也提上了日程。


- 塔基地宫记载 -


塔基中央地下挖出一口巨鼎,内藏三剑一镜和佛舍利,这些就是几百年前昙裕法师取经留下的匿藏舍利佛宝。


铜剑



铜鼎


铜镜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类似文物

这些古物被林修原封不动地藏在塔下,他于地宫原址重建宝塔,这一做法与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叠压长干寺地宫有着异曲同工。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塔基与地宫发掘简报

南京大报恩寺与广州六榕寺应当均属于古塔重建时对原有地宫保留沿用。

时至今日,由于未经发掘我们无法确认六榕寺塔下是否还保留有南朝地宫,记载中的舍利也可能依然在塔下匿存。


- 古塔重建 -

古塔重建历时11年,到宋绍圣四年(1097)宝塔落成,苏轼题字后,今称六榕寺花塔。

新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外观9层,内部连同暗层共17层,通高57.6米。

新塔建成后不久苏轼便来到这里,留下了墨宝“六榕”,古寺中就藏有一副苏文忠公笠屐像,从此以后,古刹就与东坡先生密不可分。



《苏文忠公笠屐像》石刻



广州六榕寺佛塔图

如今我们所见的六榕寺花塔,即北宋所修建的那一座,但后世修缮对塔身也有不小的改动。虽塔身已更换为砖心,但古塔仍有许多木构件及瓦作历代都经历重修改造。

首先是1874年大修,将原本接近颓圮的塔身重塑,这次修缮在老照片中可知,对外立面有较大改动,但基本构造维持原有结构未动。


1874年修缮前


1874年修缮后

- 一层副阶 -

塔身为砖筒结构,底层副阶周匝,一层直径约达12米,塔心外侧环设木质外檐。副阶用石柱,内侧为砖仿木柱涂朱。

值得一提的是一层副阶虽为清代重修,但重修时,内侧柱网并未沿用塔身砖体,而是在砖筒外侧另加石柱承重。

一层外侧石柱

外侧看,以为内侧石柱与砖筒相连,实则是为了保护砖心“另起炉灶”,这也使得古塔原本留下的八角擎塔力士雕塑并未遭到破坏,至今犹存。

砖砌塔身底部擎塔力士
清代重修后副阶回廊多饰以金漆木雕构件,既有岭南地域特色,也突出了匠人的小木作技艺。檐枋樑头上雕刻有植物、花鸟的漆金图案。

牛腿

额枋构件

月梁

雀替

风铎

出檐

额枋构件

雀替

六榕寺塔横向纵向均有轴线分布,因此也可以看出,早期六榕寺虽寺庙范围更大,但极有可能也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寺庙布局形式,这与北魏永宁寺塔院也有相似之处。


- 上下阶梯 -

古塔西南侧为登塔上行步梯,至塔心室再上行至二层。梯做穿塔壁绕平座式,即先由下层步梯上行至夹层塔心室,再上行至上层平座,再由平座绕行一周至上一层步梯的端口,由此往复登塔。

这种登塔步梯的设置与我们常见的江南古塔有所不同,即上行必须要经过塔外平座,必须要绕行每一层的回廊,必须穿过每一个夹层的塔心室,不能只在塔内上下。

这使得登塔几乎要将古塔每一个可以到达的位置走一遍,不仅延长了登塔时间,同时充分利用了每一层平座的空间,既能登临远眺,又可以用作上下行通道。


- 塔身砖体 -

一层副阶内砌筑有砖心,八面开门,内置造像。二层以上则不再出副阶,均为砖砌塔身逐层内收,环绕塔身设置平座、腰檐。

各层塔身外壁饰素壁,绕塔转角设有八角形倚柱隐出,突出部分涂朱,每面中央开券门,通塔心室。

券门涂朱与八角形倚柱
柱头承阑额,阑额上置普柏枋,但二层、八层、九层并未放置普柏枋,设置无律。
阑额上置斗栱,栱上出檐均以菱角牙子叠涩砌筑,这种做法我们在许多明清岭南佛塔及我国早期唐宋佛塔都可以看到一致的做法。


- 斗栱 -

每层阑额之上设有外檐斗栱,转角柱头上置一朵斗栱,二至六层每面补间各三朵斗栱,顶层每面补间仅两朵斗栱。

斗栱栌斗为圆形,纵向出两跳华栱,每跳均上承素枋,横向则无扶壁栱。

补间斗栱,出纵向出两跳华栱
转角处则在斜角与两面都有出跳,三面并列,同置于大栌斗之上。转角铺作在两边各出30度的斜栱,顶层无补间铺作。

转角斗栱,华栱三面并列,同置于大栌斗之上

各层所用斗栱都是双杪偷心造,斗栱二跳华栱上置枋,枋上则接菱角牙子,这种既保留简略木构铺作形式,又结合有砖砌做法的塔身,非常少见。

塔内,同样在塔心室中也有铺作布置,但相比外檐则较为简单,仅在八角内柱上设置柱头铺作。
梓人绳墨 岭南历史建筑测绘图选集

内槽出一跳华栱上接一斗三升与阑额上的补间铺作合为交手,韵律感强,推测是支撑上层塔身楼板用,民国时经修缮结构补强。


塔内通道

内槽壁柱及铺作
图片来源:六榕寺公众号

这种构造杂合可能为后世修缮时所改,但对早期铺作形式有所保留,也可能就是宋代岭南古塔形制的一种特殊做法。


- 椽飞、出檐 -

从每层塔身可以看出,不论是阑额、栌斗、角柱、铺作样式,都尚能体现出宋代砖砌塔身的特征。


塔身正面

转角侧面

但花塔整体也混合了许多后世做法,比如一层副阶华丽的构件雕饰、简洁的上部雕饰已和原构出入较大,且二层以上各层檐出很浅,已不是宋代构造特征,为晚清重修时产物。

副阶金漆木雕构件

至顶部,六榕寺塔顶出檐分为三重,下重出檐与二至八层类似,而上两重出檐则为向下平铺,无起翘,可能是重修时按顶部砖体重做的。

值得注意的是,花塔腰檐下不只有檐椽和撩檐枋,在菱角牙子上,环绕每一层塔身还有一圈较长的木条,木条上方承托撩檐枋,从清代修缮前的旧照中便可看见这些木条。

旧照中塔身穿出的“木条”
从结构上看,木条似乎不与除撩檐枋外其他构件产生接触,且排列有序,更是比出檐还长,不得不让人疑惑这些插入塔体的木条有什么作用。
我们常说六榕寺塔为花塔,将这些木条比作外探的花枝,似乎也饶有趣味。

纵向木条,可能为早期出檐遗留下的构件

这种设计无见于其它古塔,且在岭南地区古塔中也可能是孤例。义乌大安寺塔上也残留有许多塔身外侧的木构件,但其上华栱、椽子等与六榕寺塔木条有明显不同。


广州六榕寺塔木条样构件


义乌大安寺塔残留木构件

塔身的木条可能原先就有,后来维修时补全,功能和意义则不明,推测可能是早期出檐遗留下的纵向构件,后清代重修时出檐内缩故而闲置。


- 勾栏 -

檐上在修缮后覆有绿琉璃瓦,檐上翘,翼角飞出。

平座施栏杆,为仿宋式斗子蜀柱勾栏,与民国旧照中所用铁栏杆明显不同,为1980年修复时替换,较民国样式美观许多。

平座木栏杆

- 铜柱塔刹 -

塔顶,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造的9.14米高千佛铜柱,即塔心柱(塔刹刹柱),塔刹铜铸,为中国古塔之罕见,至民国大修时加固塔刹也可知,塔刹较重。

六榕寺塔塔柱

铜柱穿出塔顶,塔顶上有金色火焰宝珠、双龙宝珠、九层九霄宝轮(相轮)、覆盘、仰莲、基座及八根铁链等,整串构件总重达五千公斤。

而塔内顶层,刹柱柱身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像以及浮雕天宫宝塔图,绚丽非凡。

刹柱上的1023尊浮雕小佛像以及浮雕天宫宝塔图

这座堪称广府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塔,自然也因其藏有舍利而充满了神秘色彩。回望千年,关于求取舍利一事,其实也与我们熟知的西游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2月5日-8日,

被忽略却不可低估的广东古建,等待你的探寻!

点击下面小程序购买👇

详情咨询客服小艺:15068806613


祈骨瘗寺

六榕寺早期木塔为昙裕所建,记载中塔下所藏舍利也同为法师出海取回。
昙裕法师,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僧,原为琅琊贵族,早期出家与南京栖霞寺,大同三年(537年),昙裕出使海外访求释迦摩尼真身舍利返国途经广州。

南越王博物馆藏文物

刻有早期舟楫形象

因常年劳顿,积劳成疾,昙裕法师上书请求留番禺驻锡弘法。

“愿居此刹,有诏许焉。仍分舍利,俾宏真福。国惟瓯骆,郡实番禺......阶百越而邻三吴,轵雕题而辄交趾。”

南越国文物中印刻有“番禺”两字

他得皇帝诏许并分舍利建塔供养,梁武帝还为新落成的宝塔赐名“宝庄严寺舍利塔”。

“......夫宝庄严寺舍利塔者,梁大同三年,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所立也......爰于殿前,更须弥之塔。是栖银椁,用府琼函,采舍卫之遗模,得浮图之故事。”

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赴交趾(今越南)省亲。

11月他经过广州,到访宝庄严寺,木塔修葺一新,寺僧请王勃撰写碑记,即大名鼎鼎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碑文。

王勃撰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重刻)

碑文是中国文史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其中就记载了南朝昙裕法师出海求取舍利而后停留番禺建塔瘗骨之事。

“爰自梁末,以迄皇初,城邑屡新,轩墀若旧。”

南北朝至唐代,番禺城市一直在更新,庙宇却和从前一样,王勃写此文之时(初唐),宝塔尚在,古寺尚在,他也将从广州出海前往交趾。

1955年广州沙河顶出土东汉陶船模型

广州早期作为海港城市的交通代表

而从法师曾于金陵栖霞寺出家,后常驻番禺也可以看出,彼时南京仍然是南朝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自都城而来的昙裕法师,应该也携带有南朝都城核心区域的佛寺建筑风格,且与岭南地区有所结合。


南京博物院藏陶楼

广东省博物馆藏陶楼

这座早期木方塔,很可能是岭南古塔的初形态,称作岭南古塔之源,也有几分合理性。

只可惜那位初唐的“博士”,留下了滕王阁序,留下了舍利塔碑,千古文章已成,他却在南下寻亲的途中,永远的留在了浩瀚无垠南海。

元 夏永 滕王阁图
明 文彭 滕王阁序册

《滕王阁序》为初唐王勃至南昌滕王阁时所撰骈文

《诗薮》称之为唐人短歌之绝

六榕寺就像是唐初王勃与北宋苏东坡的人生终章,不论是远赴南海还是获释北归,他们在古寺中留下的词句,都有着看透人生的豁达襟怀。

东坡赤壁图 北宋 王诜
竖在补榕亭旁的《证道歌》碑,两面刻字,为苏东坡手迹,刻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

证道歌碑东面


证道歌碑西面

《证道歌》文出唐代高僧玄觉禅师,为七言诗歌,是高僧悟道后所写之人生智慧,也可以看做是苏东坡晚年内心彻悟的真实写照。

12月5日-8日,

被忽略却不可低估的广东古建,等待你的探寻!

点击下面小程序购买👇

详情咨询客服小艺:15068806613


不辞岭南

昙裕终而客居岭南,为南荒之地埋下了妙谛之根;

王勃终未到达交趾,只留下了赞颂古寺的碑文便长眠南海;

苏轼终未回归朝堂,只将烟雨平生的豁达写在六榕之中。

花塔也好,岭南也罢,古寺终究为这些历史中的人和事留够了清净之地,仿佛尘嚣只在山门外,而故事却留给了每一个踏入榕荫的人。

六榕寺环境
除了榕树与花塔,古寺还有六祖堂、大雄宝殿、王殿(山门)、观音堂,等等,但六榕寺塔并非唐宋时期原始规模。
明洪武六年(1373年)寺院割出大半变为“永丰谷仓”,至洪武八年(1375年)在塔东面新建大殿觉皇殿,后于文革时期拆毁。

觉皇殿旧照,仍可见后侧六榕寺花塔

殿前建山门,六榕寺整体轴线由南北向变更为以佛塔为中心的南北东西双向。


六榕寺山门正面


六榕寺山门背面(天王殿)

北侧天王

中央佛龛


南侧天王

1913年(民国二年),六祖殿落成,其中供六祖铜像,同时庙中树立“曹溪法乳”牌坊,以示纪念六祖慧能。


六祖殿


六祖铜像

民国曹溪法乳牌坊,今不存
此次增补修缮,后人为了补全六榕之名,同时移栽了榕树至园中,建补榕亭以纪念。

六榕寺补榕亭

1983年,六榕寺于花塔西侧重建大雄宝殿,以供奉清康熙二年三尊大佛像。铜佛原为广州大佛寺所供奉,今置于大雄宝殿之中,塑像后经重装补塑。

清康熙年间三佛塑像


大佛寺大雄宝殿(清初)


六榕寺大雄宝殿(重修)

此外,为丰富殿宇,建国以后寺院中还重建有藏经阁,观音殿等建筑,与古塔相映成辉。如今的古寺,在广州城中虽不及光孝寺及大佛寺的人潮涌动,但仍守得一方清静。

藏经阁


观音殿
岭南,是神陆之终,南海之始,在这个文化交融开放之门户,城市更新快,地区发展迅速,高楼大厦林立也是常态。
幸而在闹市之中仍留有这么一座九百年古塔,堪称奇迹。

六榕寺俯瞰

六榕寺,不像那些家喻户晓的禅林一般大名鼎鼎,却为广府芸生留下了一座浮屠,一片榕荫。

千年之后的我们仍可在此细观古塔,浮屠尤在,世事荏苒,那重洋外的海风吹来,仿佛仍能听见诗人的长啸。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生年不满百,可留千岁痕

广厦万千
这一系列古建筑科普文章悉数华夏珍馐,

我们将把你忽略的宝藏,呈现到你眼前。


言及古建,北方和江南始终占据着人们的目光,但当你从广州放眼整片广东大地,会看到一座不同于这二者的,长久以来被忽略和低估的“古建筑营造博物馆”
12月5日-8日,古城古建研究者、头部古建科普公众号“无用研究社”主编禹涵老师一起走进广东,寻访类型多样的广东古建,剖析岭南早期古建,详解广州城的城市格局,一道品美食、沐古风

点击下面小程序购买👇

详情咨询客服小艺:15068806613


参考文献:

1.六榕寺志.
2.梓人绳墨岭南历史建筑测绘图选集.
3.岭南重宇六榕寺.
4.南京西营村六朝遗存发掘简报.
5.岭南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研究.
6.历史建筑周边高度控制研究以广州六榕寺为例.
7.广州六榕寺大殿重建落成黄云.
8.广州地区古建筑装饰语言研究.


-END-

文字编辑丨禹涵
制图编辑丨倩雯
建模渲染丨禹涵

图片来源于:
禹涵 史影 石为云根

梓人绳墨岭南测绘图集
南越王博物馆 六榕寺公众号


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创作不易
转载文章请后台联系获取白名单
图片未经授权请勿二传二改商用



这是大号~

这是我~



艺旅文化
艺旅文化致力于打造一所没有围墙的人文艺术大学,通过城市探索、经纬华夏、全球壮游、求真课堂、艺选好物、理想空间营造等方式,与师同行重返历史现场,结交精神搭子,强健文化体力,获得更新认知的文化体验,共建一群人的良好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