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概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常见的语言能力训练方式,那就是仿写。
我认为,具有教育成效的仿写,是兼具审美和思维的模仿。可大多数情况,仿写被设置为不容分说的客观标准,进而破坏了孩子内在畅快表达欲,被大多数倡导诗意语文教师所诟病。
更惨痛的教训是,当仿写被设置为一种严苛的、深入思考的教学手段,如学生一再无法达至标准,那么“不思考”和“自以为是”的标签就会被大肆扣上。结果教育不促进学习,反而变成服从性测试。
仿写教学失效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师在引导过程里缺乏对孩子感知思维进程的确认与评估,从而只是给予机械式的等级评价和不容辩驳的知识点强调,学习语言变得十分乏味。既打压了孩子内在表达的畅快感,又抑制了统合内在表达与语言工具学习的能动性。
仿写也有内在规范吗?
有个一年级的学生,语文的仿写作业被打了D,妈妈把他作业发给我时,我被这个孩子的古怪和机灵逗乐了:
高兴地吃屎
偷偷地吃糖
飞快地跑步
小心地爬山
安静地偷东西
悄悄地打架
这个孩子,在简单的仿写作业里创造出童趣。简简单单几个仿写,是他生动如实的想象和经历。被评为D,自然就是语言里的价值观过于“低俗”,不够正能量。
老师的仿写要求,不仅要仿语言,还要仿道德。当语言审美变成一种文明规范,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同时过了一个多月,这位小朋友在阅读课上仿写了金子美玲的一首诗,完成后,他又犹豫着撤回了自己的著作权,不想承认那首诗归属于自己,因为在学校里写过屎尿屁被批评,要认真服从规范。
我就把这首匿名写的诗放出来,供大家品鉴:
四个屎使者从屎坑出发
路上遇到马桶
马桶问:你们要去哪里?
第一个使者说:
“我要去花园,
给花儿做肥料。”
第二个使者说:
“我要去草原,
给屎壳郎宝宝做家。”
第三个使者说:
“我在找一个合适的马桶,
你看起来很不错。”
第四个使者看起来有点失望,说:
“我其实不知道去哪里,
只是想出来透透气,
家里太臭了”
道德的仿写,不过是让孩子学习在台面上讲规范和文明,也阻挡不了灵光闪烁,只是会将灵光隐藏或阉割。
孩子在仿写中,那些意想不到的思维
同样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仿写“一······就······”句式,又被评了D。我看了孩子的仿写,又是逗笑了。小朋友的联想能力真的出人意料。
“一······就······”仿写
一只小鸟飞进来偷吃了巧克力,就飞走了。
小仓鼠吃了一个面包虫,就逃跑了。
老实讲,我是决计想不出这样的仿写来。因为我太清晰这个句式考察的是什么句式逻辑,怎么也不可能越过这个规范。可一年级的孩子,他很能想当然。把“一”和“就”组起来成为一个句子就完事了。
在这个孩子的思维逻辑里,“一”就是量词,他也不清楚“一”在这里已经变了魔法,不再是量词,而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所以仿写,在这个情境里,考察的是语言背后的逻辑关系。
语文的思维训练,我一直很怀疑是否有成效的进行。套模板式的教学,除了让你放弃思考、不断努力记忆外,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思维学习在进行。
特别是有些教师在做评估时,也会武断地评价为“不专心”、“不思考”、“没听讲”,把可以进行思维演绎引导的机会处理成指责和批评,又错失了思考的过程。教师可能真的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明明课上都讲了,怎么还是错呢?
仿写如何促进审美和思维学习?
前段时间,有个家长发给我自己孩子的作业片段——四年级第一单元语文课的夜晚场景仿写。要求用到听觉嗅觉等感觉写一段话。
孩子记录的是在穆火参加夏令营的夜晚,妈妈很惊喜分享给我。
夜幕降临,周围静悄悄的,只听得见我和同伴们低声交谈的声音。我们走在蜿蜒的石子路上,旁边有一簇簇草丛。突然,我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是不是周围有一条小溪呢?果然,石子路走到一半,就被一条小溪阻拦着,前面的小溪上有一个个石柱子,我们可以过去。啊,这不就是我们溯溪的的地方吗?因为天有一点黑,又全是小溪的哗哗声,但我们还是凭借着白天溯溪的经验勇敢地过去了。
我们读完都觉得惊喜,因为孩子越来越忠实于自己内在的情感表达,景里有真情。
没想到昨天,孩子妈妈发我说,孩子的仿写被打了B,很是沮丧,发奋图强又照着参考书写了一段新的仿写。
傍晚,月亮从山中升起来了。碧绿的天很快地躲进了月亮里,只留下一些星星。我们安静地走在石子路上,从远处传来一阵清香,是水流的味道,是花儿的味道,还是竹子的味道?都有。小溪抱着一个月盘,草儿用叶子向月亮招手。溪水的哗哗声和小鸟的叽叽声逐渐变成了一首交响曲,不停地唱着。我们一边走着,一边聊着新鲜的话题,一边听着交响曲,走过小溪,走过石子路,走过茂密的竹林。我看到,天上的星星好像也聚在一起走着,走着……
不出所料,这篇仿写,得了A+。孩子心满意足了,他写出了另外一个样子的黄麻月夜。
由此我和家长也展开了一番的交流对话:
K:学校里对句式和知识点的要求真是不容分说。
Q:所以小朋友们一边也要适应学校的要求,一边也要保持自我,也很不容易,希望他能慢慢地把这两件事融合好~但是这么观察下来,感觉还是有可能的
K:我觉得课内语文表达要求和内在表达是需要统合性眼光参与的。需要理性发用,很清晰知道学校要求是要A,内在表达看似是在B,拥有整体性眼光就是AB,超越性是O,像血型一样。对于我们和孩子来说,要理解和处理这是两个并不相悖但同时又重要的两端。一个是知识系统的学习,对语言工具化的训练,这内里蕴含着某种思维结构;另一个是如是地唤醒自身的情思,如源泉般涌动。
Q:赞同赞同!所以我这学期想比以前更多参与他的作业,因为我四年级之前基本没有怎么管过他课后作业的事情。但是今年就更想做好“中介”作用,看看能不能跟他一起。(我觉得我自己在深入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上能力也比较差,经常get不到作者描述背后的意义,尤其是看语文书的作品)语言言化的训练背后确实有内在的思维结构的,只不过更难总结或者划归,确实需要阅读和输出的训练
K:是的,我这两天在研究课内的知识点。三年级就在学“假设···就··”,如果孩子们真的能领悟到这个句子的思维逻辑,不只是简单模仿,那他们的思维就可以开始进入建构和推理了。
Q:这个给我很大的启发!逻辑建构和情感建构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引导。我之前也一直在想数学写作要怎么进行,这个就是很好的近路~另外也让他对比一下他自己的两段话,让他自己说说,“你知道作者写这段话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看看他自己能不能感受到其中表达出的情感的变化。
K:很好的发问!
Q:讨论结果:我更喜欢第一篇的写作,也表达了“勇气”。第二篇是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他的原话),但是再读一遍,发现还蛮喜欢后面半段的,尤其是“走过…走过…走过…”那里,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于是让人感觉到了心情愉悦,所以喜欢这句。惊喜地发现他也能区分修辞手法的堆砌和适当修辞手法能表达的一些情感。
K:是啊!而且他捕捉得非常精确,我也有同感。我喜欢最后一句,时间在黑夜的步履中快速向前,心情如此愉悦
如果仿写学习能有这样的进程,一尝试书写自己的真情联想,二摹仿经典文段的内在逻辑,再做一对比和品鉴,那对于“知识”与“效用”会有更为明了与能动的思考。多有几次,对语言学习的敏锐自然能上升到更自觉的审视与鉴赏。
再谈仿写
仿写其精髓,在于领悟一种观看世界的思维和眼光。无论是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还是句子的逻辑结构和段落篇章的艺术手法,都是可以透过模仿而领悟学习的。
除却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领略语言如何建构观看的眼光,感知与思维词藻背后的真情与句段之内的深思。
教师应当对此仿写目标的引导有所思考还原。比如对于惯常的五感写作法仿写,我时常感受到引导思维的混乱。学生常常只是五感的机械拼接。视觉看到什么,接下来嗅觉该出来了,听觉该出现了,拼拼凑凑完,仿写变成四不像。
所以,仿写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或知识点拆解,而是身临其境地贴着作者的眼光,感受他是如何看,怎样看,又看出了什么。如果是自己,自己又将如何看呢?在这样反复的对比和琢磨之下,才能领略经典的美。
试想想看,拿五感法来机械仿写老舍的《骆驼祥子》这一段,又会多么滑稽呢?
骆驼祥子
太阳平西了,河上的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里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像一条油腻的长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些微腥的潮味。河岸北的麦子已吐出了芒,矮小枯干,叶上落了一层灰土。河南的荷塘的绿叶细小无力的浮在水面上,叶子左右时时冒起些细碎的小水泡。东边的桥上,来往的人与车过来过去,在斜阳中特别显着匆忙,仿佛都感到暮色将近的一种不安。这些,在祥子的眼中耳中都非常的有趣与可爱。只有这样的小河仿佛才能算是河;这样的树,麦子,荷叶,桥梁,才能算是树,麦子,荷叶,与桥梁。因为它们都属于北平。
坐在那里,他不忙了。眼前的一切都是熟习的,可爱的,就是坐着死去,他仿佛也很乐意。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站起来,他觉出他又像个人了。太阳还在西边的最低处,河水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他痛快得要喊叫出来。摸了摸脸上那块平滑的疤,摸了摸袋中的钱,又看了一眼角楼上的阳光,他硬把病忘了,把一切都忘了,好似有点什么心愿,他决定走进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