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 | 日本的文化,产生自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文摘   2024-12-22 20:02   黑龙江  
编者荐语:木心表示尽管日本文化源自中国,但是其中充满了“误解”。然而他认为重要的并不是起源,而是通过思考“误解”去了解日本的真实面相。文中表示从超越国界的艺术视角来看,一种美生出另一种美,自然是好上加好。中国也曾有过对外来文化的高明的、了不起的误解,形成了自己卓越的风格,这种“误解”却渐渐消失了。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视界观点和立场






初次到日本,一下飞机,被记者围住,我说了话:日本的文化,来自中国唐家废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误解。第二天早晨看报,不得了!日本国朝野鼎沸,指斥我口吐狂言,是最不受欢迎的人。


看来我只好“不带走一片云彩”地悄悄地走了。然而日本人有柔之礼,刚之心,迅速组成了一个“欢迎会”,文质彬彬地请我出席一一当然要辩论了。

会场颇大,颇优美。衮衮诸公,正襟危坐。记者如穿花蛱蝶,兴奋极了。主席先生鞠躬如也,我深深答礼。宾主坐定,镁光竟射我这个不大不小的众矢之的。


主席先生话毕,我开言:日本文化来自中国唐家废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误解一一误解得好!才有如此独特的日本风格出现。

和服之妙,在于取中国的宽博而化为便捷。袖、裙短了不少,短得明快,宜于行,宜于坐,宜于舞,别有一番闲闲雅雅的潇洒。中国的古服,就是因为拖泥带水,妨碍活动而被淘汰了。眼看日本人至今还穿着和服,摩登得很,可知这“截短”自有其远见卓识。



茶道之胜,在于氛围圣洁,情致幽玄。一系列程序井然的小动作,丝毫苟且不得,正附合“诗成于格律,而毁于自由”的道理,催眠似的引人明心见性。人的杂念本来自人的杂质,茶道作了澄清。世上澄清难持久,弥撒也不是只做一次。人能不时得茶之精灵的澄清,是人的能事了。



日本的庭院、书道、花道,一片生机,都是对外来文化的误解,我愿称之为“了不起的误解”。如果有人认为我故作逆论,应纠正为“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的引用”,我能接受这个说法吗?不接受。作为我的论点的注脚,我也不接受。



形成日本风格的因素是日本人的天性、气质,不是一时一人形成得了的。在形成之初之中,没有理论体系,没有皇家意志,没有权威人士在启示控制。当初毋庸讳言是想亦步亦趋,维妙维肖地传过唐家衣钵的,恰是步而斜,趋而逸,另有妙别有肖,给人画像画成了自画像。


矗立在空气中的浮屠与倒映在水中的浮屠,一浮屠也,而空气与水不同质,浮屠也就异了形。人的心目,更不是静水。日本人传导中国人的文化艺术,是在不知不觉中走了样,出了格。

凡是动机纯良,想理解而理解得不对,才叫误解,与恶意的曲解不可混淆。使我迷醉的乃是:日本人的天性气质的内在景观,怎样的内在肌理,内在纤维,才会把中国的风格徐徐转化为日本的风格。


西方人常会分不清,中国人日本人都一望而知,那是你们的,这是我们的。游乐场中的哈哈镜把人变为怪物,除了哈哈,别无兴味。如有一种镜子,把一个美人变成另一种美,似曾相识却又陌生新鲜,那我当然要买下这面魔镜。

主席先生,请允许我说下去,日本在乱用汉文的同时,也保存了不少在中国倒反忘掉了、死掉了的文字。而且,近代的“西风”是经由扶桑岛而吹入“支那”大地的,“条件”、“影响”等词都来自日本,中国大得方便,谨此致谢,请多关照。


中国也曾有过对外来文化的高明的、了不起的误解,遗迹尚在云岗敦煌。那时,对印度、阿拉伯,甚至远远的希腊罗马,误解所及,全成了卓越的中国风格,而且是非同小可的伟大的风格。



可惜真不知怎么一来,鬼不使神不差,这种根源于中国人的醇厚秉赋的误解的本领失了传,泄了气,越来越乖巧伶俐,徇人之意一所以,当我看到日本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误解,是如此巨细不漏,中边俱透,我不禁偏爱了你们的偏爱。



我想写一本书,在书未成时,抑制不住心中的快乐。我说出来了,日本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彻头彻尾的误解......谢谢主席先生,谢谢各位。

霎时满堂掌声一一日本学者怎么用掌声来与我辩论?

说明: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阳光洒满小木屋”,感谢授权转载。


编辑 | 王佳梦

图片丨网   络





精彩回顾




END




东亚视界
在这里,读懂东亚,理解中国,拥抱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