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运之手沉重不可撼动,
其中的人们只能在浪花中翻涌
·············
余华曾提及,《兄弟》是他颇为满意的作品之一,只是他担心书籍篇幅过长,读者或许难以一口气读完。
《兄弟》虽长达600多页,可我还是迅速沉浸其中,一口气将它读完。这部创作于十多年前的作品,直至今日仍深受读者喜爱,我想,这不仅因为它出自名家之手,更与作品本身过硬的质量密不可分。有人评价它是平凡人的荒诞史诗,可在我看来,书中所描绘的,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真实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百态。
作 家 简 介
Author Introduction
余华 · 个人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兄弟》 · 作品介绍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
作 品 感 悟
Reflection on the work
最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品行文本身的易读性。一部小说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易于阅读,这体现在行文流畅与用词平实上。在《兄弟》里,除了描述情节时大量使用代称,简化地名与人名,对情节的描写也多采用白描手法。这种方式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简单叙事带来的亲切感,就像阅读《故事会》里的文章一般,毫无阻碍地沉浸在文字之中,而不是面对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高深文学作品。叙述中蕴含的幽默与简洁,带来了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
第二个让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作品以小见大,凭借小人物串联起大时代的人物塑造特点。小说以李光头、宋刚和林红的命运轨迹为主线,将人物的抉择与时代的更迭作为主要情节推动力。全书以宋钢与林红结婚为节点,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主要讲述兄弟俩成长的往昔岁月,下部则展现兄弟俩今时今日的变化。表面上看是天翻地覆的转变,实际上前后都是充满荒诞色彩的世界。
不过,这种对时代的描绘并非具体且宏大的,它带有一种朦胧感、另类的夸张以及文学性的幽默,就好像是对平行时空的刻画,和真实历史有相似之处,却又能让人清晰地察觉到差异。读者能从荒诞情节里捕捉到南美文学的影子,更能体会到荒诞背后的深刻反思,这也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
最后,模糊的时代下,我们依然能看到真实的人性体现。不同人们的抉择带来了不同的未来,不同的时代善良有着不同的结果。小说的三位主角的内心都是善良的,他们有着朴实的价值观,然而不同选择的累计让他们之间的人生道路愈走愈远。李光头从小顽劣,一直被人欺负,长大后却赶上了时代浪潮成了富豪商人;宋钢善良且固执,心思简单却误入歧途;林红善良淳朴,却被欲望吞噬,随波逐流。时代的变化是不断的加速,人的欲望也随之突变,然而时代自有其逻辑,人的欲望却深渊般无尽,看起来一切都很合理,最后却走向了不得不接受的悲剧,变成了自己的敌人。
命运之手总在无形中改变着一切,但人应当找到能够把握的事情,过好每一天,过好每一个现在。在时代的狂热中,努力做一个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人,如果找不到,至少要坚持自己的初心。
在小说中,时代是模糊的,然而许多人混迹在时代的模糊中,丧失了主观的选择。命运之手沉重不可撼动,其中的人们只能在浪花中翻涌。唯身边的人是具体的,是清晰的,愿爱让我们抵挡模糊的空虚,抵挡岁月的漫长。
“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
——余华《兄弟》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图文供稿:天津空管分局团委
图文编辑:李响
责任编辑:郭彦 徐如萱
整理发布:周雪岩 李传屾 张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