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
而在门诊上,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易过敏的朋友。
最近,过敏性鼻炎、胃肠感冒、荨麻疹的患者又多了。
不少人反映,以前不过敏,甲流乙流后就出现了湿疹、荨麻疹。
还有些家长说,孩子以前能吃的食物,现在吃了就过敏。
门诊里这类情况很常见,大多是生病多了,抵抗力下降。
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过敏,而是“被过敏”。
如果我们只盯着过敏源,一辈子不碰它,病也不会好,因为过敏源到处都是。
所以得想想:是身体问题导致的过敏,还是过敏源让身体出问题?
中医眼里的过敏性疾病
虽然中医古籍里没直接说“过敏性疾病”,但千百年来,中医对这类病的认识和治法早已深入人心。
像《金匮要略》里提到的风邪强引发瘾疹,让人痒得难受,跟现在的过敏症状很像。
你看,过敏的病,不管湿疹、过敏性结膜炎、唇炎、荨麻疹还是过敏性鼻炎,都有一个共同点——痒。
还有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胸闷、喉痒、气促、咳嗽,也是让人苦不堪言。
这些病虽然表现各异,但起病急、来得快、爱反复,一碰“邪”气就容易发。
最明显的,就是那痒得受不了的感觉。
比如荨麻疹患者,被风一吹,皮肤就痒得要命,像火烧一样;过敏性鼻炎患者,冷风一吹,就喷嚏打个不停。
这些特点,正好对应了中医里“风”邪致病的说法。
过敏性疾病
为什么总在春天爆发
风,被中医誉为“百病之长”。
尤其在春天这主风的季节,它似乎更为活跃,让我们的身体更容易受到过敏的困扰。
中医里,风有内外之分。
外风
就是大自然的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哪儿都能钻进去。
从春天的风邪,到夏天的暑邪,再到秋天的燥邪、冬天的寒邪,以及长夏季的湿邪,它们若要侵入人体,无不借助这风势。
因此,春天防病,首要之务便是防风邪。
内风
中医说,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都是肝的问题。
春天温差大,毛孔时开时合,风邪就容易趁虚而入。
对于那些容易生风的体质,肝风内动,外风引动内风,过敏性疾病就复发了。
特别是小孩、肝气旺、肝气郁、过敏体质的人,更得小心。
所以,春天风大,咱们得防风、养肝。
为什么过敏的总是你
中医认为,我们体表有层“卫气”保护层。
能挡住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外邪。
春天温差大,气虚的人毛孔一开一合间,风邪就容易钻进来,引发“风病”。
气虚的人有这些表现:
容易感冒还不容易好,平时怕风;话少懒动,声音也小;舌头胖大,还有齿痕......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卫气,在春天少过敏呢?分两步走:
对内——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
卫气靠脾胃生成,脾胃好,卫气才足。
孩子一积食,脾胃就不好,免疫力就降(卫气不足),容易感冒。
对外——要祛风+补气。
中医有个经典方子叫玉屏风散。
里面有防风、黄芪、白术。防风赶风邪,黄芪补肺气,白术健脾胃。
过敏时,中医就从脾肺入手,祛风健脾补气,保护皮肤。
荨麻疹、湿疹这些,现在就可以开始预防了。
肺脾气虚不仅会导致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还会让孩子反复感冒、多汗甚至尿床。
所以,增强脾肺之气,改善体质,才是真正的抗过敏之道。
日常预防
少吃发物
虾、公鸡,鹅、竹笋,香椿芽、鸡蛋,蘑菇,海鲜等这类容易使人生风也就是容易诱发过敏反应。
中医里说的发物多指这类动风、生风的食物,还有辛温助热的:
像葱、生姜、胡椒、韭菜羊肉、咖喱,白酒等偏温辛辣食物少吃。
不要熬夜
肝胆在23:00-3:00最兴盛,此时各个脏腑的血液都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达到了高峰。
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肝”,因此人在此时也应顺应自然,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是养肝血,养肝阴的。
不要生气
所谓“怒伤肝”长期生闷气或发怒,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春天尽量心平气和,保持心情舒畅,能让肝气流畅地疏泄出去,要学会宣泄和调整心情。
治过敏不离肝、是中医抗过敏的基本治疗大法。
除了以上三点,过敏体质的人,一定要对肝好一点,平时注意清肝,疏肝,祛风,补肝血。