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星期前,上海港迎来今年装卸的第5000万个标准集装箱,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箱的港口,创下了全球港口发展史的最高纪录,实现上海港吞吐量连续十五连冠。
这一记录,以及上海航运服务业能级提升,都与一部法相关。2016年6月,上海通过国内首部航运中心建设地方性法规,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新阶段,有必要通过修改《条例》,不断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工委主任阎锐说。
去年12月31日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点击阅读全文),自2025年2月1日起施行。
如何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硬实力”?根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总体目标,修订后的条例在规划和建设方面作出规定:一是明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要求,统筹保障航运中心建设用地和水域等资源需求。二是明确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和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提升枢纽功能。三是明确推动构建高效、绿色、畅达的集疏运体系,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提升综合运输效率。
2024年8月,一宗双方境外当事人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北外滩开庭。经过开庭审理,仲裁员作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终局裁决。这一临时仲裁案件实现了零的突破,也向外释放出明确信号:上海欢迎全球的航运企业选择上海为仲裁地,无论企业选择何种规则、何种法律。
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上海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三。“与前两名的新加坡和伦敦相比,临时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一直是上海的短板。”一些委员表示。
记者注意到,为提升资源配置“软实力”,此次修法以强基础、补短板、聚要素为主线,着力加强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在航运基础服务方面,此次修法对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队、提升沿海捎带业务便利度、打造国际一流邮轮运营中心、为“中国洋山港”国际船舶登记提供便利服务、打造航空运输超级承运人等提出了要求。
在高端航运服务方面,修改后的条例对支持开展航运运价、数据、碳排放权和绿色燃料等交易业务、提升航运金融服务专业化和便利度、推动航运保险和再保险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等提出了要求。市交通委副主任张欣表示,将发挥上海航运法律共同体作用,支持制定船舶建造、航运金融等领域标准合同示范文本,为航运经营主体提供法律风险防范和争议解决指引;支持本市仲裁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完善国际仲裁境外服务网络。
在航运要素集聚方面,修法支持建立以本市为总部、全球主要航运企业及航运机构参加的国际航运组织,鼓励航运相关企业、机构和组织落户本市。
统计显示,2022年,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时间,比新加坡、伦敦等13家全球主要港口平均在港时间短0.69天,即平均每船节省16.5小时。而支撑效率提升的,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进步。
此次修法明确支持航运领域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航运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
在航运数字化方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航运领域的应用,提升航运贸易便利化水平。在航运智能化方面,提升航运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机场。
推动航运科技创新,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要进一步优化航运营商环境。《条例》着力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比如依法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口岸监管措施,在入境口岸设立综合服务窗口,提供多语种、一站式服务等。
张欣表示,在口岸服务方面,将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不断向服务贸易和贸易新业态拓展,建设高能级上海智慧口岸数字底座。在人才发展方面,发挥航运重点机构政策和航运类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目录作用,实施高端航运人才“海聚行动”,优化高校航运类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航运人才。
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