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腊八饭,天黑腊八火!河西走廊千年古镇,流传的独特腊八习俗

文摘   2025-01-07 01:51   甘肃  

腊八节,

吃腊八饭,燃腊八火,

河西走廊独特的腊八火祭仪式


       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孔道,也是一个保留着古老中华民俗的地域。至今,河西走廊的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一些与众不同的民俗。其中, 腊八节的腊八饭、腊八火,就是非常的独特。

1.源自夏代的腊八

       腊八的起源非常早,在古代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腊祭为腊日。每逢腊八,人们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活动。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沉淀,最后就成为我们今天看到腊八习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单元,就会有不同的腊八节活动。不过,这些活动,各地大同小异。比如,熬腊八粥,吃腊八粥,这个活动,就各地有各地的特色。


      《燕京岁时记》中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这种习俗是,是古代延续至今的,在各地都有流传。据说, 远古时期的五帝之一的颛顼氏,有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传说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民间流传“赤豆打鬼”的说法。后来,每到腊月初八,都要用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民间称此活动为:“赤豆打鬼”。而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则流行着另外一种,更为独特的腊八活动,这就是河西走廊的腊八饭、腊八火。

   2.腊有三层含义,其中之一打猎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相传每逢腊日,人们便要举行祭祖先、祭诸神的活动。《说文》载:“冬至后三成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成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 自此相沿成俗。
      那么,腊月、腊八的这个“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人们考证,在古代腊八、腊月所包涵了三重意思,第一含义是“腊者,接也",有新旧交替的意思。第二是:“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就是用肉“冬祭”;第三涵义:“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这个节日,既有中国古老的民俗传统,也有外来文化融入的特殊含义。《荆楚岁时记》中有所描述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深山修行,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打算放弃苦行。恰遇一牧羊女,送他食品,他食罢,盘腿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3.五豆粥改变欧阳修命运

      在宋代,人们腊八喝粥,就成为一种风气。民间俗称“五豆”,还有个传说,和欧阳修有关。相传,宋代欧阳修不得势时,卖文谋生。欧阳修的父亲死得早,母亲改嫁到姓朱人家。曾经在寺院内苦读,一碗粥分成四份,作为一天的饭。
     一次,欧阳修外出,遇到李员外之女抛彩选婿。欧阳修很寒酸。谁知,李姑娘慧眼识人才,将绣球抛给了欧阳修。欧阳修中彩后,李员外嫌贫爱富,将女儿逐出门外。李小姐倒是位义气女子,发誓与欧阳修终生为伴,好在有情人终成眷属。欧阳修便把卖文得来的钱,交给妻子掌管。他妻子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饭,艰难度日,励志读书。朝廷开科取士,欧阳修没有盘缠,无力应考,他妻子取出吃豆子饭省下的银子。果然,欧阳修金榜题名,做了大官,他携妻赴任时,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不会为穷人说话。就在腊月初五,给他煮了一顿五种豆子的稀饭。


     谁知,欧阳修一尝,连说: “难吃!难吃!"妻子李姑娘就说起了从前的经历,不能忘记苦难日子啊。此后,欧阳修就给家中定了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五吃豆子稀饭。据说,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煮“五豆”的习俗。
        民谣曰:
绿豆缘、莫忘苦当初;
黄豆黄,莫忘做文章;
红豆红,莫忘菜汤汤;
蚕豆蚕,莫忘三更寒;
豌豆豌,做官且莫贪。
       在佛教中国化的漫长过程中,佛教宗教节日和中国本土民俗节日逐渐融合,最后成为今天的腊八节。这个融合过程非常漫长,始自于南北朝时期,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

4.河西走廊文化交融之地

      河西走廊是两大高原之间的孔道,定都长安的中央王朝,把它作为控制西域,隔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游牧部族联系的利剑,更是绿洲丝绸之路的咽喉。
        河西走廊,称甘肃走廊,指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的地域。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整个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100公里,南北宽约数公里至100多公里不等,平均海拔1000一1500米。
    在地貌上,多砂碛、戈壁。河西走廊,依赖祁连山的雪水、河水灌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条河流是河西走廊上最为重要的水系,依靠三条河流的灌溉,河西走廊农、牧业较发达,为我国十二个商品粮基地之一。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金昌等重要城市。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走廊的匈奴,在击败浑邪王、休屠王后,此地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汉王朝在河西走廊置四关,设四郡,大批从中原移民,守卫开发河西走廊。


     在古代的军事地理中,河西走廊承担着隔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联系的任务。中央政府只要占据河西走廊,就能在向西的战略上取得优势地位,掌握主动性。唐代前期,中央政府牢牢控制着河西走廊,故而向西的战略上,就具有主动地位。而安史之乱后,丢失河西走廊,唐政府只能困守陇山以东,游牧民族骑兵距长安只有一两天的路程,因而极其被动,这也是导致唐王朝后期一蹶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而,河西走廊南北两条山系,就是守卫河西走廊的两个屏障。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北山,就能实现隔断,南北两大高原上游牧民族联络。
       汉、明王朝都在河西走廊修筑了长城,不论是汉长城、还是明长城,都修建在河西走廊北侧,显然,主要任务是抵御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
     在长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南北文化的交融,河西走廊的许多民俗,也带有多元文化的色彩,也保留许多独特的民俗。


      在河西走廊,一些地方的腊八节,尤其与众不同。在河西走廊的大靖古镇在腊八节,要燃起熊熊的的腊八火,人们围着大火,彻夜狂欢。这个活动和古老火祭习俗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融合农耕和游牧民族的习俗。

5.大靖古镇,天亮腊八饭,天黑腊八火

       腊八节,各地有不同的习俗。以前,可谓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各地的人们按照当地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制作出不同的腊八食品。
        在河西走廊东端的千年古镇——大靖。历史上曾是甘肃的四大名镇之一,汉武帝在此设立汉“朴环”县,明清以来,这里商贸非常兴盛,蒙语称扒里扒沙,为集市之意。明万历年间,甘肃巡抚田乐,总兵达云等集兵万人,打败蒙古阿赤兔收复其地,取安定统一之意改为大靖。
      这里是,为明代甘肃新边的重要支点。明清以来,这里商贸兴盛,陕西、山西一带的商人有:“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之说。据史料记载:“民户多于县城,地极膏腴,商务较县城为盛”,鼎盛时期,城郭完整,民舍稠密,商旅行栈,店铺林立,寺庙宫观,鳞次栉比,商贾云集,络绎不绝,形成重要的商贸古镇。







    .大靖古镇,过腊八节,天亮吃腊八饭,天黑燃腊八火。
     以前,大靖的腊八饭,讲究一个早,要在腊八当天出太阳之前,就要吃饭。所选用的食材,都来自于当地,主料是河西走廊出产的一种扁豆。这种扁豆,色泽淡灰色,一般在腊八前一日就泡好,或者在干锅中炒一下,扁豆就会变得易于煮烂。
     扁豆子煮好后,按照人们的喜好,分为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下面片,当地民间俗称旗花面,为菱形状的面片。等面片煮熟时,放入盐、少许味精,韭菜香菜。此时,扁豆面片在绿色点缀下,香味渐渐飘逸。不过,还没有到最香的时候。最后一步,只见主妇们将即将成熟的扁豆饭搅匀。在锅里撒入葱花、花椒,然后,用一勺热油一淋,就听“刺啦”的一声,热油炝出葱花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这就是当地扁豆饭。还有一种不放面片的,名叫糊涂饭,这种饭要放入提前炸好的麻花。
     人们吃腊八饭还有讲究,要在腊八节这天,天蒙蒙亮时,就要吃完。在许多人童年的记忆中都是裹着被子吃腊八吃的。吃饭的时候,不仅家人要吃。还要在柱子等处,涂抹一下,以示喜庆,以为祭祀各处神灵。

       最后,还要留一点饭,拌上为牲口的草料,然后冻起来,放到腊月二十三,给牲口吃。据说,牲口吃了这样的草料,就会强壮有力,都不会咳嗽。
      仅仅有腊八粥是不够的,还要有腊八火。腊八火,更是这个古镇独特腊八节的标志。
       大靖古镇的腊八火,带着古老火祭仪式的影子。其实,就是在腊八节的这天晚上,点燃一堆很大的篝火。一般腊八节中午就开始筹备了,以前是村里的热心人,挨家挨户收集煤块,如今则是用蜂窝煤。人们把准备好木柴、煤块等,拉到打麦场,或十字路口,等村里的公众活动场所。
        这时,村里的热心人出面,搭建一个高高煤塔。煤塔,最底层是一圈砖头,中间放上木柴,外面是一圈或者几圈煤砖煤块之类的燃料。下午,五点多钟,煤塔搭建好了。点燃,等到天黑的时候,火就熊熊不断地燃烧起来了。
       天黑了,腊八烧旺了,村里的人们都出来了。此时,虽然是河西走廊是滴水成冰的季节,但是熊熊篝火,给人们带来了温暖。乡亲们围着篝火,聊天,唱歌,跳舞,渡过腊月里一个的第一个节日,期待着春天的来临。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本号为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陇史荟
王文元讲陇史:在这里读懂甘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